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茹 ,罗 晖 ,王宏伟 ,王铁成
(1.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2.遂宁市委,四川 遂宁 629000;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4.温州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保持了40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中国经济过去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外需拉动、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再适应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求,急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1]。那么,如何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如何?进一步,中国各个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又表现出怎样的差异?为了回答上述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在深刻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测算分析了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旨在为充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状态以及切实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
经济增长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研究的核心问题。早期研究大多仅关注经济数量上的扩张,而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几乎没有涉及[2]。然而,随着20世纪末各类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不断凸显,现实实践对单纯追求速度型经济增长提出挑战,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开始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与此相同,随着中国经济多年来粗放式高速增长与GDP锦标赛传统思维引发的诸如投入要素浪费、经济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愈发突出[4],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单纯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数量”转向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而其中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分析形成了较多积累,如钞小静(2009;2011)、魏婕和任保平(2012)、叶初升和李慧(2014)、李强和魏巍(2016)以及师傅和任保平(2018)等众多学者均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作出了有益尝试[2,5-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学术界也由此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颇多探索。就本文文献研究所及,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停留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义特征(金碚,2018;任保平,2018)、内在机理(蒲晓晔和Jarko Fidrmuc,2018)、实现途径(任保平,2018;冯俏彬,2018)[10-14]等方面的定性分析描述,而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量评价相比之下探讨不足。部分文献采用某单一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TFP)等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难以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性特征;极少数文献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却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未能体现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指标不可计量、指标数据测算歧异较大等现实问题[15],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价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于此,本文拟在深入研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定量评价研究作出一些实质性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当前学术界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已形成颇多积累。因此,在充分明晰上述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合理借鉴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面已有成果并进行完善和丰富,将有助于本文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新命题。首先,二者的共性之处在于均强调经济增长不能简单追求数量和规模上扩张,更要在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福利分配改善、环境代价降低等质量方面有充分体现,是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多维度概念。因此,相比于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直接采用收入、产出或GDP等指标统计比较,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量化判断上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其次,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比“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16],是对增长速度的补充[17],与数量扩张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2,5]。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还是一个质的概念[2],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协调统一,内涵范围大于经济增长质量。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比“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经济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方式及状态是不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对经历了4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是面临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等新时代中国经济新特征作出的战略指向,相比于经济增长质量(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方面) 更具鲜明时代性。
准确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科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本文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矛盾、资源环境瓶颈、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等对未来发展道路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稳定、更为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高质量发展是具有优质高效供给体系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产能过剩等供给侧问题,不能适应当前需求变化。因此,高质量发展就是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需要充分释放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以及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基于此,本文从创新投入(R&D投入强度)和创新产出(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两方面来衡量创新能力,从劳动力中R&D人员占比和就业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反映人才供给情况,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R&D经费内部支出企业资金与政府资金比)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衡量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程度。
高质量发展是以高质量需求为主要内生动力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高质量需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表现为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现代化进程整体推进。据此,本文采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人民消费水平,采用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反映消费结构升级情况,采用城镇化率和人均城市绿地面积衡量地区现代化程度。
高质量发展是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随着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国过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高质量发展就是实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较低的污染排放获得最大的收益,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降低能源环境成本。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固定资本(土地和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本(一般性劳动力和人才)的产出效率、能源消耗程度、污染排放情况等多个方面来全方位揭示地区经济发展效率。
高质量发展是更具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发展。经济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的稳固和持久。因此,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确保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金融稳等“多稳”经济运行局面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采用人均GDP和GDP增速衡量经济增速的平稳性,采用价格水平变动情况与就业形势反映社会安全性,采用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比情况反映产业结构稳定性,从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政府债务情况反映金融风险可控性。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采用货物进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来反映对外开放水平。
