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2019-08-21 12:20刘亚鲁赵平花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质调研测试

刘亚鲁,赵平花

1 前言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是“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Chinese National Surveillance on Students Constitution and Health,CNSSCH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学校教育、体育和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不可缺少的基本工作之一。学生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寄托,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强大祖国的坚强后盾。1979年我国政府首次组织的全国范围青少儿体质状况调查,既是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的起点。至今,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工作已有40年的历程,并在“三个统一(统一计划、统一要求、统一方法)”下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制度化。历次调研工作都对掌握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快我国学校体育和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改善全民族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中国学生体质调研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日渐凸现。笔者旨在通过研究不同阶段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状况,总结各个阶段工作开展中的经验与教训,深刻、全面地分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新问题,为完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体系、促进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对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的梳理与回顾

清末民国初时期,中国社会已有关于学生体格检查与生长发育情况的研究。1929年—1943年,国民政府曾多次组织学生进行体格检查(以身体形态测量为主),但因测量指标有限、测试数据不连续且测试范围小,一直没能取得代表我国学生身体发育特征的资料[1,2]。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1956年的六年时间里,我国学者通过14次较大规模的调查对13万多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代表指标进行了测量,为国家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计划和社会其他行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与要求,测试手段不同,导致难以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故仍然无法获得有关学生身体发育状况的信息。1964年9月,在卫生部、教育部和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与组织下举行了学校卫生学术会议。会议讨论并制定了“中、小学生健康情况调查方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调查方案”“学校视力检查方案”和“近视眼的诊断方法”等工作方案,为以后的调研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文革”十年浩劫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体质水平普遍下降。1975年,当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研究所对9个城市近273 000多名青少儿进行了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头围、坐高等基础指标在内的身体形态测试,但因为测量指标数量少,且17岁以后没有测试,所以依旧没有获得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基本情况[3]。

1978年初至1980年10月,国家体育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原教育部)和卫生部组织进行了“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调查研究”。1979年3月至7月,按照统一的计划、方法与要求,我国对16省、市的1210所大中小学校的20多万7~25岁的正常青少年儿童实施了包含23项指标的体质测试(此调查仅限于汉族学生)[4]。通过此次大规模、多指标、多学科的调查研究,我国第1次掌握了比较系统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数据资料,了解了我国16省、市青少儿的体质现状;并根据调查所得的大量数据,研究确定了生长发育、素质的评价标准和脉搏、血压、肺活量的正常范围参考值。这次调查是以后组织举国性大规模学生体质调查的成功探索。调查数据不仅为我国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在国防和工商业领域也发挥了广阔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1981年1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体育科学协会体育健身研究分会,表明我国的体质研究可以自我独立发展而不再依赖于其他学科,并在体育科研领域中赢得一席之地[5]。进入80年代后,我国教育事业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情况以及怎样将此项调研工作进行更具有制度化与规范化,一直牵动着广大为教育、体育、卫生和民族事业服务的劳动者的心弦[6]。经过1983年的准备和1984年的预调查,国家教委、国家体育委员会、国家民政委员会和卫生部在1979年16省市青少儿体质调研的基础上于1985年3月28日至6月按照统一的计划、要求与方法在28个省级行政单位(西藏除外)对7~22岁汉族学生和14个省、自治区内总人数大于10万人的27个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了正式检测[7]。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工作的圆满完成,使国家首次了解到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状况。此次检测作为我国学生体质研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跨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表1 中国八次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基本情况表(1979—2014年)

1985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果,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内创建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获批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体育委员会和国家科委对1985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审查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8]。规定: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调研点校、抽样方法、测试指标基本与1985年的调研保持一致并定期公布调研结果。为了与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同步,2014年进行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比历次调研工作计划时间提前1年(见表1[8-13])。调研工作的圆满完成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不同时期的学校教育、体育及卫生等事业的“五年规划”提供了借鉴。2010年和2014年的学生体质调研在原来五部委协同领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财政部,形成六部委共同组织、协调合作的强大工作后盾,说明党和政府对该项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与日俱增[12,13]。

3 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个地区或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的质量、乃至教育质量”。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有了全面、显著的增长,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也有明显提高,常见流行疾病发病率与1991年相比有所下降。这反映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体育、卫生事业随着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而有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营养、卫生和保健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趋于停滞或呈下降态势,心肺功能明显下降,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严重威胁着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调研结果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教委于1997年11月印发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14],正式对初中毕业生的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法规化管理;1999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5],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研究拟订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务院在2001年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时提出要“制定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于2002年试行,2007年正式执行一直沿用至今。还组织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公告。为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长期持续有序的进行,建成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地区监测站和学校监测点,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追求“终身健康”的意识,促进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行为习惯;1999年,国务院又通过教育部拟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承载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船已扬帆起航;在2001年试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3年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16]。此标志着我国高中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7],自此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揭开了新篇章。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小组通过对1985—2005年的全国7~22岁学生体质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部分指标、肺活量指标呈下降态势,视力不良和肥胖检出率持续升高。为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公告,呼吁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并要求每位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主动参加锻炼的习惯,最终形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并要求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相结合,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各所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滑的严峻问题,2007年5月,中央还颁布了“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18],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针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下发的行文规格最高的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既有宏观政策的导向性,又有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

由此可见,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不仅能长期跟踪掌握我国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及特点,而且能了解不同时期学生常见疾病的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更能有效检验全国各地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落实的效果。

4 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面临的困境

为保障学生体质调研资料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我国在1985—2014年间开展的7次调研一直遵循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检测点校基本不变的原则,以真实反映我国不同群体学生在各个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目前4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国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背景下,“亚健康”状态人群日益增多、成年人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增长、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层出不穷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19]。同时在新时期与新形势下,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4.1 城镇化进程对原始划分片区产生冲击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20]。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 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 790万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21]。

