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特征调查报告

2019-08-20 07:06赵兰宁张婉秋王永强李树梅陈立军
中国兽医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奶牛场牛场药浴

赵兰宁,张婉秋,王永强,李树梅,韩 博,陈立军,高 健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海淀10019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3.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北京 朝阳100012;4.内蒙古通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通辽028000)

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是牛场中发病率最高疾病之一,给奶牛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奶牛乳房炎的高发病还会造成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牛奶品质的下降,给人类安全带来隐患。在我国,大型奶牛场越来越多,而不同地区或集团之间,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这些牛场中,对于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特征的严密监控非常重要。充分了解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牛的胎次、泌乳天数、乳区、严重程度等方面在牛场内的分布特征,可以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信息;而对了解乳房炎在牛场的复发状况及治疗天数等,可以准确的评估牛场的治疗方案及效果。此外,展开全国范围内的乳房炎发病特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利用整体性的调查结果,了解我国大型牛场中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制定符合现阶段状况的临床乳房炎针对性防控及治疗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 牛场信息 本试验收集了2015-2017 年期间,来自我国13 个省份(北京、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上海、安徽、江苏、山东、黑龙江、宁夏、湖北、广东)的47 个大型奶牛场(>2 500 头存栏)中阶段性的临床乳房炎发病信息。所有奶牛场:(1)具有完整的电子版临床型乳房炎发病及治疗记录;(2)使用挤奶厅挤奶,具有标准化挤奶流程(验奶、前药浴、后药浴、干擦、上杯、后药浴);(3)使用全群性干奶期抗生素治疗;(4)使用散栏式饲养模式(卧床),使用垫料类型包括干沙、沼渣、锯末、橡胶垫等。为保护奶牛场的个体隐私,本试验对发病特征进行整体式归纳,不进行任何单一牛场的信息分析,不进行牛场间的对比,并在结果中取消地域性特征的描述。

1.2 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 在47 个奶牛场中,共获得来自53 750 头奶牛的90 053 条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特征条目包括发病时泌乳天数(诊断出临床症状的当天,奶牛处于本胎次产犊后第n天)、发病乳区(站于牛后观察,离观察近的左侧为左后,右侧为右后,离观察者远的左侧为左前,右侧为右前)、严重程度(轻度为仅有乳汁的肉眼可见变化,乳房及奶牛均正常;中度为乳汁异常,乳房出现红热肿痛,奶牛无全身症状;重度为局部异常的同时,奶牛出现发热、食欲下降、沉郁等全身症状)、治疗天数(从兽医使用药物治疗开始,到临床症状消失后停止药物治疗之间的天数)、个体牛复发次数等(在发病信息收集期间,同一奶牛重复发生临床型乳房炎的次数)。奶牛的4 个乳区中由于各奶牛场在发病记录中包含的条目有所差异,最终,各条目下包含的发病信息条数为:发病时泌乳天数75 361 条,发病乳区75 173 条,严重程度48 391 条,治疗时间38 273 条。将所有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合并后,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临床型乳房炎在各项条目下的发病特征。

2 结果

2.1 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的泌乳天数分布 在75 361 条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中,14 516 例为奶牛产后30 d 内发病,占比19.3%;其中,8 677 例为奶牛产后10 d 内发病,占比为11.5%;3 017 例为产后1 d 内发病,占比4.0%。此外,30 612 例乳房炎为产后31 ~150 d 期间发病,占比40.6%。30 233 例临床型乳房炎为产后151 d 以后发病,占比40.1%(图1)。

图1 不同泌乳天数的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特征

2.2 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的乳区分布 由图2 可见,在75 173 条发病信息中,发生在两前乳区的病例数为40 635,占比54.7%;发生在两后乳区的病例数为33 608,占比为45.3%;此外,诊断时发现930 例乳房炎为多乳区同时发病。

图2 不同乳区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数量

2.3 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分布 在48 391 条临床型乳房炎发病信息中,轻度临床型乳房炎为21 586 例,占比为45.6%;中度临床型乳房炎为21 424 例,占比为45.2%;重度临床型乳房炎为4 373 例,占比为9.2%(图3)。

图3 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数量

2.4 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天数分布 38 273 条临床型乳房炎治疗数据中,平均治疗天数为7.3±5.5 d。其中,24 856 例乳房炎治疗天数在2 ~7 d,占比64.9%;10 577 例临床型乳房炎治疗天数在8 ~15 d,占比为27.6%;此外,1 152 个病例治疗时间在20 d以上,占比3.0%。

图4 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天数分布

2.5 奶牛同一胎次内临床型乳房炎的复发次数 在调查期间,同一奶牛发生临床型乳房炎的次数见表1。发病次数在1 ~3 次的奶牛数为49 489 头,占总发病牛的92.1%,病例数为67 113 例,占总发病数的74.3%;其中,35 847 头奶牛仅有一次发病,占总发病牛的66.7%;一次发病的病例数占总发病的39.8%。此外,发病次数高于3 次的奶牛数为4 261头,占总发病牛的7.9%,而提供的乳房炎病例数为22 940 例,占总发病数的25.5%。在发病次数高于3 次的牛群中,发生4 ~9 次乳房炎的奶牛为4 091头,占总发病牛的7.6%,提供了20 912 个病例,占总发病数的23.2%。

