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若瑛 吴婷 史云龙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 2019SJB78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44
我国目前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更多生活事件的发生,使个体处于应激状态的可能性增加,严重威胁个体的身心健康。
Kobasa 于1975年开始对管理层进行了12年之久的身心健康研究,提出了“坚韧人格(hardiness)”的概念,也有研究者将其翻译为“坚韧性人格”。
笔者认为该概念是包含多个维度的综合概念,并不强调其中的坚韧性,因此本文将其译为坚韧人格。该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坚韧人格特质的个体在高压环境中,依然能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日常工作,充满对生活的热情。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好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更多的研究者对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展开研究。
本文将从坚韧人格的概述、测量工具以及在人群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在文末对坚韧人格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一)坚韧人格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Kobasa根据在高压工作中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管理人员的特质,提出坚韧人格的概念。坚韧人格是集中认知、情感、行为为一体的人格特质,包含积极向上的特征。具备坚韧人格的个体,能够保持投入、乐观、进取和坚韧不拔的状态,其包含三个子概念:投入(commitment)、控制(control)与挑战(challenge)。投入(也有研究者者将其译为承诺),是指个体能够积极参与当前的事情,持续保持专注的能力;控制,是指个体在逆境中,具有主动努力掌控事件的信念;挑战,是指个体积极看待变化的态度,相信变化可以为自己带来挑战,渴望达成目标的动机。
Kobasa提出坚韧人格的概念,仅以白人管理层人员为研究样本,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对于坚韧人格的内涵的界定,研究者们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但目前被最广泛认可的说法是Maddi提出的“3C”结构。她支持Kobasa的观点,并认为坚韧人格必须同时具备投入、控制和挑战这三个子因素,因其首字母都为“C”,将其称为“3C”结构。只有一个维度得分较高不可称其为坚韧人格,单一因素得分高的个体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受强烈的自我意识影响以及有更多的可能持续地被新异事物吸引,难以专注。
因此,必须在三个维度同时得到较高的测量分数才算真正完整的坚韧人格。具备坚韧人格的个体能更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相信自己能掌控周围的环境,并且有能力主动改变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将生活事件看作是一种机遇或者挑战 。
(二)坚韧人格对生活事件的作用机制
Maddi等人提出了一个复杂的坚韧人格与健康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包括来自家庭、工作和个人身体等各方面的生活事件,会导致个体压力的产生而处于应激状态,压力持续增加使个体在强烈的疲劳感中耗尽应对资源进而造成健康崩溃。健康崩溃不仅包括心脏病、压力肥胖、癌症等生理疾病,还包括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例如,个体在长期的高压工作中产生疲劳,疲劳不能及时得到调解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焦虑进而成为抑郁,甚至產生自杀等极端行为,严重威胁个体的身心健康 。
坚韧人格,则是通过投入、控制、挑战三个维度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健康习惯等方面帮助个体进行调控,促进个体积极的应对和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巩固个体的坚韧人格形成,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消除个体的疲劳感,使个体身心保持健康水平。
在过去的研究中, 有很多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编制的量表,且部分量表具有较好的跨文化适应性,如PVSⅢ-R量表,但坚韧人格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
卢国华等人对PVSⅢ-R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后,得到的测量结果内部一致性系数并不理想。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坚韧性的解读不同,造成被测对象对原量表的内容不敏感,测量结果不能反应其坚韧人格的真实水平;第二是翻译引起的误解导致的测量误差。
坚韧人格量表是卢国华等人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确定描述坚韧人格特征的多个条目,经专家讨论和数据分析后编制的。该量表保留了4个因子,共27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来自PVSⅢ-R量表。该量表包括投入、控制、挑战和韧性四个维度。其中前三个维度与“3C”结构含义相近,对命名进行沿用。而韧性则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坚韧不拔的人格特点命名的。该量表各因素的提出更具有科学性,在后续的全国采样调查分析中,发现性别、年龄、城乡户口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均对坚韧人格有影响 。该量表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而我国目前的坚韧人格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因此该量表是目前我国研究者进行坚韧人格研究使用最广泛的量表。
为进一步普遍推广坚韧人格量表,卢国华等人扩大样本量和取样范围后又编制了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可用于测量各群体被试的坚韧人格水平。该量表内容对中国人更敏感,更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坚韧人格研究,避免了使用外国量表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 。
(一)坚韧人格对疾病缓冲作用的应用