多年来,参与我国学生体质调研的各省级行政单位间按地理位置分南、北方,各省级行政单位内部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好、中、差片区,各片区内按居民户口所在地划分城、乡;在抽样方法上先用整群抽样选取调研点校,再以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为了保证被测样本的同质性,历次调研点校原则上与1985年保持一致。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城乡结构带来了巨大改变,城镇人口增长近4倍。我国7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一直沿用的以经济水平确定的“好、中、差”划区的方法,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新时期能不能继续,可不可以继续,是当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问题。特别是部分乡村学校的测试点校在激烈的城镇化进程中已不复存在。重新明确片区的划分和测试点校的选取更是今后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在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2 测试指标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4.2.1 体质调研指标的科学性有待考量在体质与健康调研中,引体向上主要用来评价13~22岁男生的上肢肌力和腰腹力量,它一直是测试结果较差的一个项目。深究背后的原因,除了学生上肢力量本身较差外,平时缺少对该项目的练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和课余体育活动中从没有接触过该项目,但该项目却被作为学生力量素质的考核指标。

仰卧起坐在调研工作中被用来评价女同学的躯干力量,而国外有关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单一的躯干屈肌力量测验(仰卧起坐)并不能有效代表躯干肌群的健康状况[22]。

在国外,美国的FITNESSGRAM和总统体适能挑战—青少年测试项目中都采用了90俯卧撑、修正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下同)、曲臂悬垂进行上肢肌肉力量测试;日本的新体力测定采用握力和投垒球指标检测上肢肌肉力量。范洪彬等通过对7个国家、地区的13种测试体系中的11种测试方法、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修正引体向上、标准俯卧撑(男)、修正(屈膝)俯卧撑(女)在上肢肌肉力量的测试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2.2 缺少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验指标与评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目前我国学生体质调研体系中缺少有关学生心理状况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指标,忽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的影响一直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4.3 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调研数据的收集是整个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重要环节,数据准确无误才能确保统计分析有效。然而张迎修通过对我国1979—2000年的学生体质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1985年的调研资料质量最优、2000年的质量最差,且各省、市出现的“可疑资料”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3]。我国政府开展学生体质调研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群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国民体质。体质调研资料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依据,体质调研资料失真,体质调研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刘瑶[24]在对2010年参加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部分受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体质测试若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与接纳、不能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学生则很难认真完成测试;体质测试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也会影响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这些都会对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影响[25]。

4.4 体质调研重“调”轻“研”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调研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生长发育水平与健康状况原始数据的采集,缺少对资料的深度利用,重“调”轻“研”,已然导致了干预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方面的研究欠精准。

4.4.1 调研资料利用率低美国现行的学生体质测试是以健康为基础评价的“总统青少年体质项目(Presidential Youth Fitness Program)”。该测试以 FITNESSGRAM作为体质测试和体力活动评价系统。FITNESSGRAM可以追踪学生体力活动状况和体质健康水平,然后生成个体化的评价报告与建议,方便家长和老师及时了解受试者的体质状况并给出精准的个体健康干预建议[26]。日本现行的新体力测试每年开展一次,因此能实时掌握各年份全国学生的体力状况。尤为重要的是,日本会根据每年的测试结果立即在第二年的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借此来及时有针对性地提高日本学生的体力水平[27]。

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调研数据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发布调研报告,学生个人及一线带班体育教师都无法了解学生个体体质状况,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体质提升与健康促进做出精准干预。相比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统计资料开放性和利用率低。

4.4.2 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各机构、作者间缺少合作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主要聚集在学生体质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等几个方面,对构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平台、国内外学生体质状况对比、体质测试指标遴选、“体质”基础理论研究较少[28,29]。

我国体质研究领域的各个机构、作者活跃度低、缺少合作氛围,因此很难解决我国体质科研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29];同时,研究深度不够,多学科融合、多视角分析的综合研究较少也是目前本领域出现的共性问题[30,31]。

5 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的出路

5.1 完善心理指标和社会适应能力指标

建议编订学生心理健康评价量表或问卷。在同一时间内面向某一部分学生进行测试,综合个别测试与团体测试的优点,既省时省力又能保证测评的准确性。

5.2 改进测试方法

延长测试时间。除某些对被测者身体状态有一定要求的指标(脉搏、血压、体重等)以统一时间测试外,其他指标的测试可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由组合进行。

5.3 加大财力支持

国家应为体质研究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以增强体质科研力量,促进相关学科交融互补,推动各机构、作者间的合作。

5.4 做好学生群体的思想工作,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质调研的认识和对健康的重视

应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同时发挥学校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群体对体质调研的了解度和认同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测试,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还可以借鉴“劳卫制”时期颁发证章的做法,对参加调研的学生颁发证书并在学生个人档案中予以记录,以表彰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支持,也鼓励他们保持对体质调研工作的热情;同时,将每位学生参与调研的测试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提出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5.5 融合社会组织的力量开展体质调研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学生体质调研工作完全由政府承担,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并具体实施,耗费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改善此状况,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宏观统筹与组织可以借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建立以“政府组织(指导)为主,社会力量参与(执行)为辅”的调研体系。体质调研从数据采集、收集到分析、运用既需要大量精密仪器也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社会组织参与体质调研可以提供资金、设备、人才和技术支持,同时也有助于体质科研成果转化。与此同时,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参与调研,可以对调研各环节起到监督作用,保证调研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6 结语

从1979年政府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青少年儿童体质调查至今,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工作已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学生群体的健康与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猜你喜欢
体质调研测试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幽默大测试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