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回归
——关于绘画在当代的学术课题”研讨会纪实

2019-08-17 02:17贾方舟,殷双喜,杨卫
油画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制油画艺术家

时间

2018年10月29日下午14:00

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楼B展厅

嘉宾

批评家

贾方舟,国内著名的批评家、策展人

殷双喜,《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杨卫,独立批评家、策展人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盛葳,博士,《美术》杂志副主编

段君,博士,独立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油画系教师

马路、刘小东、喻红、孟禄丁、马晓腾、孙逊、石煜、刘商英、裴咏梅、陆亮、马佳伟、曹轶、夏理斌

主持人

王春辰

马路:今天的研讨会,主要请油画系的青年教员讲一讲。同时我们邀请了六位批评家:王端廷老师、贾方舟老师、殷双喜老师、杨卫、盛葳、段君。本来是想通过这次展览的举办,思考我们怎样应对油画所面临的困难和油画在新时代、新条件下所受到的冲击。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思考,咱们这个会议就算是成功了。

多年来,我们的油画语言推进碰到了很多困难。是不是还要继续画画?绘画是不是还活着?当然现在看绘画还活着,但是应该怎么活,怎么活得更好;这是每个坚持画画的人所要思考的事情。这不是一件小事,希望通过这个研讨会,能有一个开端,不期望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讨论激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想象,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和教学会有很大帮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这也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王春辰:很高兴各位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到来。如马路老师说的,今天学院教学和绘画创作如何开展,是一个有普遍性的问题,请各位艺术家、批评家畅所欲言。

刘小东:我真心想听听各位老师今天怎么看画种、绘画以及中央美院绘画的历史。第一,油画是一个不太令人激动的话题;第二,中央美院的绘画 “正统”倒没有话题性了。中央美院对于社会来讲,它站在油画的中心,反倒失去了话语权。今天在“正统”的圈子里能不能激发有意思的话题?

王春辰:谢谢刘小东,开场提出了问题。

杨卫:这个展览较为清晰地折射出了油画在中国的历史变迁。在今天的当代艺术格局里,油画作为个人性的表述和交流方式,很像艺术家的“日记”,是用私密性的对话方式跟观众建立一种联系的。不可否认,油画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已经被边缘化了。因为油画的那种手工性,那种带有私密性的表现方式,遭遇到了今天信息时代的冲击,很难再表现出信息时代的特征。所以,油画也需要自我拓展,需要开放自己的边界,只有从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从各种新媒体中吸取营养,油画才能与今天的时代特征勾连起来,复活自身的“表现力”。

王春辰:杨卫老师提到了本体性,多媒介进入绘画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请王端廷老师讲一下。

王端廷:中国当代艺术家把油画语言转化为观念,获得了强烈突出的表现力,因此在当代国际艺坛,中国架上绘画非常突出。“绘画死亡论”的出现是因为新媒介艺术的出现给传统油画带来了冲击。首先,优秀艺术人才投入新媒介艺术领域,造成了艺术人才的分流,传统绘画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减少了;其次,新媒介艺术在表现力上更能抓住观众的视觉,转移了民众注意力。油画的合法性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第一,内容的拓展。从社会生活角度看,丰富的生活可以成为我们描绘的对象;从精神世界讲,人的精神世界也应该是艺术家关注的重要目标。第二,形式的创新、艺术语言的创新。每一次制像技术的进步都给绘画带来危机,但是绘画在吸收新的科学技术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得了新生和进步,最突出的例证是摄影术的出现引发了艺术革命,导致了各式各样非再现性的现代艺术的出现。在我看来,绘画仍然有无穷的可能,关键是把新的科技变成艺术创新的营养。对于艺术而言,语言是次要的,内容为王。

喻红 《重量》 布面丙烯 250cm×300cm 2018年

喻红 《那一枪》 布面丙烯 250cm×300cm 2018年

王春辰:王端廷和杨卫把问题展开了,通过历史的发展再次认识了绘画的特殊性,过去不断出现“绘画死亡论”,确实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我们要刺激画家不断地深入探索。

杨卫:绘画保留了表达的原始性,我想,这可能正是绘画在今天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如何呈现,如何发展,还需要每个艺术家通过不同的体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马晓腾:现代社会是开放多元的社会,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让我们一起面对当代绘画所遇到的新问题。比如,如何通过艺术的方法对今天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和理解?因为所有时代的生活都具有日常性。这也是在对绘画技艺研究的动能进行讨论。另外,内心世界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新的认知经验是如何影响绘画表达方式的?这些都是需要新的创作去面对和回应的。

