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强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肝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给患者带來严重的心理负担。今天,主要谈谈乙肝的耐药问题。
目前临床上,治疗乙肝有两大类药物,一类是干扰素,另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这两类药物各有优缺点,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种最佳治疗方案。
干扰素是针剂,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有相对固定的疗程,其对E抗原血清转换率比较高,E抗原容易被清除。但它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因此需要定期随访、个体化对待。一般治疗3个月或者半年,可以判断干扰素是否对疾病有效,如果有效可继续用,无效可改口服抗病毒药,这是新版《乙肝防治指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另一类是以抑制病毒为主的核苷酸类似物,使用后对病毒抑制很好,但需要长期服用,短期治疗停药复发率较高。
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应区别对待。比如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疗程是这样规定的:如果出现了E抗原的血清氨基转移酶正常,达到所谓治疗标准,可以巩固治疗至少3年再考虑停药。具体应根据患者情况,如有肝硬化表现、脾大,应继续延长疗程。年轻患者可考虑停药,但也别大意,因为一部分人停药后会复发,所以是否停药需要医生权衡利弊。
值得注意的是,乙肝的长期治疗会出现耐药问题,一旦耐药就意味着后续治疗无效,所以耐药管理非常重要。首先,应优先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即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两种药。其次,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来判断是否给药。比如乙肝免疫耐受期的患者病毒载量很高,机体免疫没有活化,此时使用抗病毒药,易出现耐药,对后续治疗影响很大。再次,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不要自己随意买药服药。临床有的患者说亲戚朋友用抗病毒药物很管用,自己也买来吃,后期很快出现耐药,对病情非常不利。此外,耐药管理要做到个性化处理,治疗半年甚至3个月就要评估,效果不好赶快调整,不要等出现耐药以后再换,一旦出现耐药要及时进行挽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