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导致的外周静脉炎患者的护理

2019-08-19 11:43徐斌
医疗装备 2019年14期
关键词:静脉炎胺碘酮盐酸

徐斌

福建省老年医院心血管内科 (福建福州 350012)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临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该药物在抗心律失常上起效较快且无明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在当前临床中已被广泛地应用[1-3]。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对于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在直接通过外周静脉给药时,即使注射药液无外渗现象,也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炎,临床表现为注射处皮肤疼痛、水肿、红斑、渗出、坏死、浸润、炎症反应、感染、蜂窝组织炎以及血栓静脉炎等[4-6]。对此类症状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加重其病情。本研究纳入60例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导致的外周静脉炎患者,探究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导致的外周静脉炎的发生原因、护理干预与预防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导致的外周静脉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3岁,平均(55.2±4.7)岁;Ⅲ度静脉炎4例,Ⅱ度静脉炎16例,Ⅰ度静脉炎1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54.8±5.6)岁;Ⅲ度静脉炎5例,Ⅱ度静脉炎13例,Ⅰ度静脉炎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静脉炎的分度标准

应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C)对静脉炎程度的分度标准,对患者的静脉炎程度进行分级。Ⅰ度表示患者主诉有局部疼痛、皮肤水肿或红肿,静脉未见条索状的改变且未触及硬结;Ⅱ度表示患者存在明显穿刺点疼痛、皮肤水肿或红肿,静脉存在条索状的改变且未触及硬结;Ⅲ度表示患者存在局部强烈疼痛、皮肤水肿或红肿,静脉存在条索状的改变并且可触及硬结。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根据病情程度干预3~5 d。观察组在输液前加用浓度50%的硫酸镁和土豆泥湿敷,先取250 g新鲜土豆泥,加用95 ml浓度50%的硫酸镁调成糊状,混合物涂布在静脉炎的血管周围,覆盖面积超过红肿边缘1 cm,覆盖的厚度在2~3 mm,外用规格6 cm×9 cm的纱布包裹,覆盖保鲜膜进行包扎,敷料每6小时进行1次更换,患者均敷药4 d。

在此过程中,Ⅰ度静脉炎患者的护理:对发生静脉炎的皮肤进行热敷2 h/d,连续2 d,同时使患肢保持抬高20°~30°使静脉血液回流。Ⅱ度静脉炎患者的护理:可对静脉炎发生处皮肤应用土豆片进行外敷,取新鲜土豆洗净并切成1~2 cm厚度薄片外敷;或予以浸透浓度50%的硫酸镁进行湿敷,选用16层纱布,沿静脉走向进行覆盖,使纱布保持湿润;两种方法均外敷6 h/d,连续4 d,同时使患肢保持抬高20°~30°使静脉血液回流。Ⅲ度静脉炎患者的护理:可采用超短波理疗方式(伊藤SW-180型超短波治疗机),1次/d,每次持续治疗15~30 min。

1.4 临床评价

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4 d的静脉炎程度。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静脉炎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静脉炎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静脉炎程度比较(例)

注:两组干预后比较,P<0.05

3 讨论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第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是作为治疗与预防反复性心室纤颤患者的一类有效的抗心律失常注射制剂。当前,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虽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对静脉的刺激较大,在进行长时间滴注后,患者易发生炎症反应并引起外周静脉炎。

3.1 引起外周静脉炎的原因

(1)药理因素。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通常的静脉使用剂量为5%浓度葡萄糖液20 ml加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150 mg混合静脉推注,当其使用浓度>3 mg/ml时,易发生外周静脉炎等,当持续进行静脉滴注>1 h,即使其使用的浓度<2 mg/ml,也可发生外周静脉炎。应用浓度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而酸性溶液对于血管的刺激性较大,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同时,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含碘,碘对于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输注后,血管内的碘成分会超过血管的缓冲与应急能力,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静脉硬结并伴有明显的压痛等。(2)输液途径选择的因素。临床上使用深静脉留置针(包括股静脉、锁骨下静脉以及颈内静脉等)滴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实际条件限制,选择上述的静脉通路概率相对较低,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以外周静脉进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滴注,会导致患者血管的敏感性增高、弹性能力下降,当注射药物的浓度增大时,会使管腔的压力增大,更易发生药物外渗事件,从而引起外周静脉炎。(3)人为因素导致。护理人员在静脉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进针的固定不当或未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在进行加药时,安瓿颈未进行消毒而直接锯割掰开,而因玻璃具有脆性,会产生微小微粒,随着瓶内负压吸入到安瓿中并造成污染。输液瓶内加入其他药物时,因进行反复穿刺,导致橡皮屑脱落到瓶中。此外,治疗室的空气污染也会导致液体中的微粒增多,导致输注到血管中造成机械刺激引发外周静脉炎等。

3.2 外周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输液通路[7]。在临床上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时必须要单独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且选择粗直的血管,尽量避开选择静脉瓣或关节部位,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后,应对针头进行固定,对于长期用药患者可计划性利用血管,尽量避免连续同一部位进行穿刺,对于持续滴注时间超过24 h患者,应更换注射部位。同时避免对下肢以及瘫痪肢体部位进行静脉给药。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可选择使用深静脉套管针进行给药,以降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2)执行无菌操作原则[8-9]。加强对护士的基础操作规范,在临床上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在操作中避免出现消毒不严密或者针头污染的情况,必须严格规范护理行为,执行三查七对,在进行加药时,尽量避免对同部位进行反复抽吸,且在加药后需要观察溶液中各种输液颗粒的情况。(3)控制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浓度[10]。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药物说明提示,当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浓度>3 mg/ml或持续静脉滴注的浓度>2 mg/ml,会导致外周静脉炎发生风险升高。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用药前、后,通过氯化钠溶液冲洗带走血管壁上的残留药物并降低局部药物浓度,缩短局部血管内的药物停留时间,以此预防外周静脉炎。(4)选择精密过滤输液器。微粒主要是指在液体中存在的部分非代谢性颗粒,其直径一般>10 μm,而普通的一次性输液器上所配备终端过滤主要为纤维素滤膜,其介质孔径一般>10 μm,在正常成人的毛细血管中,最细处直径在6~8 μm,难以起到截留输液中有害微粒的目的,当微粒的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直径会堵塞血管并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相比之下,选择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作为终端过滤器,其孔径为5.0 μm或者3.0 μm,对于液体中微粒的滤过率可达到90%,能有效过滤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避免微粒对血管造成的刺激,选择精密过滤输液器也可预防临床上外周静脉炎的发生。(5)应用土豆片外敷。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输注期间,应用土豆片进行外敷,土豆在临床上主要的药用成分包括维生素B、维生素C、茄碱、茄定以及块茎葛素等,其具清热解毒、消炎镇痛、止痒利湿以及消肿的功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皮肤的新陈代谢,该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便且无不良反应等,更易于患者接受。(6)加强临床巡视。在进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用药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临床巡视,对于老年人群体与糖尿病患者更需多加注意,当发现临床上出现红肿、热痛时应停止输注药物,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治疗过程注意听取患者主诉,当其表示局部有疼痛感时,应立即停药并按照外渗的程序进行处理[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静脉炎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注射的过程中,应对局部情况进行观察,护理人员应掌握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药理与不良反应,加强临床护理的责任心,并消除存在的影响因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相关护理教育,加强对使用该药物患者的临床巡视,用药时尽量避免药物外渗,发现静脉炎患者后应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避免发生并发症。

猜你喜欢
静脉炎胺碘酮盐酸
盐酸泄漏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