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奶牛肢蹄病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效果

2019-08-20 07:06唐欣浩张秀江王连杰王桂柱马亚宾薛振卫秦建华赵月兰
中国兽医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牛蹄推广站角质

唐欣浩,张秀江,王连杰,王桂柱,马亚宾,李 林,徐 华,薛振卫,秦建华,赵月兰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 保定071001;2.河北省保定市畜牧局,河北 保定071000;3.河北省沧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河北 沧州061000;4.河北省唐山市畜牧工作站,河北 唐山063000;5.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河北石家庄050000;6.河北省张家口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河北 张家口075000;7.河北省廊坊市农业局畜牧站,河北 廊坊065000;8.河北省宁晋县畜牧办,河北 宁晋055550)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病变的一系列疾患的总称,本病是世界范围内奶牛的主要疾病之一,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1-2]。奶牛一旦患有肢体病,轻者引起奶牛跛行,严重者可引起奶牛瘫痪,给奶牛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肢蹄病对奶牛业的危害越来越大。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本岗位对河北省部分奶牛场奶牛进行肢蹄病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效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动物 选择河北省冀中南低洼泊区综合试验推广站、平原区综合试验推广站、城郊区综合试验推广站、黑龙港区综合试验推广站、冀东综合试验推广站、坝上综合试验推广站、DHI 中心综合试验推广站示范奶牛场及周边奶牛场和养殖小区共计28 个奶牛场(养殖牛小区)共计38 000 头份6 月龄以上奶牛作为受试动物。

1.2 奶牛肢蹄病发病情况调查 通过对上述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病例记录查阅和对奶牛饲养条件、奶牛饲养环境、兽医卫生条件等的调查,进行奶牛肢蹄病病史、病因调查。通过对奶牛的临床观察、蹄部检查、站立姿势和运动状态的检查,凡站立或运动时表现为姿势异常、步态异常和跛行的奶牛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进行逐头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临床症状,确定病患类型,统计总发病率。

1.3 奶牛肢蹄病治疗方法

1.3.1 蹄变形的治疗方法 采用修蹄疗法[3]。修蹄前,做蹄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蹄长度、形状和趾高。判断蹄形的标准为正常牛前蹄长7.5 cm ~8.5 cm,后蹄趾长8 cm ~9 cm,蹄底厚度5 mm ~7 mm。根据检查结果判定蹄变形程度,即长蹄、宽蹄和翻卷蹄。根据蹄变形的程度,采用相应修正方法。

长蹄:用蹄刀或蹄钳,将蹄角质过长部分修去,使其为正常形状,同时,对蹄底作适当修整以使修整蹄的形状、蹄机能得到改善。

宽蹄:用蹄刀或蹄钳,将过宽的角质部分剪除,对蹄底稍加修整,使其内外侧指(趾)等长、等高。

翻蜷蹄:用蹄钳剪去过长的角质部,将翻蜷侧蹄底内侧缘增厚的角质除去。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防止来自外界的损伤,促进挫伤的愈合。

1.3.2 骨软症的治疗方法 骨软症指维生素D 缺乏或代谢过程异常造成骨质生长迟缓的疾病。

采用2%磷酸二氢钠注射液500 mL 或3%次磷酸钙注射液1 00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每日1 次静脉注射,连用5 ~7 d;10%氯化钙300 mL ~500 mL 或20%葡萄糖酸钙50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混合后1 次静脉注射;维生素A、D 注射液15 000 ~20 000 IU、胶丁钙20 mL,分别肌肉注射,隔日1 次,连续应用3 d ~5 d。

