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困境分析与路径探讨

2019-08-17 07:25张其有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犯罪分子受害者诈骗

张其有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61

一、前言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了危害社会的一项重要犯罪案件,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手法更新换代快,诈骗金额逐渐增加,受害群体多,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有效的治理,是当前公安部门的重点工作。但是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电信诈骗的特点决定了其治理难度较大,要想有效的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我们不但要认真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及其治理难度,同时还应当结合治理实际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保证电信网络诈骗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二、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

(一)诈骗手法更新快,多样化

从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来看,诈骗手法更新快、多样化是重要的特点。从2008年开始,电信诈骗的案件在全国内的数量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并且诈骗的手法相对多样,更新速度较快,几乎每个季度都会出现新的诈骗手法,导致人民群众防不胜防。在电信网络诈骗实施中,普遍采取的手法是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冒充电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实施诈骗。此外,还包括冒充被害人的亲属朋友编造生病出车祸等意外实施诈骗。所以,犯罪分子在每一个阶段都推出新的诈骗手法,极大的麻痹了受害者,使受害者在多样化的电信诈骗手法之下难以预防。

(二)集团化管理,组织严密

现阶段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单一犯罪分子作案,而是集团化的管理、集团化的犯罪,整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组织相对严密,采取集团化管理的形式,每个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实际诈骗实施过程当中专业性相对较强,导致了受害者难以分辨真假。集团化的管理使得电信网络诈骗在专业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同时,对受害者的心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导致了受害者在犯罪分子实施诈骗过程当中难以有效的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会中招。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普通的受害者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因此,导致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治理难度大幅升高。

(三)作案技术前沿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所使用的技术相对先进,犯罪分子不但通过特定渠道获取了被害人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电话、身份证,银行卡等,除此之外,还利用了网络电话语音呼叫平台和软件转换等技术进行网络拨号,在整个外呼系统的技术支持方面较为先进。在具体的犯罪行为实施过程当中,有些犯罪集团会将网络数据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线路接入PSTN电话网,向被害人拨打电话,并通过租用的透传线路使被害人的电话来电显示为110或12315或电信10000,以及其他的业务电话麻痹受害者,使受害者在接听电话过程当中无法分辨真假,容易上当受骗的。

(四)作案手法高度隐蔽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治理难度大,主要原因是作案手法高度隐蔽。由于电信网络诈骗采用了电话外呼和网络等方式实施,作案人员的联系方式隐蔽,作案人员身处的位置、作案人员的基本情况受害者一无所知。通过网络的方式,受害者将钱款汇到犯罪分子的指定账户,由于犯罪分子没有与受害者直接见面,导致了受害者维权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案件的侦破。目前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主脑和幕后操纵者均在国外,以单线联系的方式实施远程操控,不但整个诈骗行为采取了网络操控的模式,在具体的赃款转移、赃款提现过程中也采用了较多的反侦查手段,导致了整个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难度非常大。

三、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的难点

(一)缺乏快速联动机制,银行资金冻结和相关信息查询不能做到快速便捷

从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来看,之所以存在治理难度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案件的侦破过程当中缺乏快速联动机制,银行的资金冻结和相关信息查询不能做到快速便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在2009年已经下发了关于打击和预防银行卡犯罪的通知,对银行卡的资金限额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电信诈骗团伙往往使用了正规的银行U盾、数字证书和电子口令卡等措施进行转账和交易,规避了银行卡监管风险的同时,使整个犯罪链条符合银行的转账要求,给整个案件的侦破和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电话呼叫逆向追踪反查取证工作难以开展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所使用的电话呼叫服务器均设立在境外,发起呼叫产生的网络数据包经过多级跳转之后接入PSTN电话,其隐蔽性非常强,在案件侦破过程当中,采用现有的电话呼叫逆向追踪反查取证技术难以实现有效监测,导致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电话监管和电话追踪存在盲点,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电话的反向追踪,导致了整个侦查取证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利用现有的技术必须要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破解的方式才能够实现。除此之外,在电话网络诈骗案件中,运营商的包庇也助长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气焰。因此,如何进行电话呼叫逆向追踪并做好相关的取证工作至关重要。

