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亮 赵锦阳 姚丽萍 汪虹
(九O三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0)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1]。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康复的病程较长,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又进一步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2],患者存在诸多的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146例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言语功能障碍、嗜睡,并伴有情绪低落、懒言、焦虑、失眠症状。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6.3±2.6)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93例,额叶37例,小脑半球16例。
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指导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具体做法如下。
1.2.1 系统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因此心理上会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担心自身疾病不能好转,不能回归家庭、社会。因此首先了解每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文化程度等,为患者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向患者详细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过程、危害、预后、康复治疗方法等,以消除患者的不良认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保报销政策及慢病管理政策,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担忧和顾虑。同时要求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科学饮食、科学运动,以巩固临床疗效。
1.2.2 心理干预 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评估,结合患者的病情、性格特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开导患者,对患者进行耐心劝说,积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关爱,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4]。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以及负责患者的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以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感。
1.2.3 运用心理干预方法 运用角色扮演、放松疗法、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通过角色扮演让患者了解他人心理状态与生活,帮助患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相应的训练让患者躯体与精神放松,从而缓解其紧张心理[5]。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沟通,通过听音乐、看书等方式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2.4 家庭及社会支持 要求家人及朋友要对患者持以友善、谅解和关怀,耐心聆听患者心声[6],给予患者必要的尊重患,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爱,增强患者的自我认知感。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7],评分越高说明心理状态越差。
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表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SAS评分 SDS评分干预后 42.2±4.6 45.8±4.9干预前 62.3±6.7 66.5±7.2 P<0.05 <0.05
我国目前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不断上升,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承受着巨大痛苦,加之患者家人无法陪伴、经济负担较重、担心受到社会歧视等因素导致患者负性情绪增多,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8],因此无法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治疗,影响治疗效果。
本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对减轻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SAS及SDS评分。综合的心理护理干预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从而消除不良认知。此外,护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多给予患者交流、关心,沟通过程中注意语言要亲切和蔼,重视发挥家庭-社会支持作用,运用心理干预方法提高综合干预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