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万枝
摘要:预习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预习习惯的现状进行反思。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探讨了一些文言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从而促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7-0075-03
1.初中生文言文预习的意义及现状
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军队打仗要备战,农民耕作要备耕,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一章十二页中有一条鲜明的基本理念:“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又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可见,预习的重要性,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文言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和难处。在中考中占重要地位,所要记忆和理解的内容繁多。因为其语法概念距离现代太远,理解难度很大。若不做充分预习,其难度不亚于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所以,文言文的预习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
但实际上很多初中生对于文言文是不预习或不会预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独立总是放心不下,什么都“嚼烂了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参与的机会。
而在文言文学习中,特别是刚上初中的学生,他们认为老师肯定把文言文讲得十分透彻,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学生认为自己连文言文都读不懂,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文言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2.1强化教师文言文预习指导。
2.1.1激趣引路,愉悦预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并需要不断呵护。常规的模式化的预习要求固然需要,但是教师千万不要扼杀了学生预习的自主性,要给学生多一些语文预习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可以让学生来制定文言文预习的目标,可以改变文言文预习的方式,从而让学生保持文言文预习的热情,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1)在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笔者尝试过开展“我的问题有意思”预习提问竞赛活动,定期给那些能提出“有意思问题”的学生颁发“最强大脑奖”,以表彰激励预习好的学生。如讲《伤仲永》时,有个很少发言的学生说“卒之为众人”的“卒之”用广州话读很有意思,把意思完全读出来,原来广州话是古汉语的承载。结果笔者毫不犹豫地颁发“最强大脑奖”,这一举动激励了很多学生。当时班里同学的热情高涨,他们预习时反复地研读,积极思考每一个问题,讨论并尝试着自行解决。学生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自然产生兴趣。当然,竞赛的形式有很多,如课文朗诵、背诵、默写,重点字词的理解等等,都能激起学生预习的注意力及兴趣。
(2)让学生学得轻松也是激发预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储存在脑子里的文言知识都调动起来,积极促成这种知识的迁移。比如预习《与朱元思书》,有许多文言字词是可以促成迁移的。如“皆”、“虽”、“湍”、“俱”、“绝”等,都是以前学过的文言词汇,把旧知识迁移在新的文言文中,学生预习文章,就十分轻松。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奔”字,在《三峡》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学过,都是“飞奔的马”的意思。许多学生还从修辞手法和内容方面比较了两句话的异同。这就是学生有了深层的文言文知识迁移的能力,学起来事半功倍,有了成功感,自然就有兴趣了。
(3)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演绎课文也是激发预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讲《木兰诗》时,学生用动漫的形式展现了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预习《核舟记》中的“船头”那一段,学生居然想出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再现“大苏泛赤壁”;预习《水调歌头》时,学生用唱流行歌的形式快速解决了背诵的难题。每当笔者布置这些预习任务时,各小组都热火朝天地去准备。总之预习内容形式新颖别致,预习思想民主开放,就会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
2.1.2教会方法,明确方向。
文言文教学应倡导预习──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解决问题。如讲《与朱元思书》时,课前布置学生根据学案自学课文,书面完成“预习热身”部分的内容。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自学步骤: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力求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在此基础上完成“预习热身”中的第1题,给生字词注音,并抄写一遍。
(2)再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尝试疏通文句,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在课文中作上标记,并写在“预习热身”第4题下面的空白处,以便课堂上向同学、老师请教;在此基础上完成第3、4题,解释重点词和翻译重点句。
(3)跳读课文,在文中标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尝试课前背诵这些句子。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搜集、筛选与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关的信息,完成“预习热身”第2题,简介作者,并结合這些信息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鄙弃功名的情怀。
经过这样的指引,学生就知道课前怎样预习一篇文言文,通过读(读课文)、查(查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写(在文中批注)、做(书面完成预习题)、问(提出疑难问题)等方式初步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高效课堂作了很好的铺垫工作。
2.1.3关注反馈,温情引导。
