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浩
(浙江慈溪中学 浙江 宁波 315300)
中学物理学主要内容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学生开始首先学习的是力学,与力学知识相比,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难获得与电场知识相关的感性认识和直觉经验;学生在无感性认识的抽象环境中学习,导致了学习困难和惰性知识的产生.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具体情境建构知识,又通过具体情境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所学知识.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尽量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设计实验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建构知识;在学生学完相关新课知识之后,本文作者创设了两个真实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建模活动巩固、发展、激活所学的知识.
如图1所示,两平行金属圆板间放一悬挂的金属小球(金属小球直径为2 cm,两金属圆板间距约3.5 cm),感应起电机两放电叉分别与两金属板接触;匀速摇动感应起电机,悬挂的小球不停地来回撞击金属板,发出悦耳的金属铃声.
图1 “手摇电铃”实验装置图
问题1:金属小球为什么会不停地振动?
如图2所示,设左金属板带正电,右金属板带负电,两板中心部分电场近似看作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金属小球与左金属板相碰以后带上正电,在电场力作用下向右运动,与右金属板相碰以后带上负电,在电场力作用下向左运动,不断重复.
图2 “手摇电铃”实验原理图
问题2:金属小球一次往复运动,搬运多少电荷?(设每次与金属板相碰后小球带电荷量大小都为q)
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与负极板相碰以后,带电荷量变为-q,有2q的负电荷从负极板传递给金属小球;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与正极板相碰以后,带电荷量变为+q,有2q的负电荷从金属小球传递给金属板.所以金属小球一次往复运动,从负极板搬运2q的负电荷到正极板.
问题3:进行适当的近似和理想化处理,写出小球搬运电荷的过程中产生的平均电流大小的表达式.
适当的近似和理想化处理:两金属板间距相对摆长很小,小球的运动近似看作直线运动,细线拉力与小球重力互相抵消;两板间距相对金属板直径很小,两板中心处电场近似看作匀强电场,小球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感应起电机匀速摇动,因此假设两金属板间电压恒为U(可用静电计检测,发现静电计指针略有抖动,偏角基本恒定).假设小球与金属板相碰后速度立即变为零,设小球的质量为m,两金属板距离为d,小球带电荷量大小恒为q.
推导小球搬运电荷的过程中产生的平均电流大小的表达式:
设一次往复运动的时间为2t
则平均电流
(1)
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其中
所以
(2)
由运动学公式得
(3)
由式(1)~(3)得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距离d和质量m越大平均电流越小,电压U和带电荷量q越大平均电流越大,基本符合直觉感受.
如图3所示,两金属圆板上下平行放置,5个锡箔揉成的小球放在下面金属板上;为防止锡箔小球跳出金属板外,金属板间再夹一圆环状透明塑料圈,塑料圈由常见5 L纯净水瓶裁剪而成;感应起电机两放电叉分别与上下金属板接触,匀速摇动感应起电机,观察到锡箔小球疯狂地上下跳跃.
图3 “疯狂的锡箔小球”实验装置图
问题1:锡箔小球为什么会上下运动?
如图4所示,设下极板带正电,上极板带负电.锡箔小球与下极板接触带上正电,受到向上的电场力大于重力,向上做加速度运动;小球与上极板相碰而带上负电,受到向下的电场力与重力作用,向下做加速运动再次与下极板接触,不断重复.
图4 “疯狂的锡箔小球”实验原理图
问题2:锡箔小球往复运动一次,搬运多少电荷?(设每次与金属板相碰后小球带电荷量大小都为q)
与“手摇电铃”原因相同,锡箔小球一次往复运动,从负极板搬运2q的负电荷到正极板.
问题3:假如两金属板之间,只有一个锡箔小球,进行适当的近似和理想化处理,写出小球搬运电荷过程中产生的平均电流大小的表达式.
适当的近似和理想化处理:两板间距相对金属板直径很小,两板中心处电场近似看作匀强电场;感应起电机匀速摇动,因此假设两金属板间电压恒为U;假设小球与金属板相碰后速度立即变为零;设小球的质量为m,两金属板距离为d,小球带电荷量大小恒为q.
推导小球搬运电荷的过程中产生的平均电流大小的表达式:
小球向上运动的加速度
其中
所以
(4)
同理小球向下运动的加速度
(5)
设小球向上运动的时间为t1则
(6)
设小球向下运动的时间为t2则
(7)
小球搬运电荷的过程中产生的平均电流强度
(8)
由式(4)~(8)解得
创设真实实验情境进行情境化学习,巩固、发展、激活所学的知识,使所学知识具备实践作用;创设真实实验情境进行情境化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真实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