坚韧人格在人群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帮助个体应对疾病时的缓冲作用尤其显著。Carson等人对艾滋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具有坚韧人格的患者面对疾病的消极态度更容易发生转变,能积极乐观面对新的生活。Newton等人以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得出结论:坚韧人格与个人取向呈正相关,坚韧人格特质得分高的患者能更顺利地返回原本的工作和生活。Ross等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坚韧人格与依从性呈正相关,患者的坚韧人格特质越高,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越好 。以上研究表明,坚韧人格在个体面对疾病时具有缓冲作用。坚韧人格得分高的个体,更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更容易从疾病状态中恢复。如何培养疾病患者通过坚韧人格来应对疾病状态,进一步恢复身心健康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坚韧人格对压力调节作用的应用
坚韧人格在个体面对各类具体应激环境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高爱珍等人的研究表明,坚韧人格在护士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 。梁世钟进行问卷研究分析,发现坚韧人格在公正世界信念与应对效能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在个体面临压力时,公正世界信念可以长期影响个体并提高人格坚韧性,进而提高应对应急事件的效能感,缓冲应激事件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朱茹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良性竞争态度与职业决策效能感之间,坚韧人格是主要的中介因素 。以上研究表明,坚韧人格在个体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时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帮助个体建立坚韧人格来面对高压环境减少其带来的健康危害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堅韧人格对心理疾病预测作用的应用
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的抑郁症检出率在逐年上升,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们更关注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影响,坚韧人格正是个体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一种人格特质。李爱玲对大学生坚韧人格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抑郁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坚韧人格与大学生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个体的坚韧人格特质越高,抑郁程度越低。坚韧人格得分高表明个体对所经历的事件具有更强的控制感,更容易投入当前的工作,对挑战的态度更加积极,达成目标的动机更强烈,坚韧人格特质明显的个体抑郁的可能性更低。因此坚韧人格得分高的个体更不易受抑郁情绪的影响 。
坚韧人格的预测作用,让消极情绪的预防成为了可能,通过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可能性的预测,可以有效的防治抑郁等疾病。如何预防消极情绪培形成积极心理面对生活,培养坚韧人格的研究也成为了研究者们新的研究方向。
文中大量研究表明坚韧人格能够在认知层面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看法,进而积极面对生活,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预测防治心理疾病相比于矫正治疗心理疾病是一种更好的选择。而坚韧人格能够缓冲应激反应,提高个体的正性健康行为,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个体获得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探索坚韧人格对应激事件的影响因素,预测干预情绪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压力调控等方面的效用价值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对坚韧人格四十多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我们发现坚韧人格可以帮助个体调节生活事件所导致的应激状态,预防个体的一部分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个体有效且自发地保持身心健康水平。坚韧人格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有效地培养?应该如何培养个体的坚韧人格?在个体发展的哪个阶段进行培养可获得最佳效果?探索行之有效的坚韧人格培养方法或许会成为坚韧人格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滢伊.关于坚韧人格研究的概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2):173-174.
卢国华、梁宝勇.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2):103-106+160.
黎少游、向敏.坚韧性人格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0-44.
于丽荣、卢国华、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坚韧人格素质全国采样调查报告[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 12(6) :743-747.
卢国华、于丽荣、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5) :321-325.
潘菁、万霞、周兰姝.坚韧性人格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4,21(8) :19-21.
高爱真、卢国华.探讨坚韧人格对护士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0,23(2) :88-89+103.
梁世钟.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应对效能:坚韧人格起中介作用还是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7):1034-1038.
朱茹华.大学生竞争态度与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关系[J].教育评论,2014(7):63-65.
李爱玲.大学生坚韧人格、思维风格与抑郁关系的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