贾方舟:中国油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辉煌过,但同时也被政治绑架,因此进入80年代后油画开始努力摆脱政治的束缚,力求回到对油画本体的探索中去。但进入90年代,油画又被资本市场所诱导。在中国的油画史上这两次陷落都使油画不能回归到真正本体语言的研究上。中央美院的油画家一直比较注重油画自身问题的思考,油画语言始终是他们力求解决的问题。但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新的问题又来了,坚守油画自身的意义被质疑。这个展览体现了这些年轻艺术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但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在本体语言上突围,却缺少社会批判意识。徐冰说过:“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艺术。”可见“问题意识”更重要。就表现方式而言,绘画永远存在它的可能性,艺术家运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观念驾驭这种形式,才是问题的根本。在当代语境下,油画不油画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艺术。

刘商英:绘画很古老,最原初的绘画发生是人和人的交流,慢慢精进以后,形成 “绘画语言”的问题。回到源头看待绘画,可以产生新的活力。技术和表述之间有时会存在错位,它关系到艺术家为什么选择绘画作为表述世界的方式。回到源头,可以思考绘画这种认识世界的古老媒介如何与今天的艺术发生关联。绘画的魅力在于艺术家把对世界的认知变成一种精神的物质性结果凝固下来,它有一种温度感,一种极其确定、极其坚韧的东西。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技术”和“源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刘小东 《Gert走了》 布面油画 300cm×400cm 2018年

王春辰:我们的讨论涉及好多方面,杨卫提到的“手头”“技术性”,这也是绘画的魅力。有的专家的发言超越于社会批判性、感受性,给读者和自己创作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都构成复杂的问题。

殷双喜:中央美院曾经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学术领先者和前沿阵地,当年各地的画家进北京都要想办法到美院看一看。但是今天教育资源均质化,各校之间的水平差距没有以前那么大。油画现在是四个大的类型:第一,再现与主题,这是我们的强项与传统。第二,心理与表现,绘画侧重于艺术家对心理状态的探索。第三,形式和语言,抽象与写实通过“形式的桥梁”可以完成内在的转换。第四,视觉与观念,没有观念,艺术家画画依靠什么?从什么出发?这四个方面油画系都有苗头,但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和讨论太少。

过去的主题画创作是主题越明确越好,今天的绘画是如果能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平台、图像跟意义的空间场,把观众带进来,参与你的视觉游戏,就比较厉害了。这四个方向我列举四幅画:关于主题的表现,伦勃朗的《夜巡》主要是再现主题和题材,画家的个性隐藏在后面;心理和表现,小弗洛伊德的作品表现个人性,激情是心理表现很重要的东西;形式是一种视觉的观看,大卫·霍克尼在平面的画面中展现了时代的图像;观念方面表现的是一种思想性,在美国画家马克·坦希刊登在《世界美术》封面的一幅作品中,一个健壮的男画家在梯子上刷油漆,他把一张世界名画给覆盖了。

还有一幅画是《纽约画派的胜利》,这张画背后有非常多的含义,“图像和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智力游戏”,现在的油画家要跟观众进行智力的博弈。刘小东的画《父与子》蕴含着那个时代的一种特别倔强的精神,背后暗含着对规则和某种时代惯例的打破,小东的这幅画在学院传统中具有挑战性,同时很好地把握了油画语言和观念的平衡。在今天绘画对思想、智力的要求比以前高了,我们的学院尊重历史、尊重规则,但敢于出格的学生少。

孟禄丁 《红墙》 布面油画 115cm×85cm 1986年

孟禄丁 《朱砂》 亚麻矿物质颜料 280cm×560cm 2018年

最后总结一句话:中青年画家缺少的是综合修养和时代敏感。

王春辰:谢谢殷老师,非常诚恳。《1900年以来的艺术》总结了20世纪到现在的四个维度:一、社会学维度,是关注社会内容、关注主题;二、精神分析,“自我”是深刻反思、悲剧性的、不可挣脱的东西;三、形式主义,是把形式当作追求的目标;四、观念,没有观念是解构。我把这四个维度与殷老师所说的四个方面做一个对比。

孟禄丁:这个讨论集中在“绘画性”上,我希望先搞清楚绘画是什么?作为艺术家首先要定位在艺术上,对我来说“绘画性”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双喜说的“观念和视觉语言”,观念会带来“绘画性”。塞尚改变了绘画的观念,带来了现代主义,这是最重要的东西。我前段时期创作的机器画,它是偶发的,也有绘画性,但主要是赋予的一种观念。

王春辰:一个是“通过思考来绘画”,一个是“超越绘画”,关于这样两个外国的展览,陆亮讲一讲。

陆亮:我们没有博物馆系统,社会炒的热点攒不成一个艺术史。我们国家需要一个永久陈列的大型美术馆,这是做学术和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家面临跟画廊合作、官方美展的限制,这跟80、90年代的社会氛围不同。我自己的展览不多,我试图在体制和商业之间坚持自己的表达。用一只手挡住额头上掉落着的土看世界,另一只手把看到的真实观感写下来,这是我的一种切身体会。

