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采食行为相互影响的相关分析

2019-08-19 01:56:22包跃先林晓春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频度周龄持续时间

包跃先 林晓春

(1,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010018;2,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动物检疫所 028000)

在群居动物中,个体行为相互影响(社会促进)有多种表现。如在采食行为、性行为及孵化中都有表现[1-3]。在禽类采食行为中,群饲比单饲的采食行为更加活跃,这一现象在中雏鸡饲育实验中已经得到证明[4],并在生产中被广泛利用。此项实验是对幼雏鸡采食行为相互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实验个体采用体重相等的10日龄的白色来航鸡共计96羽,初始体重为 88.0g,分为 1 羽组、2 羽组、3 羽组 3 个实验组,用小型育雏器饲养到6 周龄。为使每个雏鸡的活动空间相等,将育雏器用木板隔开,每个雏鸡可利用育雏器的1/3(表1)。饲养期间将饲育室的明暗调节成 12Lux (6~18 时),采用的饲料是市场中购得的育雏料,每日中午给食、给水。调查项目是各组雏鸡的采食行为及采食量、体重变化及5~6 周龄各组雏鸡每次采食的持续时间。

为调查采食行为的同时性,利用肉眼观察及录像设备。具体方法是给食10min 后连续记录30s 的结果,每日观察一次。关于每次采食的持续时间是利用录像设备进行的,即瞬间观察法,给食后6h 每10s 为一单位进行记录,得到采食持续时间。

表1 实验雏鸡的数量及育雏器的规格(单位:羽/cm)

2 结果

2.1 采食量

各周龄实验雏鸡采食量的实验结果是3 羽组>2 羽组>1 羽组。其中,3~4 周龄后3 羽组的采食行为比其他两组更加活跃(P<0.05),采食量相对增大(表2)。由于每只雏鸡的采食空间较大,饲料飞散量可以不考虑。

表2 各组雏鸡周间采食量(单位:g)

2.2 体重

各组雏鸡体重在2 周龄后有如下变化趋势(表3),即3 羽组>2 羽组>1 羽组,而且 3、2 羽组都比 1 羽组有明显的增加(P<0.01、P<0.05),4~6 周龄时 3 羽组比 2 羽组体重增加显著(P<0.05)(表3)。体重的偏差在 2 周龄以后,无论是同育雏器内还是全群中2 羽组比其他组的体重偏差小。

表3 各周龄雏鸡个体体重及偏差 (单位:g)

2.3 采用行为的同时性

在2 羽组和3 羽组实验中,以10s 为一单位,连续10min进行纪录。每周观察记录 2 次,得到 1920 回(60 回×16 育雏器×2 次)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中有无采食、1 羽采食、2 羽采食和3 羽共同采食4 种形式。其结果如表4所示,除2 羽组的 4~5 周龄,3 羽组的 3~4 周龄外,2 羽和 3 羽共同采食的次数比1 羽采食的次数多。为了进一步验证观察结果,对记录到的采食频度进行验算,其方法是假如采食行为是随意进行的,其理论频度(2 羽组应为1 羽采食和2 羽同时采食,即占2/3和1/3 的比例,同样3 羽组为1 羽采食的比例为3/7,2 羽同时采食的比例为3/7,3 羽同时采食的比例为1/7)。将理论频度和实际频度进行X2检验,其结果为,2 羽组和3 羽组在相同的周龄时,2 羽和3 羽同时采食的次数比1 羽采食发生的频度显著增加(P<0.05)。

表4 各周龄雏鸡采食行为的同时性

2.4 每次采食的持续时间

通过观察结果分析,5~6 周龄时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5s的短时间采食行为次数最多。其中3 羽组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为2 羽组和1 羽组。各组10~25s 持续采食时间出现的比例为:3 羽组 65%、2 羽组 55%、1 羽组 40%。相反在 1 羽组,30s 以上持续采食时间出现的比例比2 羽组和3 羽组要多,一般为36%左右。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雏鸡采食量在各周龄都呈现出3 羽组>2羽组>1 羽组的倾向,即伴随着羽数的增加,采食量也增加,从而证明采食行为群体间的促进效果是存在的。中泽[8]等在产蛋鸡实验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Roberts[5]研究表明,3、4、6 羽组比2 羽组的采食量明显增加。分析多羽组采食量增加的原因结论是,多数鸡在同时采食时由于采食空间的狭小造成的浪费也随之增加,然而在实验中为减少飞散量造成的误差,在采食器中加入线圈,把饲料的飞散量控制在可以不加考虑的数量中,由此可见,采食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采食行为群体间的促进效果。作者在实验中利用中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把4~12周龄白色来航鸡分成1 羽组、2 羽组和6 羽组,6 羽组在整个实验期间的采食量都比其他两组要多。2 羽组和3 羽组中,复数个体的采食行为存在明显的同时性现象。多羽共同采食的机会比1 羽采食的机会要多,可以认为是某一个体的采食行为诱发其他个体采食行为的发生。

Tolman[3]也证明了5日龄雏鸡存在采食行为中群体间促进现象。实验中利用铅笔模拟鸡的采食音而引起鸡的采食行为,他认为行为的发生是由视觉及听觉的刺激引起的。给食30min的采食量是1 羽组>3 羽组,也就是说羽数少的组别在给食后采食量增加,其原因是给食刺激诱导了采食行为。同样的结果在Keeling,L.J 和J.F.Hurnik[6]的实验中也得到了证明。笔者认为,1 羽组因为没有依靠同居者的存在而促进采食的机会,作为诱发采食行为的阈值比2 羽组和3 羽组相对较低。相反由于2 羽组和3 羽组有同居者的存在,其采食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同居者的刺激造成的。

本实验结果表明,各周龄实验鸡雏体重的变化结果是3 羽组>2 羽组>1 羽组,体重变化在各周龄3 羽组比2 羽组明显,是由于采食行为群体间的相互促进造成的。但在3 羽组内,体重与采食量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这一现象在同一育雏器内表现较为明显,其原因是群体中的社会顺位造成的[1-2]。本实验结果表明,雏鸡一次采食的持续时间无论哪个组都是10~25s 左右,这种结果松泽安夫等[7],这可能与鸡每口吞咽量有关系。

猜你喜欢
频度周龄持续时间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特产研究(2021年6期)2021-12-08 03:16:38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妇女之友(2017年3期)2017-04-20 09:20:00
褐壳蛋鸡
农村百事通(2016年6期)2016-05-14 00:27:38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极寒与北极气压变动有关,持续时间不确定
俄语体与持续时间结构组合规律的认知语义阐释
外语学刊(2011年5期)2011-01-22 05: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