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中,教师的检查反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及时检查学生的文言文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一般这样做:查看学生的书本预习记录,学案以及进行课内提问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以鼓励推动学生下一次的预习。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在批改预习笔记或与学生对话交流时,笔者曾经很沮丧,学生的理解能力真低,离答案差距如此之大,而且有些学生总做不完。于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下,笔下的红叉大打出手,全班“中”及“中+”遍布开花,向学生反馈时,批评那些老完不成作业的人。但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不仅“鞭策”过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降了许多。
反思后,笔者实施激励性评价和温情式评价。作为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善于捕捉他们预习作业中的亮点,多加赞誉和鼓励。多给红旗、笑脸或翘起的拇指。或者写上“你是一个认真的孩子”“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想法很好,老师都自愧不如呢”等等。老师应把这些激励、期待、关怀的语言,通过预习作业评价,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就会因此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功感。
预习习惯的培养尤其要关注中下层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体会到预习的快乐。比如降低预习要求,让他们有成功感。不能坚持时,给以科学的惩罚,如请学生在课间批改作业或剥夺玩游戏一个星期等。有规有矩才能成方圆。此办法必须通过班委会,尤其是中下层学生的同意,这样操作起来才有成效。
2.2增强学生文言文预习意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课前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对初中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2.2.1组建小组,合作预习。
例如每学期开学,笔者把前后两桌的四个学生建成互助学习小组,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不但成绩上有差别,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低不一。所以要想分好组,必先分好位。除了学习的问题,座位的安排也与个子高矮有关。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以优带差,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有不同要求。
以《醉翁亭记》一文为例,对于文言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本文有许多重要的词汇,如“名之者谁”的“名”字,“醉翁之意”的“意”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得”和“寓”字等,还有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如“环滁皆山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学生要掌握这些句式就需要花费不少工夫,因此,笔者要求这些学生着重对基础知识的认真预习。这样,学生能够做到借助预习对文章进行通顺的翻译,理解文章的意思。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还提出更高的预习要求。例如,对于《醉翁亭记》中成语的预习。如“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学生可以把它们圈画出来,加以理解记忆。此时,学生发现这些成语言简意深,片语传神,与所描写的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景相映成趣。
此外,笔者发现个别学生挖掘了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乐”: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记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学生通过预习,关注这些内容,深入理解了本文的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笔者认为个别学生恰恰代表预习对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产生的效果。
2.2.2讨论质疑,交流感受。
笔者上课的前五分钟不讲课而是让预习小组进行关于预习内容的讨论。五分钟后,开始课前提问,提问的对象是不定的,提问的内容有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对课文的难点、疑点的提问。还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预习《孙权劝学》时,让学生准备谈谈自己对吕蒙和仲永的看法。吕蒙先是“不想学习”,后来是“知错能改”,最后是令人“刮目相待”;仲永“天资聪慧”,后来是“没有学习”,最后“泯然众人”。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先天禀赋外,更需要接受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学习。”学生也明白了今后自己学习的方向。
实践证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预习,用现代意识融入文言文的阅读,既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2.2.3自主探索,创造预习。
经过初一的演练,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并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笔者一般到初二就鼓励预习小组,自主设计预习的题目,只有亲自动手做好积累,学会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的方法,落实自主学习,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的转变,体现预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如此反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大家积极主动投入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了增强,时间一长,学生习惯养成了,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若是不能够坚持,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就前功尽弃了。
在探讨文言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过程中,笔者还有许多困惑,如怎样设计思维导图,来让学生整理资料提高理解与识记的效率?怎样组织学生互相批改预习作业来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何把握预习题的量度,让学困生吃得下,优等生吃得饱?……需要今后认真研究思考。
总之,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角”。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就得掌握自学的方法,特别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智力的開发是十分有益的。虽然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它一经形成,学生将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