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厅现场
有太多的理由促使我们要举办“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这个展览。今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百周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百年前,为救亡图存、寻求真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求学海外,其中既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也有一大批中国艺术家,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多所美术学院刚刚度过了“校庆年”,当年留学海外的一代艺术家,特别是留学法国等欧洲国家的艺术家,大部分都在学成之后回到祖国,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又都选择了以美术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属,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筚路蓝缕,开拓创业,这样一份业绩和其中的传统,今天尤其值得深入研究。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毫无疑问,留学到法国的艺术家在20世纪前半叶为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搭起了宽阔的桥梁。艺术的交流就是民心的相通,因此这个展览也是为着更好地发展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而举办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我们进入新时代的日子里,要更加全面回顾和总结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经验与成果,而由此上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的发生和展开,能够更加完整地来建构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整体历史。有这么多原因促使我们要举办这样一个展览,这也是多年来中国美术界许多艺术家包括在座的前辈,许多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文化研究学者包括今天到会的各位共同的心愿。
这个展览在时间的段落上锁定在20世纪前半叶,为的是更好地梳理中国艺术家前往海外求学的这段历史渊源。遥想当年,这些艺术家无论是在国内已有成就,或抱以艺术理想的初心,都经历了艰难的跋涉。他们登上“波尔多斯号”油轮,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远航才到达欧洲。从北京的中法大学到里昂的中法大学,中国艺术家从中国各地汇集起来前往巴黎,他们在法国努力克服生活的艰难困苦,极为勤奋地投入学习与研究。在塞纳河两岸,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成为当时巴黎画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不仅在学院学习,同时也观访博物馆,作欧洲艺术考察,更是以自己优异的成绩参加当时巴黎画坛的许多展览和活动,有的获得了很高的荣誉。面对与中国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西方美术文化体系,他们以高度的求知热情、坚韧的学习毅力,既从学理上研究西方造型语言及其规律,也从文化角度体悟西方美术的历史文脉和智识系统,尤其是从中感受到艺术于社会的重要功能,这些都在无形中凝聚成他们坚定的文化信念和艺术使命。
参加展览开幕式嘉宾合影
“朝圣者”负笈归来,带回的不仅是西方艺术和美术教育的系统与方法,更是振兴中国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激情与理想。这个艺术家群体在法国学习与研究的焦点各有不同,既重点吸纳欧洲艺术的历史经验和经典风范,同时也深刻感悟他们所处年代欧洲艺术的变革风云,因此在他们后来的艺术发展中,就呈现出多元的观念取向和风格面貌。值得注意的是,超逾百计的中国艺术家虽只前往一个国家,但取用之丰富,回国之后艺术发展形貌之多样,形成百舸争流的格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极强的吸收与转化能力。也正是由于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艺术胸怀,使得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美术有了一番文质俱新的图景,为后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培植了厚实丰沃的土壤。
本次展览建立在对20世纪前半叶留法的中国艺术家的史料钩沉与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出的作品来自中法众多公私艺术机构的收藏。尽管由于历史的尘淹,许多作品和文献已不可复得,但展览的主旨、内容和结构可以让人从国际艺术的动态进程中来看待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价值。在20世纪的国际艺术变革发展的版图中,中国美术既与西方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更对应着中国自身发展的现实,也重在回应中西文化碰撞新的课题。一代艺术先驱回归本土所致力的美术教育事业,将西方美术教育的优长与中国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努力注入中国的教育传统,形成了新的学科与专业特色,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颇具特点。所有艺术家在回国之后的艺术探索更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基因和本土社会生活的现实,将他们在海外所接受的历史视野、思想观念、艺术技巧转化为对中国主题和中国现实的表达,在形式语言的研究上也不断探索中国气派。徐悲鸿先生当年回国之后,就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愚公移山》等一大批大画,他的这种“大画”的理想肯定是受到他在巴黎卢浮宫看到的欧洲经典艺术特别是法国19世纪那些反映历史和现实的大画感染而发下的弘愿。他坚持走中西融合的道路,反映了中国艺术家清醒的时代艺术认识。林风眠当年应邀回来,不仅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平艺专担任校长,与此同时,他提倡“到民间去,使民众艺术化”,认为“民族文化之发达一定是以固有的文化为基础,吸取其他民族文化,造成新的时代”。因此,要努力“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徐悲鸿 《杨仲子全家福》 布面油画 59.5cm×79.5cm 1928年
留法的中国艺术家学成之后,一部分留在法国,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的直接象征,但是大部分都选择了回国报效祖国,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回到国内,爱国之心让人感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法国之后,吴冠中先生毅然踏上了归国的征程。在回国之前,他给他的老师吴大羽先生去信中说道:“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而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所有这样的故事和他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精神,都让我们对这些前辈致以深深的敬意。
这个展览就是在这样的许多背景和动力下举办的,几十家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个人收藏家为这个展览提供了重大支持,使得这个展览既有一批我们熟悉的经典之作,还有许多未曾与公众见面的作品,构成了这个展览新颖的面貌。当然,一个留法艺术家的展览要用多大规模才能尽情展现,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在美术史书籍上,在美术馆里,有的在国外的博物馆里。但是这个展览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既能让观众得以欣赏,又能让我们学界同仁得以研究。
我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期间曾经策划组织了“留学到苏联”的展览,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就和同事们谈起我们要举办一个“留学到法国”的展览,最后这个展览命名为“先驱之路”。展览筹备之初,专门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贡献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张子康馆长为这个展览做了十分辛劳的工作,许多展出的作品都是他争取到的支持,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龙美术馆合作的开年大展。展览的执行策展人郭红梅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学术心力,形成了主展的学术特色和展览结构。这里还要特别提及与主展相呼应的三个专题:法国学者菲利普·杰奎琳先生策划了留法艺术家的法国老师们的作品展,这份资料非常珍贵,作品由他寻访借展而来,非常不易。中央美术学院的策展人刘礼宾老师策划了“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雕塑”的专题,突出地研究了留法学习雕塑的前辈和他们回国之后的雕塑创造,尤其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纪念碑雕塑创作。这份史料我们以往观照不够,这次他带着年轻的学生到许多城市去寻找拍摄,增加了新的内容。董松和江明洋这两位学者为这个展览专门做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题,这个学会是由当时中国留法艺术学生的群体组成的,这一专题让我们得以了解除了生活和学习之外,留法艺术家是如何形成一个群体,在异国他乡的画坛开展活动的。此外,本次展览从视觉形象设计到展览空间的设计,都营造了具有法国文化和艺术品质的空间;为展览所组织的公教活动、学术活动也将相继展开。如此等等,都是为了使这个展览在今天能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总而言之,先驱者所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凡的,但是这条道路正在通往未来。在进入新时代的日子里,我们要更有自信地弘扬前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开创中国美术事业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