1.3.3 蹄叶炎治疗方法 蹄叶炎:蹄真皮的弥散性、腐败性炎症。将患牛置于清洁、干燥、松软的地面上,用1%普鲁卡因液20 mL ~30 mL 作指(趾)神经封闭,或用乙酰普吗嗪肌肉注射以缓解疼痛;蹄部温浴,以促使渗出物吸收;静脉放血1 000 mL ~2 000 mL,针刺蹄头穴、缠腕穴;静脉注射5%~7%碳酸氢钠液500 mL ~1 000 mL、5%~10%葡萄糖溶液500 mL ~1 000 mL。或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液100 mL、20%葡萄糖酸钙500 mL;适当应用抗组织胺制剂、可的松类药物;慢性病例以保护蹄底角质为主,修整蹄形。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用中药治疗,配合消食止痛、理气、理血的中草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变日粮结构,减少精料,增加优质干草喂量。继发于乳房炎、子宫炎或酮病的病例,应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1.3.4 蹄糜烂的治疗方法 蹄糜烂:指蹄底和球负面角质的糜烂。常因角质深层组织感染化脓,临床上出现跛行。

采用蹄局部治疗法,有全身症状的,则采用消炎、镇痛和解除酸中毒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将患蹄进行修整,找出蹄角质部的糜烂病变,轻轻搔刮病变,使脓汁流出。用10%硫酸铜溶液彻底洗创,创面涂10%碘酊或高锰酸钾粉或硫酸铜粉,创内植入松馏油棉球,打蹄部绷带。关节发炎者,用鱼石脂酒精绷带包裹。患牛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伴有关节炎症时,用青霉素320 万lU,一次肌肉注射,连用7 d;5%碳酸氢钠500 mL,一次静脉注射,连用3 d ~5 d。

1.3.5 趾间皮肤增殖的治疗方法 趾间皮肤增殖又称趾间赘生、趾间增生,是指趾间皮肤组织的慢性增殖性疾病。在不发生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增殖组织不发生破溃,无肉芽组织外露,称为趾间皮肤增殖。如发生继发感染,趾间皮肤增殖物表皮破坏,下层组织裸露,此称之为趾间肉芽肿。

用0.1%高锰酸钾彻底清洗指(趾)间皮肤,患部撒布硫酸铜粉或高锰酸钾粉,包扎蹄部,48 h ~72 h更换药物1 次,直到患部皮肤增殖物清除为止。对严重的趾间皮肤增殖病例,则用手术切除增殖物,外涂松馏油。

1.3.6 蹄底刺伤的治疗方法 蹄底刺伤:牛蹄部踏在尖锐的物体上,而造成蹄深部组织的损伤,原因是牛舍或运动场有许多尖锐的物体。先机械性清除附着在患蹄上的粪尿或泥土,然后用消毒液清洗患部并擦干,涂擦5%碘酊,将刺入蹄部的异物拔出。如见蹄底刺伤部已化脓,则扩开刺入孔,使脓性渗出物从创口流出,同时切除患部坏死组织。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患部,涂布碘酊或碘仿醚,以控制深部感染。患部角质缺损处,用抗生素或其他消毒液浸泡过的纱布包扎。皮下或肌肉注射抗生素,防止全身感染。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1.3.7 化脓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化脓性关节炎是由化脓性细菌直接感染,并引起关节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关节炎。

急性感染性关节炎,治疗的关键是关节灌洗,同时全身应用硫酸卡那霉素5 mg/kg·bw ~15 mg/kg·bw,肌肉注射,每日两次,或氨苄青霉素2 mg/kg·bw ~7 mg/kg·bw,肌肉注射,每日2 次。

慢性感染性关节炎,进行灌洗或施行关节切开引流,排出粘稠的脓汁。关节切开后,进行关节的开放性灌洗,并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犊牛多发性关节炎不宜手术治疗,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和抗生素疗法。在对关节患部进行治疗过程中,根据全身状况,配合解毒、保肝和防止酸中毒等治疗方法。同时,对引起化脓性关节炎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1.3.8 腐蹄病治疗方法 腐蹄病:牛舍过度潮湿,牛蹄部长期被粪尿浸渍角质软化,感染坏死杆菌,促成蹄间腐烂所致。牛蹄被碎石块、异物茬尖等刺伤后被异物封围,形成缺氧状况,也是发生本病的因素。