(三)高层活核心人员位于境外,抓捕困难,证据链缺失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团伙的高层和核心人员均位于境外,对国内的犯罪行为实施遥控,即使在国内实施大面积的抓捕,所抓到的犯罪人员也只是相对底层的操作人员,整个资金已经流向了境外,对于资金的控制和赃款的处罚没有办法予以有效的解决。同时,由于高层和核心人员位于境外,给抓捕工作带來了较大的困难,在抓捕当中必须与犯罪分子所在国的司法部门取得沟通,获得允许之后才能够在境外实施抓捕。有些国家与我国没有签订引渡条约,犯罪分子抓捕之后无法引渡回国,导致了整个境外抓捕困难重重。同时,由于高层和核心人员位于境外,一些关键的政绩已经被犯罪分子恶意销毁,导致了整个证据链缺失,无法对核心和高层人员起诉。

(四)危害面广,较难认定案件和查证受害人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面较广,受害群体数量较多,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象没有固定区域和固定人群,导致了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在各个地区相互交叉,在各个人群之间相互影响,使整个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群体呈现着多样性的特点。在案件的认定和受害人的查证过程当中,由于有些人的被骗金额相对较少,这部分受害者没有选择报案,给整个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查证带来了难度,同时,由于受害者数量多,受害者的认定存在困难,使得整个案件的认定也出现了难度,缺乏关键的证据和受害者的证词,无法对电信网络诈骗罪犯实施审判。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危害面广和案件认定难和受害人查证困难的影响。

四、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措施分析

(一)加强协作,建立落地侦查机制

基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殊性,在实际的治理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应当建立落地侦查机制,保证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办过程当中,所有涉及到的单位都能够积极的响应、积极的配合,同时,建立联动机制,使整个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能够从源头上予以有效的治理。通过出台具体的管控措施,加强银行环节的管控。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运营商服务的管控,从金融和网络这两个角度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的黑手,使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数量上能够得到有效减少,通过对关键环节的管控也能够提高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办质量,使电信网络诈骗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二)加大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治理依靠单一部门难以完成,必须形成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并且需要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从运营商、银行、金融机构、社区、单位和家庭形成全面有效的电信网络诈骗防控网络,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有效预防。通过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一旦出现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应立即触发犯罪报警机制,从银行运营商、金融机构、公安机关等迅速出台相关的措施,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有效治理。通过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部门之间的联动,能够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难度,使电信网络诈骗能够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局面。

(三)完善立法,加强打击力度

考虑到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在实际治理过程当中应当完善立法,应当出台专门的银行管理办法、电信管理办法和具体的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措施,加强打击力度,对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有效审理,从重从快处罚,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依法治理,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为整个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提供司法依据。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考虑到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群体较多,受害者呈现着高龄化的特点,在具体的治理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犯罪分子常用的做法予以公示,通过社区联动、单位联动以及社会联动的方式,杜绝电信网络诈骗实施的土壤,使电信网络诈骗在实施过程当中受害者能够及时的识破犯罪分子的阴谋,避免经济财产损失。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和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重要犯罪行为,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不但能够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避免人民群众的财产受到损失。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及其成因,并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与治理,使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和处置。

参考文献:

[1]明乐齐.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困境与路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9(3).

[2]吴照美、李永涛.我国代表性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的实证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

[3]张芸、金庆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司法防控——基于对125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实证分析[J].检察调研与指导,2017(6).

[4]张豫辰、吴照美.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

[5]王鋒、李存良.有效治理西藏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实践与思考[J].新西藏(汉文版),2019(5).

[6]张潮.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制博览,2018(7).

猜你喜欢
犯罪分子受害者诈骗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拜访朋友
与谁接头?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