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组织的职工教育模块化培训体系研究

2019-08-21 10:45邢若兰张莉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3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

邢若兰 张莉丽

摘要:十九大以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使人才培养与发展节奏加快,职工整体素质提高及学习型国家建设再次被提到最新高度,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职工教育培训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将面临供给侧改革。现有职工教育培训因供给方的特点,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培训机会不均、实效不尽如人意、岗位需求内容脱节、内部师资教学能力不足等問题。效率与质量的双重要求使第三方教育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成为必然选择。笔者通过专题调研及工作实践,总结梳理了第三方视角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模块化课程设计思路在适应实践中的优势,并尝试建立了“模块+单元+平台”的职工教育培训设计模型,以期为提高职工教育培训质量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社会教育;职工教育培训;模块化课程;职工教育培训设计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222-05

一、绪论

党的十九大以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使人才培养与发展节奏加快,职工整体素质提高及学习型国家建设再次被提到最新高度,终身教育成为职工教育培训的必然选择。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中,社会教育因其更为接近职业使用,更为接近“功利性”学习需求,而必然在发展时序中名列前茅。所谓社会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由社会多元主体提供的社会化教育,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面向职工群体开展的多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如火如荼,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终身教育理念的丰富完善及教育技术丰富化等变化,职工教育的目标定位、受众和内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职工教育的目标定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职工继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职工转岗培训和技术技能提升培训的需求不仅数量增多,同时表现出专业性增强的特点,这一变化对传统的职工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次,职工教育的受众分布极不均衡。传统职工培训的供给方主要由职工所在企业提供,因其文化及基础素质不同,各产业间培训机会不均衡的现象日益加剧,尤其以第二产业培训最少;从业群体间的培训机会更加不均,管理层的培训机会大,而一线职工培训参与率最低;培训实效不尽如人意,培训内与岗位需求内容脱节、内部师资教学能力不足、培训设备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以上情况使第三方教育服务组织在职工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具有了必然性。完成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供给侧改革,引入并激发第三方教育培训服务组织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的自有优势的发挥,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快速有效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关键之举。笔者通过总结实践及专题调研,尝试提出基于第三方服务组织视角的职工教育模块化培训体系。

二、职工教育培训特点分析

在职工教育领域,区别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其面向对象多为在岗在职的成年人,为了摸清现在职工教育培训受众的特点,依托第三方培训服务组织实际开展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问卷发放范围为北京市参训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员,共计发放问卷280份,收回问卷277份,其中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90%。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参训人员中,161人来自企业,占比53.7%,他们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来自民营企业的只有5%,如图1所示。有趣的是,参训人员所在行业分布极其广泛,虽然汽车总装和高端制造占比最高在预料之中,但零部件制造、医疗、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占比也均在10%左右是出乎意料的,如图2所示。

问卷结果显示,还有73人来自院校,占比高达29.0%,这也出乎意料。这些来自院校的参训者,按院校性质区分,普通高等院校25人,占比34.2%,职业院校48人,占比65.8%。

上述数据表明,职工培训的受众具有巨大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基础水平层次的多样性、同工种不同行业背景的多样性、实际技能水平的多样性、学习能力的多样性、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即使同一门培训课程的报名人员也分布在差距很大的众多行业。这种受教育人群的多样性必然要求职工教育活动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服务主体的社会性。

在职工教育中,主要由政府、企业及社会三方构成,政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难以落实且“靠、等、要”的状态难题,而企业因其盈利性的特点,对培训投入与关注时长不足,且因企业所在行业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制度体系等影响,表现出对职工教育投入不足及能力不足的困境。在此状况下,第三方服务组织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呈现出社会性的特点,即服务主体由社会资源自发构成、授课教师来源多具备多重社会身份、师资来源渠道广泛,呈现出平台组织的特点。第三方教育服务组织视角下的职工教育活动区别于政府、企业或院校进行的内部教育,因强制力的缺乏导致教育活动更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点,即呈现出自由与开放。主要表现为学习组织模式为广泛发布式,学习行为由受训人员自主选择性发生,学习需求呈现出复杂性特点,第三方组织组织教育活动时对参训人员来源的不可控。

三、第三方培训服务组织的职工教育模块化培训设计模型

将模块化课程理念应用于第三方培训服务组织开展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成性策略的优势,提高参训人员学习效率并凸显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灵活性。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被动获取及吸收信息的过程,更是通过信息获取进行自主构建的过程。

模块化课程设计理念保证了教育培训的灵活性,同时,为保证系列课程的系统性,引入单元和平台的概念来构建教育培训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这种模块化培训模型以模块化的课程菜单为核心,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形成主题式课程单元,多个课程单元的集合形成一个个培训运行平台。

1.模块化课程菜单。模块化课程菜单就是以基本技能学习点为最小单元的课程列表名录,它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具有很强的可组装和可设计性,对解决工学矛盾、需求多样化、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等问题有突出的实践意义。此外,通过实践发现,在操作层面应配套改良开课模式,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动机。因此,模型的内核层是以自主选择为理念的模块化课程菜单,将每一模块所涉及的某一或两个密切相关的技能点进行介绍,针对技能点的学习模式和采取的教学方法进行说明。同时,提出学习该模块的学员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技能、语言或其他要求。信息清晰的模块化菜单构成职工教育培训模型的核心基础。以工业机器人模块化课程菜单为例,见图4。