表1 调查期间同一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次数分布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针对我国2 500 头以上存栏量的大型牧场,系统性地分析了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在这些牛场中的发病特征。研究包含牛场数量47 个,占规模在2 500 头以上存栏量的总牛场数的25%~30%。因此,本试验对于调查全国范围大型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特征,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乳房炎发病与泌乳天数之间通常具有着相关性,泌乳早期(1 ~60 d)的乳房炎发病率较高,中后期的乳房炎发病率很低[1-2]。在本项试验中,产后30 d 和产后10 d 内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占比均较高,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国内牛场在干奶期的乳房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干奶药的使用、乳头封闭剂的使用,及干奶牛营养管理与应激管理。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环境中的致病菌进入到乳房内,并增强乳腺免疫力,提升其自身对固有致病菌的清除[3-4]。第二,大部分奶牛在产后都会存在乳房水肿的情况,对挤奶操作反应强烈,不恰当的挤奶操作会进一步引起乳房炎的高发[5]。从另一方面来说,奶牛在泌乳早期发生乳房炎,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并导致奶牛的乳腺在以后的泌乳阶段更容易被感染[6-7]。因此,泌乳前期奶牛乳房炎较高的发病率提示我们,国内大型牛场中需要更为重视干奶期和分娩前后奶牛的健康管理,以更为有效地降低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奶牛的4 个乳区中,后两乳区的乳房炎发病率通常稍高。这是由于在奶牛躺卧时,后乳区接触的环境(卧床后缘)清洁度更差;同时后乳区由于产奶量较高,造成乳房负担过大而引起[8-9]。然而,本试验中,乳房炎发病在前乳区的占比更高(54.7%)。研究者推测,这可能与两个因素相关。首先,在大型奶牛场中,使用的前药浴方式多为喷洒乳头;由于药浴人员的操作习惯等原因,往往导致前两乳头的药浴效果不佳。而前药浴的主要作用是杀灭环境性致病菌,对于降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至关重要[10]。另一方面,由于挤奶设备性能不佳(如乳头末端真空压过高、脉动比例不合适、奶衬舒适度差、脱杯流量设定过低等)和上杯前泌乳刺激不足等原因,导致挤奶时间延长,造成前两个乳头在挤奶过程中受到损伤而致使大量致病菌更容易进入到乳房内并繁殖,从而引起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生[5,11]。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在大型牛场中进行挤奶前药浴操作、挤奶机性能测定和乳头末端损伤状况的现场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临床型乳房炎的严重程度评估在规模化奶牛场中应用非常广泛[12]。严重程度分级可以用于评估验奶工人是否能够准确地揭发出临床型乳房发病牛,并为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信息[13]。研究显示,轻度乳房炎的占比65%,中度乳房炎占比30%,重度乳房炎占比5%是较为合理的比例[14]。在本试验中,轻度和中度乳房炎占比均在45%左右,说明挤奶工人在乳房炎的及时揭发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按照轻度乳房炎与中度乳房炎约2∶1的平均比例,在我国牛场中,大约有一半的轻度乳房炎奶牛未能被及时揭发。这可能造成大罐奶中的体细胞数增加,乳脂和乳蛋白成分的下降,从而降低了原料奶质量。另外,致病菌的种类和乳腺免疫力也可能是造成临床型乳房炎严重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15-16]。一般情况下,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乳房炎临床症状更为严重,而葡萄球菌引起的乳房炎通常症状较轻;由于泌乳前期奶牛乳腺免疫力较差,乳房感染后可能会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16]。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兽医通常会根据严重程度分级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轻度乳房炎仅采用乳房注入抗生素的方式治疗;中度乳房炎除了使用乳区注入抗生素外,通常肌肉注射非甾体抗炎药以进行消炎、镇痛处理;重度乳房炎奶牛一般需要全身注射抗生素并进行静脉输液[17-18]。

此外,在临床型乳房炎治疗过程中,近年来一些新的理念应运而生,如根据细菌的种类选择治疗方案,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19]。通常,规模化牛场中需要一套标准化治疗流程,来对乳房炎病牛进行统一处理,包括抗生素类型、注射方式及何时进行支持治疗等[18];治疗兽医的技术水平、态度和知识储备也会显著影响乳房炎的治疗效果[20]。在本试验中,大多数奶牛乳房炎治疗天数处于2 ~7 d,符合乳房炎症状消失的正常天数。因为乳房炎是炎症反应,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的过程需要数天的时间,而乳房内致病菌在此阶段可能早已被杀灭。因此,有研究者建议仅对乳房炎奶牛进行2 ~3 d 的抗生素治疗,在症状未消失的情况下停止抗生素使用,用以减少抗生素用量并减少弃奶量,降低乳房炎带来的经济损失[21-22]。这种新型的治疗理念,需要在国内牛场中进行推广应用。另外,本试验结果显示,治疗天数10 d 以上的病例数占有相当比例,甚至治疗20 d 以上的病例数占比3%,这说明我国规模化牛场中对乳房炎发病牛的处理流程仍需标准化[23],需要对长时间不能治愈的奶牛进行瞎乳或淘汰处理,以减少抗生素的浪费,避免乳房炎发病牛带来的长期且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结果还显示,同一头牛反复发生乳房炎的比例较高;综合来看,很多规模化牛场中乳房炎高发的原因是由小部分奶牛反复发病导致。同一奶牛反复发生乳房炎的原因较多,包括治疗效果不佳导致细菌学治愈率较低、乳头损伤较为严重、乳房结构不好、奶牛免疫力较差等[17,24]。在这部分牛场中,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直接策略就是淘汰反复发生乳房炎的奶牛。从整体来说,我国大型牧场中需要制定针对临床型乳房炎患病牛的淘汰策略。

猜你喜欢
奶牛场牛场药浴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在亚丁(二首)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羊如何进行药浴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真绅士
绵羊药浴方法及注意事项
藏医药浴疗法用于养生保健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