盛葳: 刚才的发言大部分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谈的,很少思考美院、油画怎么发展。雕塑系和版画系有人思考这个问题,在学科发展上有一些当代的探索。

孙逊 《春》 布面丙烯 145cm×112cm 2018年

孙逊 《去旅行》 布面丙烯 220cm×180cm 2018年

孙逊 《龛》 布面丙烯 130cm×160cm 2015年

从当代油画来看, “为什么画”很重要,它使得绘画变成观念艺术。我要说的观念指的是画之前,画的过程中,画的行为、工具、结果,整个是一个“观念”,只不过恰巧是绘画。霍克尼、里希特用作品说明画画的理由是什么。现在画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媒介焦虑”——别人已经应用Video、人工智能了,我们还用印象派时代的画具在绘画。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对油画不够了解。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从来不是同一个东西。比如“绘画装置”,绘画一开始就是装置;比如祭坛画,只不过后来变成独立审美的东西。

按照国、油、版、雕来分类变成一个中国独特的东西,这能不能按照当代艺术的方式发展出新的可能?在中国,这种“特殊性”不但能带来艺术的特殊性,如放到世界上看更有中国性。隋建国是观念艺术家,跟里希特一样,也恰好是雕塑家。我想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能给我们油画一些启示。

王春辰:盛葳说到我们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我的感觉是表现性和抽象性占据主流,社会内容性不够强,相反对社会的期待很高。

石煜:我们过去跟着榜样学,今天这完全过时了。我们每个人都做过一些探索,现在展出的是一个阶段性的东西,引发一条线索,在这个环境就要利用这个环境的优势,把我们认为有效的东西发展起来。油画系面对这么多变化,跟社会生活发生碰撞,可能会引起兴奋,将来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阶段的重大历史题材。

段君:我越来越发现体制外当代艺术界和体制内的差异所在。体制的限制让大家的艺术作品太克制,有一些中庸的作品。我对展览的印象:个人面貌的形成有问题。我们看老一辈教师作品的面貌很清晰,部分中青年教师作品的面貌还不是太清晰,原因在于受了体制的限制或者跟体制外的画家交流少,视野受阻,缺乏原生的力量。

最近十年,画家对于绘画语言非常强调。我特别不喜欢一种倾向,就是用一种怪怪的语言画最普通的事物,其实空无一物,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今天有很多人画画真是缺乏动力。为什么还要画画?还有待深入讨论。

刘商英 《胡杨与沙109号》 布面油画 240cm×480cm 2017年

王春辰:段君讲出了他的判断,我们希望听到这种声音。刚才反复讲,艺术是跟当下、跟整体关联的,展览是一种当代机制,在全球来讲,这也是艺术生态的一种方式。

王端廷:学院艺术家比较温和,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体制内的艺术家有一种自我审查的意识;二、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技术的传承。从一定意义上说,一种艺术手段和观念一旦进入学院就意味着过时了。艺术贵在创新。所有的艺术规则都是用来打破的,只有打破既有的规则才能创造艺术史,学院艺术家要创新,身份和意识上的突破是关键。

杨卫: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社会都面临着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学院原来的优势没有了。如何重新面对今天的一系列变化,应对这样一个动荡的现实是今天的美术学院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在美术学院原来的工作室的基础上更加发挥其特性,通过不同的艺术工作室,形成不同的艺术趣味团体,以此去促进当代艺术的多元格局,同时再把艺术探索带向纵深。

喻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油画系老师所能获得的国家资源和资讯是得天独厚的,所以那个时代名师辈出,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作品。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各地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新的尝试,但美院仍然是全国美术界的中心,伴随着整个国家释放出的动能,美院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21世纪以后,人们获得信息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艺术的价值观和市场也越来越多样,美院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像油画这种老学科很难获得新的特殊支持,再加上美院老师的工作负荷和安逸心态,使他们的作品很难像过去一样成为焦点。所以在这种处境下,年轻老师特别需要到社会上去,去获得新的资源和可能性,把自己逼到死角,才会有动力,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

王春辰:动力现在来自于自我、别人和学校提供的机会。我们的青年老师总会有足够的机会让大家看到,这不是教学的评估,这是社会对你的评估。

曹轶:我是油画系“80后”的一员,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怎么能把专业创作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我来到油画系教学以后,逐渐找到了一个绘画的动机。随着社会的变化,当代艺术处理的办法回归到绘画语言上,这给绘画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王春辰:他的创作有很多方法,是有程序、有过程的。因为他过去学雕塑。

马路:他曾经在我们学院雕塑系学习过,后来又到美国学习,所以掌握了很多方法。

裴咏梅:我们对油画语言是有感情的。今天老师们谈的很多问题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事情。11月6日我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做一个个展,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导。

