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煜菲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畜牧总站 165200
该病是指蹄底后1/3 处(蹄底和蹄球、结合部)的非化脓性坏死。患指(趾)的动脉搏动增强,患侧蹄壳增温。乳牛可能试图以趾的前部负重,伫立于水泥沟沿上,踵部不负重。去除蹄底后部及蹄球部的增生角质,在蹄底后1/3 处,接近底、非接合部的位置,初期可见角质变软、崩解、脱失,局部有压痛,后期露出蹄底真皮,局部有出血区或死区。或者已长出菜花样或莲蓬状肉芽组织。削去角质,可以发现深层的坏死,但一般没有脓性物质,被侵害的角质松软、出血和坏死。削蹄后蹄底部可能显露出敏感的真皮,严重的病例组织溶解、恶臭、有黑色脓汁流出,重度跛行。慢性病例可见圆形角质缺失,周边是由真皮增生而来的肉芽组织突出于角质表面。泥土等异物从角质缺损处进入组织内引起感染,形成不同方向的潜道或化脓性蹄皮炎,或并发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在蹄冠部形成脓肿。
该病是因连接蹄底和蹄壁的软角质分离,一些尖锐的异物刺入深部组织,导致真皮感染而形成脓肿。血清渗入白线则白线变黄,血液渗入则变红。白线脓肿后,沿白线有脓汁流出,角质与真皮分离。提举患蹄、清蹄,通常发现患指(趾)温度高于健指(趾)。用检蹄器检查时患指(趾)疼痛明显。通过刮削患指(趾),可以确定脓肿的准确位置,见到黑色线条或角质坏死灶。或在最为疼痛区针刺,确定是否有脓汁蓄积,X 线摄片可明确诊断该病。
蹄糜烂是蹄底和球负面糜烂,又名慢性坏死性蹄皮炎。该病进展缓慢,初期病牛很少出现跛行。轻度病例只在底洞、球部、轴侧沟处有小的深色凹陷,进行性病例则凹陷融合到一起或形成沟状,凹陷内呈黑色,外观很破碎,后期在糜烂的深部暴露出真皮。糜烂可发展成潜道,偶尔在球部发展成严重的糜烂,长出恶性肉芽,引起剧烈跛行。
蹄真皮小叶的弥散性无败性炎症,又称弥散性无败性蹄皮炎(蹄叶炎),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慢性病牛蹄过长、蹄角度变小,蹄壁出现明显的生长轮,蹄尖及蹄壁崩裂、蹄底挫伤及出血。病牛蹄踵部下沉,蹄底负重不确实;蹄球部负重,成为假蹄底。由于蹄骨转位、蹄骨下沉和蹄底角质变薄,容易出现蹄底穿孔。蹄温升高、指(趾)动脉搏动亢进并不明显,但对两指(趾)和检蹄器的压迫轻度敏感。X 线摄片显示蹄骨转位,蹄壁背侧部的密度增加。
该病是由各种异物造成的刺伤、挫伤或其他损伤,引起真皮的炎症。受伤后出现跛行,跛行的程度取决于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如果异物还存在于组织内,较易找到患部,刺伤处常有痕迹。削蹄后,蹄底挫伤时呈现出大小不同的血斑痕迹,颜色随红细胞的分解出现不同颜色。压迫挫伤处,角质有弹性,有疼痛感。
该病是指远端指(趾)节间关节的化脓性感染,可继发于严重的蹄底或蹄踵部病变,或来源于全身性感染。蹄球部软组织、蹄冠带及系部出现肿胀和疼痛,在蹄冠带处可发生分离;大面积软组织感染,蹄冠带或球部可发生破溃。如果指(趾)深屈腱因感染受到侵蚀或断裂,患指(趾)可表现蹄尖翘起,避免负重。屈曲患指(趾),疼痛加剧。对蹄底的瘘管、脓肿及溃疡进行探查时,可发现窦道长,其方向指向远端指(趾)间关节。X 线摄片可证实诊断并显示第二指(趾)骨骨膜增生及蹄关节异常。早期病例的关节腔可变宽,晚期或慢性病例关节腔则变窄或闭合,运用屡管成像技术、造影射线照片或放置探针后进行射线照片,均可清楚地揭示病发状况。晚期的病例感染可波及系部或球节,在射线照片上显示骨膜增生或骨溶解。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蹄壁组织解剖结构的破坏或生理功能的紊乱。简单的蹄壁损伤常是挫伤引起,导致轻度至中度跛行。蹄壁的贯透创可引起急性跛行或不被注意而最终发生蹄底化脓。蹄壁损伤引起的跛行比较严重,早期可被发现,诊断常需要通过切削蹄角质和使用检蹄器来辨别敏感部位。切削修蹄时,挫伤的蹄底出现明显的出血;蹄底刺创可引起急性跛行或由于蹄底化脓而表现迟发性跛行。在急性刺创时,致伤异物可存在于蹄壁中。多数病蹄对检蹄器压迫敏感。如果怀疑为挫伤,且跛行严重,应拍摄X 线片以排除蹄骨骨折。刺伤部及其周围的角质出血,修剪时病蹄疼痛,角质(常为蹄底)常有新鲜裂纹。切削刺伤角质的边缘以寻找铁丝、尖锐石子及玻璃碎片等异物,这也可提供引流,防止脓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