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鑫晶
无锡市人民医院 (江苏无锡 214000)
脑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其起效快,进展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该病常伴有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脑出血中枢性高热发生后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常规物理和化学降温不利于获得理想效果[1-2]。在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治疗中,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探讨全程护理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90例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的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34~68岁,平均(58.21±1.24)岁;体温39~42 ℃,平均(40.01±0.5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0分。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3~68岁,平均(58.67±1.21)岁;体温39~42 ℃,平均(40.02±0.56)℃;NIHSS评分>30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给予亚低温治疗仪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常规遵照亚低温的治疗流程,做好准备,给予治疗过程监护。
观察组应用全程护理。(1)治疗前护理:治疗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并介绍亚低温治疗仪的操作原理和治疗方法,并告知患者和家属注意事项,说明成功治疗案例,减轻患者的过度焦虑。(2)治疗中护理:给予患者正确的卧位指导,使其皮肤与冰毯充分接触;并根据患者脑出血的特点调整体位,主要包括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仰卧时,需给予防护垫位于患者上下肢体功能位;颞侧、健侧和患侧交替侧卧;复温的过程避免过快,自然升高率控制在0.1 ℃/h以下[3]。(3)治疗后护理:在结束物理降温后,要让体温自然恢复,如果无法自行恢复,可以加盖被子或用温水袋协助恢复体温。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认知情况及遵医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负性情绪评分包含SAS和SDS评分,总分20~80分,得分越高负性情绪越严重。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χ2=10.021
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aP<0.05
观察组治疗原理认知及遵医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认知情况及遵医情况比较(分,
物理降温是临床治疗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比较多用的方式,可一定程度改善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每次患者体温下降1 ℃时,中心氧代谢率可降低约5%。传统冰敷和乙醇等降温容易诱发寒战,不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4-5]。作为一种自动温度控制系统,低温治疗仪可以根据设定的温度值平稳调整患者体温,且冷却效果持久稳定,患者不容易出现寒战,有助于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消耗的氧气量,减少乳酸积聚。
本研究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对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治疗,用于控制患者的体温。低温调节脑血流量,可降低脑氧代谢率,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并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细胞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的恢复,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且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液pH和血糖无影响,不会增加其他组织和器官损伤。
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的过程中,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原理认知及遵医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因为在治疗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呼吸道通畅及仪器使用的安全性,并注意基础护理,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6]。而全程护理可通过治疗前、治疗过程和治疗后的全面监测和护理,促使患者减轻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并通过密切监护,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减少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应用于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的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其认知及遵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