殷双喜:陆亮谈自己画画的困难,我想说市场这些东西就不要谈了,你有教职,作品也有画廊代理,画画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马佳伟:前面提到的关于绘画的两个展览主题——“通过思考绘画”和“超越绘画”,也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绘画表层呈现为一个平面,背后又是多维的观念,显现和隐性的两个层面通过一种矛盾的方式呈现在平面上,恰恰这个平面的限定给我们一种新的可能。绘画对我来说是思维过程的真实显现。在教学中,我更关注学生个人的敏感、专注和思维逻辑的训练,想让他们发现更多可能性。

夏理斌 《天·使》 综合材料 160cm×200cm 2008年

夏理斌 《白衣天使》 布面丹培拉 160cm×180cm 2015年

孙逊:我自己画画也经过“怎么画” “为什么画”的过程。 审视自己后,还是回到“如何画好”上。甭管用什么逻辑去工作,你作品的质量、内容的含量决定你艺术的高度。

夏理斌:我自己的创作关注的是两个方面:

一、对传统、对艺术史的关注。对传统艺术史的探讨告诉我们何去何从。老师们提到,学院的艺术家容易陷到传统里面,这也是对我的一个警示。

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探讨的是内心世界对当下时代的反映,即当代青年画家如何看待生命、人性,或是宇宙、社会。

贾方舟:我觉得有一些老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作品,跟这个展览面貌完全不一样。教师身份和艺术家身份是可以重合的,也是可以分离的。体制内的身份就会使大家受到一些局限,其实每个人都向往走进体制,反体制是一种手段,结果却走向体制,这是矛盾的。

刘商英:小东老师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对于美院、对于油画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展览会有跟段老师一样的感触。我们这一代体制内的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放在当代中国艺术的语境里,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志向, 这种志向和搏斗的状态应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精神和一种责任感。

马路:我的同学刘溢就是体制之外的,他每次见我都说:“你们体制内怎么怎么着。”我说:“你体制外的想怎么着呢?”他说:“我可以把学生带得特别好?”我说:“你怎么带?”他说:“就一个人带一个学生,师傅带徒弟。”难道他比我们更开放一些?其实体制内和体制外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体制内或在体制外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艺术家都要思考不同环境下“我”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如果你能够想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比别人远,理解得比别人深,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更好,你就是大师。因为你给人类提供了智慧和思想,也就提供了有价值的艺术。如果你解决不好,就只能跟别人学、跟别人走,哪怕在体制内。我们在学校虽然经济上略有保障,但压力可能比体制外的艺术家还大,这不是经济上的压力,而是心理上的,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曾是“油老大”。能不能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劣势变成优势,考验的是我们自己的智慧。

我碰到一些毕业生说:“我们毕业之后特别想考学,想留校当老师。”我说:“当老师有什么好的。最后变得你也不会画画了,什么都不行了。”但他们还是这样想,认为还是在学校里比较好。刚才贾老师说进到体制内,反映了一种成功。我们系里所有的教员,几乎都是经过附中上来的,在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都是画得最好的。

刚才他们笑着说这些都是好学生,“都是好学生”这里边好像带点儿贬义。“都是好学生”就等于说我们没有创造性,是按照规矩办事,没有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按照规矩做事,掌握基础和技能会得高分,但是当我们变成一个创造者的时候,我们还做“好学生”就没有高分了。光有基础和技能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许多其他的东西。希望大伙儿能够把我们体制内的劣势变成体制内的优势。

林笑初 《奇境》 布面油画 200cm×200cm 2008年

蔡昊坤 《往事》 布面油画 30cm×40cm 2016年

胡建成 《放大现实》 布面油画 200cm×85cm 2015—2017年

刘刚 《8897102》 综合材料 200x110cmx2 2017年

刘刚 《3928102》 综合材料 145cm×145cm 2018年

马上我就要退休了,将来就要看你们的努力和智慧了!

刘刚 《5638102》 综合材料 150cm×82cm 2018年

殷双喜:今天的讨论:一、涉及体制内外;二、谈到了教师与艺术家的关系。刚才讲到几种学院的力量,就个人来说,“野性的力量”是一种创新和独立的意识和力量。现在有几种力量在拉扯个体:一种是个体的力量;一种是学院的力量;一种是艺术史的力量。学院力量包含体制的力量,体制培养人也规训人。学院的优势是艺术史,正是艺术史给了我们艺术的积累、艺术的认知。我觉得学院的力量在学术,第一是继承,第二是质疑。“质疑”与“反思”应该成为我们继承和创新的基本动力。

王春辰:谢谢在座的批评家和系里的老师、同学们,这个讨论迎合了美国五个最重要的批评家对20世纪美术史的描述,解构就是质疑、批判、反思。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们要梳理成一套系统,这个梳理的方法是我们要探讨的。

猜你喜欢
体制油画艺术家
一张油画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油画《塬下》
油画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