对患蹄进行修整,找出角质部糜烂的黑斑,由糜烂的角质部逐渐向内轻刮,直到见有黑色腐臭的脓汁流出。用4%硫酸铜溶液彻底洗净创口,创内涂10%碘酊,填入松馏油棉球,或放入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适当包扎。出现全身症状者,采取适当的全身疗法,如抗菌、解热、缓解自体中毒等。

2 结果

2.1 奶牛肢蹄病的发病原因 多种因素可导致奶牛肢蹄病的发生,在本次调查中,引起肢体病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其中圈舍卫生条件差占总发病原因的70%以上,气候条件占总发病原因的20%左右,其余的约为10%左右。(1)奶牛圈舍卫生条件差,牛蹄长期浸泡在粪尿污水中,蹄角质软化。圈舍阴暗潮湿,通风不畅,病原菌易滋生、繁殖。奶牛场地面多为立砖、水泥地面或混凝土地面,地面本身不够平整且硬度较大,奶牛长期站立,加重了蹄部与地面的磨擦,易使软化角质过度磨损;(2)在炎热、多雨、潮湿、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奶牛易产生热应激,导致采食量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病原菌繁殖快,蹄部易感染发炎;(3)饲料配方不合理,营养成分不均衡,特别是饲料中矿物元素钙、磷不足和比例失调,同时微量元素铜和锌含量较低,是诱发蹄病的主要因素;(4)日粮营养成分不均衡,可导致蹄叶炎的发生,营养不平衡,过食精料,特别是过食蛋白性饲料,或精、粗料比例不当,精料太细,粗料太短,粗纤维不足等;(5)也可继发于下列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牛流行热、肺炎、乳房炎、子宫炎、酮血症等;(6)夏季霉变饲草、饲料等,奶牛采食后,引起中毒,并可引发奶牛蹄叶炎。

2.2 奶牛肢蹄病发病率调查结果 奶牛肢蹄病发病种类及发病率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知38 000 头奶牛中表现出蹄部发病的5 497 头,总发病率为14.465%,蹄变形、趾间赘生、化脓性关节炎、腐蹄病、蹄底刺伤和蹄叶炎等,对奶牛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分别占肢蹄病的35.51%、16.5%、9.3%、9.21%、8.6%和8.3%。以蹄变形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指(趾)间赘生。

表1 奶牛肢蹄病发病率

对圈舍相似,仅槽位高低不同的不同圈舍同龄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槽位过低,蹄变形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不同品种奶牛肢蹄病的调查结果,荷斯坦奶牛肢体病的发病率占70%,肉奶兼用型奶牛占30%。

2.3 不同年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调查结果 不同年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的调查结果见表2。在发病的5 497 头奶牛中,1 ~2 岁奶牛占11.55%,3 ~4 岁奶牛占29.38%,5 ~6 岁奶牛占59.07%。成年奶牛发病率高于青年奶牛,其中有部分奶牛患有两种以上蹄病。本调查还发现,在成年牛和育成牛中,随乳牛胎次增加,其肢蹄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症状加重。

2.4 奶牛肢蹄病治疗结果 对奶牛各类肢体病的治疗结果见表3。由表3 可知,变形蹄、指(趾)间赘生、蹄底刺伤、蹄糜烂治愈率分别达92.01%和96.91%、97.89%、94.76,效果较好;化脓性关节炎、骨软症和蹄叶炎治愈率分别为87.08%、88.92%和88.82%;而腐蹄病的治愈率为80.04%,疗效一般。

表2 不同年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

表3 奶牛肢蹄病治疗结果

3 讨论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生产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由本次调查可知,河北省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达14.465%,常见的肢蹄病有变形蹄、指(趾)间赘生、蹄底刺伤、蹄糜烂、化脓性关节炎、骨软症、蹄叶炎和腐蹄病。以蹄变形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指(趾)间赘生和腐蹄病,变形蹄是奶牛肢蹄病中的主要疾病。

