李勃
摘要: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提升内部教学质量而构建的一种监督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与监督工作,提高课堂教育教學质量,文章结合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教学督导的开展情况,探讨双一流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通过健全督导评价体系、强化督导的服务意识、重视督导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实现对教学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双一流”;高职院校;教学督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273-02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是陕西省“双一流”建设专业,“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因此,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对教学督导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督导工作质量的高低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学督导工作不断激发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双一流”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一、健全督导评价体系,保证督导工作的规范性
教学督导的职能是将“督”和“导”有机地进行结合。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是规范督导行为、确保教学督导质量的关键[2]。要做好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必须整合优质督导资源、优化教学督导机构,规范教学督导流程,从而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通过督教、督学、督管,评教、评学、评管和导教、导学、导管的密切结合,建立了三督、三评、三导一体的教学督导工作模式。教学督导体系要做到全面、客观、可操作性强[2]。下面以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督导体系作简单阐述。
1.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及人员构成。
2.教学督导体系中的制度保障。为了使教学督导工作顺利开展,做到在检查和考核评估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查,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制定和明确了以下几方面的标准和制度。(1)明确教学督导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工作的权利、职责以及队伍结构、任期年限等。(2)根据教学督导工作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制定了教学督导资格证书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督导例会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3)依据教学督导工作的服务和导向作用,在教学督导实践中不断完善督导评价标准、评课标准、课程考核、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
二、强化督导的服务意识,发挥督导的指导作用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要加强指导和服务意识,实现督导目标的服务性和导向性,要坚持全员督导、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3]。定期召开教学督导交流讨论会,与教师沟通交流相关督导情况;制作督导工作简报或工作总结,定期向校教务处或主管教学领导反馈督导信息及建议。教学督导可联合教师发展中心以示范课、专题讲座与探讨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督导工作,为教师提供积极帮助和服务,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尤其是针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或学生评教偏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及师德方面的表现,通过多次听课收集课堂教学信息,给出教学督导意见,真正做到人性化的“督”,个性化的“导”。教学督导要努力成为被督导者的良师、益友、参谋、顾问,坚持“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的原则,不断传递教学督导的指导与关怀,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4]。
三、重视督导信息反馈机制,提高督导工作的执行力
为了提高督导评价的准确性,教学督导要及时收集大量督导信息,做出公正的评价,将收集到的评价资料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分析,吸收有效的信息用以准确评价[5,6]。教学质量督导中,学生信息员的反馈机制,高效并节约督导资源,教师、教学督导和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有效提高教学督导质量。
在“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监督、指导、沟通、信息反馈等作用,充分激发代课教师的代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健康的教学督导文化氛围,让教学督导机制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从而巩固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注入更加鲜活的动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中国政府网,2015-11-05.
[2]张月珍.“优质校”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学督导工作的探讨[J].教育改革与发展,2018,3(5):52-53.
[3]赵华丽.对创新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督导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高职院校论坛,2018,(10):23-24.
[4]白解红,袁俏.创新教学督导机制,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注入新活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4,(4):70-73.
[5]申金霞.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创新与发展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4):71-73,87.
[6]林烨英.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5):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