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贵琴
摘 要: 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造成青少年道德素质滑坡。据此,应该改进教育模式,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造成青少年道德素质滑坡。因此,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关注。
一、家庭教育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家庭教育内容来自三方面。
(一)特定个体家庭的文化传统和家教渊源
父母是孩子的楷模和老师,父母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了净化家庭环境,父母要戒掉打麻将、酗酒等恶习,发挥家庭文明环境的感染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性强,说做结合。文明礼貌用语是在迎送客人和待人接物中得到学习的。待人宽厚、勤劳俭朴、不怕困难和挫折思想是在家庭劳动、生活学习和家人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礼貌是文明的体现,礼貌反映我们自身的素质,展示我们的风采,《晏子春秋》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文明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日常礼貌用语、社交礼仪和文明行为规则。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努力构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和培养“四有”新人目标需要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在学校内部不能让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成绩”,只看“升学率”,而是要看学生的思想品德,看学校素质教育的综合指标。
事实上,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学生大多数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期待学生的只是服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水平是比较有限的。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意识模糊、道德判断含混不清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是当务之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校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的干扰,让学生从学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灰暗阴影中走出来,不仅使道德学习,而且使各项学习活动成为主体性活动。在自觉的主体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校德育很好地对自身做出反思和改革。从接受心理的角度看,强控制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接受德育的影响,结构性较弱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消除紧张感、“异化”感乃至对立情绪,从而在身心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影响,学生活动的主动性才能增强。因此,学校德育在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做出改革时,必须注重开放性,认真研究家庭、社会在德育影响方面的特点,并以此作为必要参照。培养学生主体性,必须加强实践,锻炼道德行为的实践力。
三、社会教育
德育工作遇到最大困难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为了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应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邀请老红军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邀请政法系统的同志进行法制教育……大力整顿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各类文化市场。严格禁止出版、发行、播放、表演有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有害于中学生心灵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和文娱节目:认真落实网吧、电子游戏厅对管理:强化不准中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等管理办法,净化中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是全社会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头脑清醒的教师都懂得,在当代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力图在封闭的“温室中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不可能的。德育工作者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封闭式的教育,而要大胆放手尝试开放性的引导教育。应该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和市场经济的现有环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到实践中,调查了解、参与市场经济的同时,思考探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独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的风雨中逐步增强明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成为明辨是非、具有坚强意志力的社会主义新人。
总之,搞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建立多渠道管理网络,使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共同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