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妍,邢丽佳,乔立娟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推动着京津冀农业以及制造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为河北省蔬菜产业带来了众多发展机遇。蔬菜产业是河北省农业的重点支柱产业,京津冀协同下的农业区域布局划分,使得河北省作为京津“菜篮子”的地位日益提高;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和“两小时生活圈”的建设为河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为河北省蔬菜更好地对接京津市场提供了条件。
2017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总数达到1.11亿人,根据北京、天津、河北3个地区人均消费加权得出京津冀人均消费达到23 915.64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京津冀地区蔬菜总产量达到9 304.01万t,蔬菜消费量达到709.7万t,蔬菜生产量远超过蔬菜需求量;从各地区具体情况来看,北京和天津蔬菜需求超过当地蔬菜供给量,而河北地区蔬菜供过于求。
京津地区是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化水平高,发展蔬菜产业比其他地区具有更高的机会成本。2017年北京市蔬菜产量为205.15万t,相对于北京2 171万的常住人口,其蔬菜需求远远超过蔬菜供给,2017年北京人均蔬菜消费量达到91.5 kg,而人均蔬菜占有量仅为71.8 kg,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需要大量依靠外省支撑。2005—2017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协同的发展、北京政府鼓励农业企业向河北地区转移政策的出台及北京蔬菜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减少,加之蔬菜需求不断上升,北京蔬菜供需缺口逐渐加大(图1)。目前,北京蔬菜市场中的大部分蔬菜都来源于外省,仅山东、河北以及辽宁供应的蔬菜就占到了北京蔬菜市场的一半以上。随着北京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人工成本以及土地成本日益上升,北京将不断开拓外省蔬菜来源建设,对于省外蔬菜的需求越来越高。
相比于北京,天津2017年蔬菜总产量是269.61万t,人均占有达到173.2 kg,蔬菜自产量较高,2015—2017年,虽然蔬菜总产量有所下降,但基本上可以满足天津市蔬菜自给(图2),蔬菜产业供给压力较小于北京,但在品种、上市时间等方面存在明显季节性集中,难以做到常年均衡供应,也需要外地蔬菜供应[1]。天津市场蔬菜供应呈现出“春秋旺、冬夏淡”的特点,受地区气候特点以及茬口安排的影响,天津每年冬季的12月份到第2年的3月份蔬菜供应不足,存在明显的季节间断,使得天津对于外省蔬菜的需求明显升高。
近年来,河北省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河北省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2017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 326.67万hm2,总产量8 877.5万t,人均产量自1985年的167 kg增加到2017年的1 235.49 kg,是全国人均蔬菜产量的2倍[2],全省蔬菜总产值1 8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1%。2005—2017年,在蔬菜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河北省蔬菜产量远超过省内蔬菜需求量,2017年河北省蔬菜人均占有达到1 235.49 kg,是城镇和农村蔬菜需求量的13倍,蔬菜供给远超过需求,外销市场的探索愈加重要(图3)。
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京津冀地区蔬菜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提升。2018年,河北省蔬菜占据京津市场份额达到20%,蔬菜对接渠道由批发市场发展成为批发市场、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直营店以及电子商务等多种流通渠道。以北京为例,2018年已有108家河北省蔬菜合作社供应北京30多家超市,蔬菜日供应量达到1 000 t,约占到了北京超市蔬菜销售量的36%;有8个合作社在北京建立了115个蔬菜直营店,日销售量达到200 t。此外,河北省积极探索蔬菜采摘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吸引了广大京津地区的顾客,例如青县大司马、馆陶黄瓜小镇等,促进了蔬菜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不断推进政府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区域蔬菜产销会、环京津一小时蔬菜保障基地、二小时精细果菜基地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加大了京津冀地区蔬菜的供需协作发展。在2018年的京津冀第3届蔬菜产销对接大会上,签订了20种数量达到72万t的河北蔬菜采购协议,金额达到17.5亿元。
图1 北京市蔬菜供需情况
图2 天津市蔬菜供需情况
图3 河北省人均蔬菜供需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蔬菜产量逐年增加,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接京津市场过程中,蔬菜供给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蔬菜多样化的需求。现阶段京津地区人口总数达到3 727万人,人们对于蔬菜的选择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品牌化、优质化、特色化、健康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在蔬菜选择上更多的考虑蔬菜的质量和安全;而河北省蔬菜生产仍以大宗蔬菜为主,仅有少部分地区生产特色蔬菜,品牌蔬菜建设不足。2017年,河北品牌蔬菜占京津市场的份额不足10%,在生产中缺乏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的质量认证水平低[3]。与蔬菜生产大省相比,2018年山东省三品一标蔬菜产品达到7 999个,远高于河北省的2 207个,蔬菜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偏离,使得河北蔬菜在销售中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河北省蔬菜对接京津市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在对接途径上缺乏多途径的综合利用,大多通过批发市场进入京津市场。蔬菜销售途径的选择是蔬菜占领目标市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京津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对于蔬菜的购买途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目前,河北省蔬菜进入京津市场的主要途径有批发市场、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直营店等。河北省紧邻京津地区,具有区位上的优势条件,但在实际销售中发现,在对接京津市场的农产品流通交易量上,批发市场占75%,直接供应市场占 15%,农超对接只占 10%[4]。虽然有部分地区和合作社实现了特色化的供应渠道,但尚未实现多种营销渠道的综合利用,流通渠道最长、经济效益最低的批发市场销售还是蔬菜对接的主要途径,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流通渠道尚未被充分利用。