2.主题式课程单元。模块理论所强调的是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在职工的实际工作中,根据现有水平的不同,有时需要学习补充的不只是单一技能点,更是一系列相关技能及知识点,此时,培训设计者应根据教学规律及技能与知识的相关性,进行以主题为核心的推荐组合,形成推荐课程单元。这种单元式主题组合的核心原则一是合理性,二是建议性。合理性设计由模块化课程内容的相关度决定,建议性则保障了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最主要目的——自主学习、因需学习。例如图5。

3.平台思维运行模式。在确定了既有的模块化课程及单元式主题组合后,基本明确了供给侧现状,在完成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的过程中,引入平台思维运行模式。在平台生态圈理念中,强调异质化资源通过自发感应而以时空共享、价值共创为目标而构建的松散耦合型时空结构。借鉴平台生态圈理念,以平台思维运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即围绕学习需求,自主研发模块化课程并形成课程菜单,以内容与需求为核心,设计并推荐单元式主题组合,将课程菜单及主题组合对外发布,鼓励学习者自主选择、因需选择。组织方建立迭代机制,通过学习者对课程选择的次数、频率、反馈等快速对模块化课程菜单进行迭代更新,将缺乏需求的模块从推荐单元组合中撤下,出现频次较高的课程进行快速复制,增大开课量。同时,组织方积极探索并建立目标一致的多方合作资源,拓展教育培训模式,如引入互联网在线学习、自学+教师指导、自由实训、联合创新等模式,丰富教育培训资源,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四、模块化培训体系的实践与效果

关于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多出现在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应用中,为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模块是指一个总体的构成单位,体现集成性特点;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模块是围绕专业能力设计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环节的结合,可以具备单一性特点。在社会教育视角下,结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实践特点,将模块化定义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兼有理论知识与技能实操的少课时技能点,是培训课程的最小分解单元。模块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透明度及学习的灵活度,这种课程设计模式本身具有的特点应用于职工教育培训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此模型为培训体系设计理念,将每个模块配套形成课时要求、师资要求、实验指导、考核要素、教学教案等教学配套资料,充分运用平台思维运行模式,2018年上半年滚动开展试点培训班次4次,服务职工400人次,培训实效良好,满意度明显提升,达到了预期效果。

1.满足参训人员的多样性。基于社会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所培训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将从根源上解决参训人员多样性导致的需求多样性问题,单一模块的课程发布帮助成人真正实现因需选课、因需学习的理想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地满足学员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2.增强培训内容的可交流性。以少课时技能点为模块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促使其培训内容更具体,随之进行的考核点及考核标准更明晰,培训效果的衡量与可迁移性增强,从实质是增强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不同培训主体间就培训内容的可交流性。

3.增强并突出师资专业性。模块化的课程紧密围绕单一技能点进行课程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多维的复合型能力,更倾向于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对某类技能点的高深、专业性应用与讲解能力。这从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教育中师资来源社会化的特点,增强并突出了特色鲜明、技术技能精湛的骨干型一线职工的引领作用,对教师的要求转变为“术业有专攻”,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了社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

4.增强课程的快速迭代能力。模块化课程因其知识点或技能点为最小单元,课时数小、课程研发复杂度低的特点,使采取模块化思路设计的课程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在实际应用中,可更快地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反馈及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内容、方法、模式等的迭代更新,使课程和学习更具有前瞻性,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综上,此模型的根本在于尊重成人技能学习的特点,紧密联系实际,以自主学习为核心,松散耦合理念为组织模式。通过实践证明,应用于第三方培训组织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满足其学员多样性、需求多样性、师资多样性等特点,增强其优点,促使第三方组织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力量。

注釋:

(1)刘晖,汤晓蒙.试论各级各类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时序[J].教育研究,2013,34(09):89-94+127..

(2)丁红玲,宋谱.我国社会教育的历史演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8,(01):23-27.

(3)马延伟.当前我国职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5,36(11):117-122+128.

(4)陈文美,李春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职业技能培训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3):218-224+256.

(5)姚文清.“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4):313-317.

(6)陈武,李燕萍.众创空间平台组织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04):593-600+608.

(7)邵一江,刘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04):58-63.

(8)袁暋,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4):56-60+65.

(9)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03):70-72.

(10)姚文清.“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4):313-317.

参考文献:

[1]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9):15-19.

[2]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4]熊钰.从“以体系为驱动”到“以平台为驱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时代延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7):49-51.

[5]徐方,杨轶.校企合作开发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7,36(04):56-58.

[6]姚文清.“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4):313-317.

[7]詹勇,王文婷.建立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24-27.

[8]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9):15-19.

[9]谭科华.基于MES方式的少课时执业能力训练课程探讨——以电工技能模块化教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5,(13):22-23.

[10]冯红新.实战化教学背景下警察体能与技能模块化教学的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29(06):102-105.

[1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12]邵一江,劉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04):58-63.

[13]黄文.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分技能模块教学的实施[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107-108.

[14]袁暋,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4):56-60+65.

[15]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03):70-72.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