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王群殿,于涛,袁云华,李凯,王健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骨科,上海 201299)
拇指的功能占全手功能40%,拇指缺损后对手的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应对拇指缺损进行再造[1-5]。游离甲瓣联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使再造拇指得到良好的功能和美观的外形。为了寻求更好的外观与功能,我们对第2趾骨进行改良,本文对2012年1月-2018年6月采用游离甲瓣联合改良或未改良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20~46岁,平均34.4岁。按照是否对第2趾骨进行改良分为两组,游离甲瓣联合改良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改良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0~45岁,平均33.8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6例,重物压砸伤2例;缺损程度:Ⅲ度缺损5例,Ⅳ度缺损2例,Ⅴ度缺损1例;均为择期手术。游离甲瓣联合未改良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传统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3~46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7例,重物压砸伤1例,挤压伤1例;缺损程度:Ⅲ度缺损4例,Ⅳ度缺损3例,Ⅴ度缺损2例;均为择期手术。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采用全身麻醉,上气囊止血带后常规消毒铺巾。受区处理:处理拇指或第1掌骨残端,切开皮肤并暴露残端,寻找拇长伸肌腱、拇长屈肌腱、拇指掌侧固有动脉、拇指固有神经标记并备用。供区处理:根据患者拇指及皮肤缺损情况设计皮瓣大小并标记皮肤切口,首先切取甲瓣,在足背及第1、2趾蹼间切开皮肤,仔细显露皮下浅静脉、足背动脉、跖背动脉及伴行的腓深神经,找到趾腓侧趾底动脉和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按照标记线仔细分离甲瓣至第1、2趾趾背动脉分叉处,使仅剩血管神经束与近端相连;然后切取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在第2趾胫侧方切开皮肤,暴露血管神经束加以保护并将其包含在皮瓣内,向近端游离至第1、2趾趾背动脉分叉处。
改良组术中咬除第2趾末节趾骨或部分趾骨,需要去除整个末节趾骨的咬除关节面,趾伸肌腱与趾屈肌腱于远端缝合固定于趾骨远端;去除末节部分趾骨的病例,不需要处理屈伸肌腱。传统组不处理末节趾骨。根据受区需要切取第2趾趾长伸肌腱、趾深屈肌腱、趾固有神经及适当长度的跖骨,观察甲瓣及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血供情况,血供良好后断蒂,适当游离血管蒂的长度,以便使甲瓣包绕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后不影响血运,组成供移植的组合拇指,组合甲瓣及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克氏针固定备用;第2趾趾甲瓣包裹趾供区创面趾趾骨,如果足背有皮肤缺损创面,取皮植皮处理甲瓣与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移植处理:将新组合的拇指与受区拇指或第1掌骨残端用克氏针固定,缝合伸肌腱及屈肌腱,以9/0无创缝合线在显微镜下吻合足背动脉与桡动脉近端,吻合足背静脉与鼻烟窝处头静脉及局部指背静脉近端,接合指固有神经,显微镜下接合动脉、静脉及神经,动脉、静脉比例至少为1:2,放置皮片引流,关闭伤口。
术后石膏托固定,患肢制动,卧床休息1周,禁烟,局部烤灯保暖,常规给予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对症治疗,严密观察拇指的血供情况。术后2周拆线,术后3周指导拇指主动及被动功能康复训练,术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术后4~8周根据X线片情况拔除克氏针,进行系统的主动及被动功能康复训练。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Fisher精确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17例组合再造拇指均成活,过程中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再造拇指外形与健侧拇指相近,改良组外观满意度(94.4±5.6)分,传统组为(90.6±6.3)分,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组(图1-4)外形更美观,特别是第2趾较长的患者,经过改良方法后外形比较满意。两组再造拇指对掌、对指功能良好,感觉恢复良好,改良组掌指关节活动度30°~60°,指腹两点辨别觉0.6~1.0 cm;传统组掌指关节活动度30°~50°,指腹两点辨别觉0.5~1.0 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供足功能及外形均恢复理想,步行无明显疼痛及跛行,无皮肤破溃。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6]评定:改良组优6例,良2例;传统组优6例,良3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拇指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手外伤之一,再造拇指的功能与外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拇指缺损有多种再造方法,游离第2趾移植再造拇指缺损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术式,功能和感觉恢复最佳,对足的功能及外观影响不大,缺点是由于第2趾与拇指的外观差异较大,故常导致再造拇指畸形的外观,如外形较细小、指甲小,目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因此,再造拇指需要遵循功能与外观并重的原则,而且对供区影响相对较小的方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66年杨东岳等[7]首创了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式。1980年Morrison等[8]发表应用甲皮瓣联合髂骨植骨的方法再造拇指,虽外形美观,但是无关节活动,而且后期出现骨吸收、再次骨折等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报道[4,9]甲皮瓣联合第2足趾移植再造缺损拇指,再造后的拇指形态、大小接近正常拇指,同时避免了游离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出现的畸形外观的问题,功能恢复满意。应用游离甲瓣联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可使再造拇指得到良好的功能和美好的外形,且可显著减少对足部供区造成的影响。我们早期对拇指缺损病例采用游离第2趾移植再造缺损拇指,术后虽可恢复较好的功能,但再造拇指外形欠佳,患者外观满意度下降。本组17例拇指缺损病例应用游离甲瓣联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术后对患者日常的行走和跑步功能无明显影响,保留了供区良好的运动功能,再造拇指亦有良好的功能与美观的外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图1 术前
图2 皮瓣设计
图3 术中复合组织瓣切取
图4 术后供受区外观
通过临床研究,我们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为使手术成功,手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术前根据拇指缺损情况及健侧拇指外形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严格遵循“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合理设计甲瓣与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切取范围。⑵手术操作精细,避免过度牵拉供区血管,切取供区血管蒂时要尽量保留一定的长度,防止移植时长度不足,注意防止血管蒂的扭转,同时需要考虑血管蒂周围软组织覆盖的问题,需要预留充足的皮条利于组织移植覆盖。⑶组织瓣切取时注意保护供区趾创面,保留腱周组织,有利于第2趾的剔骨趾甲皮瓣的成活;有时甲瓣切取过大会导致第2趾的剔骨趾甲皮瓣无法完全覆盖趾取甲皮瓣后的供区,此时不可盲目强行缝合皮瓣,防止张力过大导致第2趾的剔骨趾甲皮瓣的坏死,无张力缝合后残留创面用游离植皮覆盖。⑷术中注意供区携带神经移植,与受区神经尽量多接合,提高再造拇指感觉的恢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及防止骨关节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