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8300)
口腔中的牙齿由于在颌骨中的位置不当,没能萌出至正常咬合部位的情况则导致成阻生牙。下颌第三磨牙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阻生牙,其次为上颌第三磨牙、上颌尖牙。阻生牙位置不当,有些还会被骨组织包埋,其临床的拔除较其他牙齿相比较为困难,常规拔除术手术时间长,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出现断根、出血、临牙受损、术后干槽症、下唇麻木等。本研究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2例阻生牙需拔除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探讨对阻生牙使用微创拔牙技术予以拔除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2例阻生牙需拔除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36例为对照组,36例为观察组。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病患均经临床诊断后确诊具有阻生牙,无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的严重疾病,同时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为17~53岁,平均年龄为(38.3±8.3)岁,牙龈炎17例,颌面部肿胀12例,张口困难7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38.1±8.1)岁,牙龈炎18例,颌面部肿胀10例,张口困难10例。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不具有显著数据差异(P>0.05),具可比性。
为所有病患均开展术前血常规检查,CBCT检查阻生齿的具体部位及大小,分析阻力原因,进行术前患者沟通,健康宣教。
为对照组病患进行骨凿劈冠拔除治疗:麻醉完成后,对利用骨凿劈冠将牙体阻力去除,让牙挺置在牙槽骨和阻生牙间,对牙挺敲击让其楔入更加稳定,使用撬力挺出阻生牙牙根,对拔牙窝予以消毒清理,术后一周复诊。
为观察组病患进行微创拔牙术治疗:用1%碘伏对病患口腔予以消毒,以病患具体情况为依据考虑是否使用2%盐酸利多卡因麻醉。将病患患牙处软组织切开,将阻生牙牙体和周围骨组织充分暴露,用冲击式45度仰角气动手机及外科用长裂钻对阻生牙牙体表面覆盖着的骨组织予以去除,然后将牙冠、牙根分离,在牙根和牙槽骨间置入微创拔牙刀以将牙周膜切断,将阻生患牙微旋拔出,将拔牙窝消毒清理,软组织缝合,并在术后1周复诊时拆线。
记录并分析两组病患的断根、牙窝完整、术后肿胀以及术中畏惧情况等状况,其中牙窝完整性分为五级,满分5分,1~2分为完整,3~5分为不完整;术后肿胀情况分五级,满分为5分,1~2分为不肿胀,3~5分为肿胀;术中畏惧情况分五级,满分5分,1~2分为不畏惧,3~5分为畏惧。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用率(%)表示断根率等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病患的断根、牙窝完整以及术后肿胀发生率分别为:2.78%、94.44%、2.7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手术情况比对[n(%)]
观察组病患对手术的畏惧症发生率为5.56%(2/36),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0.56%(11/36)(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畏惧症发生情况
阻生牙在成年人中的发生率约为20%,阻生牙容易导致牙齿和牙龈之间藏污纳垢、滋生细菌,长期以往可导致龋坏、口臭、牙齿松动、炎症、疼痛、牙槽骨吸收等情况。严重者会产生脸颊肿胀、张口困难,甚至颌下淋巴结肿大、全身发热等情况。临床中传统拔除阻生牙方式是劈冠凿骨、敲击增隙挺松拔除,术中所用器械较多,操作难度大,且术中敲锤导致的声响会导致病患的畏惧,术后还会有牙窝缺损、骨槽骨骨折等并发症,临床应用不太理想。本研究对36例观察组阻生牙拔除病患应用微创拔牙技术,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患的断根、牙窝完整以及术后肿胀发生率分别为:2.78%、94.44%、2.78%,均显著优于接受传统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病患对手术的畏惧症发生率为5.56%,亦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0.56%(P<0.05)。
和传统牙凿劈冠拔除术相比,对需拔除阻生牙的病患采用微创拔牙拔除的断根发生率、术后肿胀率均较低,术后牙窝完整性较好,且病患较少出现畏惧症,应用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