传统的蔬菜产业以粗放式的人工劳作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将科技与蔬菜相结合,蔬菜生产设施化、科技化、创新化迅速发展。蔬菜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极大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经济效益,但河北省以蔬菜为基础的三产融合程度相对较低。河北省销往京津市场的蔬菜多以初级蔬菜产品为主,产品加工以及包装滞后,缺乏对蔬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延伸较短,生产效益较低。目前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 1.4∶1.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1.0。2018年河北省蔬菜龙头企业共有264家,远低于山东省的683家,蔬菜生产、加工以及特色包装融合的生产企业更是缺乏。目前,河北省没有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尚未和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流通一体化的理想格局,加之蔬菜易损和易腐的特殊性质,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加工处理,增加了销售风险,削减了最大化效益。
山东、河北、辽宁是京津冀地区蔬菜主要供应源。近年来,随着山东、辽宁等蔬菜产业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在京津冀地区市场蔬菜的占有率极大提高,加剧了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市场的竞争。2017年,在京津市场中,山东蔬菜占比22%,河北蔬菜占比18%,东三省蔬菜占比10%。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是传统蔬菜生产大省,其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商品量等主要指标一直居全国首位[5]。利用其蔬菜产业的良好基础,积极探索多样化、高品质的蔬菜来对接京津冀市场,丰富了蔬菜产业的旅游元素和文化内涵,扩展了蔬菜的多功能性,蔬菜生产收入明显增加[6]。与山东省相比,河北省在京津市场中更具区位及政策优势,但河北省蔬菜由于蔬菜特色化、品牌化建设薄弱,缺乏竞争力,极易受到竞争对手的冲击,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河北省蔬菜在京津市场所占份额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近年来,河北省设施蔬菜比重逐年上升,产业化、规模化建设初显成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京津市场需求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人们更侧重于消费高端健康的品牌蔬菜。为此应推进蔬菜产品对接建设,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应着力加强蔬菜的标准化建设,统一蔬菜规格,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加强创新和科技投入,积极与农业院校和农业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利用现代技术促进产品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加强提高蔬菜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建设。同时,应该重视品牌的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区域品牌以及特色品牌的引领作用,例如河北省大司马特色蔬菜宴、馆陶黄瓜小镇等特色产品建设,在产品优质标准化的基础上,增强蔬菜产品特色化、品牌化,促使其更好地进入京津高端蔬菜市场。
目前,河北蔬菜销售渠道较为狭窄,应积极探索多种综合营销渠道,打造多元销售网络建设。可以在原有批发市场营销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农业的直营店销售、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电子商务以及特色农业建设。在充分发挥基础渠道的背景下,加大自身特色挖掘,探索出适合主体发展的多元综合渠道。例如,蔬菜企业可以在蔬菜加工销售上,不断发挥品牌以及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优势,拓宽对接京津市场的渠道建设;合作社应发挥灵活生产、特色建设的优势,其有统一的名称,便于联系对接主体,同时又具有灵活生产的特点,有利于发展特色明显、针对市场的营销渠道;农户虽然规模较小,但可以加入合作社统一销售,同时可以采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在蔬菜种植主体上,构建整体的综合营销网络。
目前,河北省蔬菜产业经济效益提升难度大的重要原因是蔬菜生产仅限于蔬菜种植,缺乏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蔬菜产业,除加强蔬菜种植建设外,应积极探索多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在生产上,加强对蔬菜的初加工以及精深加工,将大宗蔬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形成多品种、多产业发展的局面,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在销售上,积极推进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蔬菜销售于一体的农村休闲旅游业,走绿色经济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不仅可以拓宽销售途径,同时可以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增强河北省蔬菜京津市场的对接,就要加大顶层设计、搭建平台以及政策上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强京津冀蔬菜产销对接大会、蔬菜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建设,增强产销合作,从而加大生产端与市场端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天津市蔬菜产量季节性供应问题,利用蔬菜产地区划优势,充分利用环京津棚室产区和冀南中小棚等设施蔬菜建设,实现蔬菜全年供应,避免对消费市场造成过大影响。与此同时,应积极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力度,鼓励采用现代营销渠道对接京津市场,并对河北省蔬菜进入京津市场作用明显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政策上的奖励。对于部分创新能力不够、对接效果低的地区,政府牵头帮助科研院校与当地生产主体合作,从根本上提高生产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蔬菜产业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