基于上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和阐释,同时在严格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以及28个三级指标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注]“索罗余值”法由索罗(Solow)于1975年提出,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基于生产函数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的增长贡献率后的“残差”来作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索罗余值”。。
本文采用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注]西藏由于数据大量缺少,未包含在内。对于缺失2016年数据的指标,采用2015年数值代替。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和分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等。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评工作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补充、无量纲化处理、权重选取和指数测算等。
(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2)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算
本文采用该研究思路,基于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1)
其中,Y代表实际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投入量,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和β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
对式(1)两边同时取对数,并做差分,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和劳动力等各投入要素增长率与各自产出弹性乘积的和,即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2)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表示五个一级指标,wi表示各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同理,每个一级指标由其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加权合成,二级指标由相对应的三级指标加权合成。本文认为各级指标的下属指标均从不同方面提供了上级指标的相关信息,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因此宜采用等权重赋值。
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上述测算方法,本文测算得到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 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以及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个分指数(见表2)。
总体来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地区非均衡特征,大致呈现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态势。2016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前十地区中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占据八席,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89.2分和88.2分列全国第一、第二位,构成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分列全国第三至第九位,与来自西部地区的直辖市重庆(第七位)和中部经济大省湖北(第十位)共同构成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梯队”。绝大多数中部和东北部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处于中间十位,组成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三梯队”。相比之下,广大西部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靠后位置,2016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在最后十位的省份七个来自西部地区,约占西部全部省份的三分之二。
表2 2016年中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及一级分指数
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本文进一步结合三级指标测算结果(见图1)对比分析当前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高质量供给分指数、高质量需求分指数、发展效率分指数、经济运行分指数和对外开放分指数。
2016年,位于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的北京和上海,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方面几乎均位于全国第一、第二位,表明北京和上海全方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第二梯队”的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地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个维度也均跻身全国前列(前七位),较好支撑了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除了上述六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前十地区中的重庆、福建、山东等也优势各异。重庆凭借较高的增长质量和较优的产业结构,经济运行分指数排名全国第三;福建依靠较高水平的资本产出效率、人力资本效率和生态能源效率,发展效率分指数跻身全国第七位;东部经济大省山东因动能转换活跃,高质量供给分指数跻身全国第六位。除此之外,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排名全国中、后位置的部分省份也在某些分维度有着不俗表现。如辽宁和内蒙古由于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高质需求支出较高,高质量需求分指数分列全国第七、第八位;海南凭借生态能源方面成绩显现在发展效率分维度上排名全国第九位;安徽和江西依靠较强的外资利用能力跻身对外开放分指数全国前十行列。
图1 2016年中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二级分指数
“第三梯队”的江西、湖南、安徽和河南中部四省、四川和陕西两个西部大省以及辽宁和吉林东北二省,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个维度的排名多位于全国中游位置(第十一至第二十位),但部分省份在上述分维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短板。例如,吉林由于创新能力薄弱和动能转化乏力导致高质量供给分指数跌至全国倒数第四;河南因较低水平的生活质量和较低速度的城镇化进程导致高质量需求分指数同样位列全国倒数第四位;辽宁因为在安全稳定、增长质量、产业升级和风险防范等方面整体表现不佳以及作为全国唯一GDP负增长的省份,经济运行分指数排名全国倒数第一。
相比之下,绝大多数西部地区的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分指数位于全国中部靠后位置。其中,2016年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最低的贵州、新疆、甘肃、青海和云南,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方面的排位也几乎是全国垫底。
科学构建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有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确立相适应的考评体系以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16]。本文在深入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测算分析了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 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以及上述五大分指数。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态势,大致呈现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态势。其中:(1)北京和上海组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从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维度全方位推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2)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重庆和湖北组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梯队”, 其中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地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个维度也均跻身全国前列,重庆、福建、山东三地优势各异。(3)绝大多数中部、东北部以及西部川陕二省组成“第三梯队”,经济高质量五大分维度排名绝大多数位于全国居中位置,但部分省份在某一分维度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4)除去重庆、陕西和四川外的广大西部省份组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第四梯队”,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分指数多位于全国中部靠后位置。
根据本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和阐释,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高质量供给体系。二是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高质量需求不断“倒逼”实现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彻底摈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四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确保就业局势稳中向好和物价运行总体平稳,高度重视债务风险化解和金融风险防范,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五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未来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优质资源,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此外,要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以及核算统计体系,切实破除“唯GDP”的目标考核机制,把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改善民生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切实增强各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