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吴政俊,何明方
广元市中心医院 (四川广元 628000)
小脑出血属于高血压病的并发症之一,致病原因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持续升高,小脑的齿状核动脉发生破裂,临床表现为骤然眩晕、呕吐频繁、眼球震颤[1]。高血压小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此,对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临床多采取开颅减压手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开颅减压手术能够有效清除小脑血肿,但是存在一定的术野盲区,给深部血肿的清除工作带来困难[2]。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发展,神经内镜逐渐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其具有视野清晰、无视觉死角的优点。相关研究指出,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3]。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行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手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80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8~77岁,平均(51.25±5.47)岁;血肿量25~46 ml,平均(36.72±2.35)ml;高血压病程5~21年,平均(8.24±2.39)年。试验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8~78岁,平均(51.33±5.49)岁;血肿量26~46 ml,平均(36.73±2.38)ml;高血压病程6~20年,平均(8.43±2.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CT扫描证实脑出血;具有高压血史;发病不超过48 h。排除标准:深度昏迷患者;相关精神疾病患者;凝血障碍患者。
两组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采取控制性低血压以降低出血量。术前行CT定位,靠近血肿的体表位置做一约5 cm的纵向切口,充分暴露颅骨,钻孔,做一2.5 cm的小骨窗,切开硬脑膜,注意避开脑部的功能区,将脑针刺入血肿部位,然后在脑沟回方向切开皮质1.5 cm,进入血肿腔。
试验组使用吸引器彻底吸出血肿,首先拔出内芯,插入神经内镜,然后在内镜辅助作用下清除血肿。对照组使用撑开器、窄脑压板充分暴露血肿,吸出约60%血肿,或在患者的脑组织塌陷后结束吸出。吸出血肿后,使用撑开器充分暴露出血点,行电凝止血,然后在血肿腔位置放置脑室外的引流装置。两组均于术后采取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比较两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分42分,分数越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试验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高血压小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多表现为呕吐、头痛剧烈、昏迷和嗜睡[4-5]。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使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多采取开颅减压手术对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将血肿腔里面的血肿吸出,降低颅内压,缓解昏迷和头痛症状[6]。但开颅减压手术的视野有局限性,存在视觉死角,无法完全清除患者的脑内血肿。
近年来,神经内镜逐渐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开颅减压手术,手术的视野更加清晰、广阔,能够在直视的情况下彻底清除患者的脑内血肿[7]。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手术能够降低患者颅内压,最大限度减少血肿残余量,同时能够改善脑局部的缺血状况,降低疾病复发率,确保患者的生命质量[8]。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这与神经内镜辅助治疗使视野更广阔、清晰,能够彻底清除血肿有关。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这与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手术彻底清除血肿,改善脑局部的缺血状况有关。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