据报道,成年奶牛肢蹄病发病比青年牛高。本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肢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成年奶牛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年奶牛,其中有部分成年奶牛患有两种以上蹄病。在成年牛和育成牛中,随乳牛胎次增加,其肢蹄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症状加重。与上述报道结果一致。

奶牛肢蹄病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可能是一重要因素[4]。本次调查结果荷斯坦奶牛肢体病的发病率占70%,明显高于肉奶兼用型奶牛的发病率,可能与荷斯坦奶牛蹄形性状的遗传性有关。主要原因可能是引进公牛冻精时,不重视公牛肢蹄性状,将肢蹄有缺陷的公牛冻精购入,因此将肢体病遗传给后代。同时患有严重蹄病的成年母牛不做淘汰,仍然利用,也可把肢蹄病遗传给后代。因此,在奶牛育种时,必须适当注意选择肢蹄性状,对蹄的背部长度、斜长、蹄踵长及四肢位置同时进行选择,以减少奶牛肢蹄病的发生。

营养因素也是影响蹄病发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日粮配合不平衡,钙、磷比例不当或缺乏,微量元素铜、猛、锌等缺乏都容易引起奶牛肢蹄病[5-6]。高产牛、重胎牛容易造成营养缺乏,因机体为了维持代谢、产奶和妊娠需要,动用骨骼中的钙和磷,导致骨质软化,骨骼和肢蹄发生变形,促使蹄病的发生。日粮中缺锌时影响蹄角化过程,容易发生腐蹄病。本次调查也证实产奶量越高,胎次越多的奶牛患蹄病的越多,而且症状越严重。

牛舍卫生条件较差是引起奶牛肢蹄病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奶牛场地势较低,环境潮湿,牛床上的粪尿不及时清理,经常出现牛在牛床上打滑、跌倒现象,易造成关节损伤[7]。或牛蹄较长时间受到粪尿的侵蚀,使牛蹄角质软化,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蹄球腹面腐烂等蹄病。因此牛舍卫生条件较差是引起奶牛肢蹄病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饲槽槽位过低或过高可造成牛前肢或后肢发生肢蹄病。多数奶牛场饲槽过低,会使前肢负重过大,一般前蹄变形发病较多且程度较重,尤其是前蹄内侧指变形程度加剧,饲槽高低对牛蹄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长期不修蹄是引起蹄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中发现蹄变形的发病率最高(5.137%),所占比例最大(35.51%),导致蹄变形的发生与长期不修削牛蹄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定期修蹄制度是减少蹄病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为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应加强饲养,合理供应营养,将日粮营养标准控制在能量与蛋白比1∶50,钙磷比为1.4∶1。加强圈舍及坏境卫生,牛棚、运动场经常清扫,粪便及时运出场外,保持运动场平坦、干燥。加强选种选配,淘汰肢蹄有严重缺陷的公牛[8]。经常保持牛蹄卫生,冬天用毛刷刷蹄,夏季用清水彻底冲洗牛蹄。建立定期修蹄制度,一般每年至少进行2 次维护性修蹄。平时应加强观察,对变形蹄应随时修正。坚持用4%硫酸铜溶液喷洒浴蹄,在夏秋季节,每5 d ~7 d 浴蹄1 ~2 次,冬春可适当延长浴蹄的时间间隔。蹄变形或蹄病严重的牛应及时修蹄,对症治疗,促进痊愈过程。

猜你喜欢
牛蹄推广站角质
西双版纳州开展甘蔗收获机 现场演示评价
拜年(外一首)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鉴定站)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经典诵读集中交流学习活动
请 求
鲸吞
牛蹄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要点
翻新肤色“角质”大扫除
基层农技推广站O2O模式的探索
供给压力大 郑棉“牛蹄”难持久
角质攻防战即刻拥有完美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