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坚守和人本情怀
——为《敝帚录——我的新闻人生》序

2019-08-17 03:42柳斌杰
传媒 2019年14期
关键词:报刊社

文/柳斌杰

我的老同事石国雄退休以后,把他从业期间的文章、新闻作品摘要整理,又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了一些回忆和思考,结集出版。初读书稿,一个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报人的新闻坚守和人本情怀。

国雄是66级高中毕业生,下乡10年中6年从事新闻报道,1977年高考进大学读书,1981年毕业分配到团中央机关,先在研究室,后调至宣传部,自此三十多年,我们就有了很多交集。从机关到报刊社,文字工作似乎成了他的宿命。他先后担任了两个“中国”字头(《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两个“中华”字头(《中华工商时报》、中华儿女报刊社)的主要领导工作,其主要精力集中在新闻和经营管理上面。报刊社的工作一年四季都忙,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是忙里偷闲,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他的作品,无论是新闻报道、人物通讯还是评论、杂文、随笔,共同的特点是一个字:实。没有虚张声势的花架子,没有夸大其辞的“添加剂”,即使写人物,也完全是杂文式的,白描化的勾勒,再选取精准的细节;游记也是这样,没有漫天的“描写”,没有网上的摘录,所记述的都是他眼睛里看到的情景及他对旅游目的地人文景观的观察和理解。正如他给《中国青年报·星期刊》开辟的旅游版写的按语所说的,像王安石游褒禅山那样,不以游山探胜为足,寄情山水,以景咏志。提倡“玩”也要玩出情趣,一景一物,或探幽发微,或寄景抒情,深蕴不俗。这就是新闻人对“真实就是生命”的坚守。

国雄同志这种处处求实的文风,来自于早年在北大荒新闻入门时的训练。在书中“幸入‘北大’门”一章里,作者告诉我们,他的新闻工作的第一位领导、老师,是当年志愿军杨根思那个军报道组的成员,转业北大荒担任他们的宣传科长。科长对于写作的要求很严,所写的新闻报道或者经验介绍等文章,必须做到“三通过”,即通过报道的对象、通过当地党组织、通过周围群众。向周围群众征求意见一般是开座谈会,座谈会还必须要有被报道者的“对立面”参加,就是要听到不同意见。对于所报道的事实没有不同意见,而观点有不同者,记者可以按照新闻的要求自由发稿。就是这一条规定,帮助国雄养成了认真采访、求实求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据他自己说,北大荒6年新闻工作中发表的数百篇稿子,没有一处失实。这种严谨的作风也带到了团中央以及以后的数家新闻单位,成就他做人做事的平实风格。我之所以在这里讲这一件事情,是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公信力、新闻人的职业良心。值得思考的是石国雄同志及我认识的许多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出来的新闻出版界的同志,基本上都有这样的职业素养。为什么在那个“假大空”满天下的岁月,北大荒那个地方,能够出现那么一个具有良好新闻素养的群体?答案就是保持了我党光荣的传统和作风。在那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有一支铁道兵和转业官兵,把党的优良新闻传统和作风传给一代知青,使之在青年一代身上得以继承。这是新闻研究的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课题。尤其在当下,针对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新闻宣传脱离党的传统、远离人民群众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新闻界尤其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关于要大力培养“求实创新”的宣传思想队伍和关于新闻工作要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指示,全面提高素质。国雄曾经告诉过我,他在几个不同的场合,给一些年轻的新闻记者聊过他那时的新闻工作经历,年轻人还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说,可惜没有人给他们讲过这些。事实说明,许多事情我们不能责怪年轻人,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向他们讲清良好的新闻传统和作风,没有讲好前辈新闻工作者的故事。

在这本集子里,还收集了国雄同志在几个新闻单位的几篇讲话、报告。这对于一般读者,可能提不起兴趣。但是我认为都是经验之谈,倒想提请新闻单位的领导以及新闻研究者们给予一些关注,他的有些管理理念和思想方法,还是有值得参考的地方的。比如,他在 1985年至1994年这个复杂特殊的年代,担任中国青年报社的党委书记。关于新闻单位党的工作和新闻队伍建设,他比较早地提出要建设一个“和谐的、敢于创新的、不虑失败的”内部文化,提出把报社内部文化建设纳入思想工作之中;在市场大潮冲击编辑记者队伍的情况下,呼吁记者应有“新闻的哲学追求”。据我所知,《中国青年报》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岁月,内部氛围是十分和谐的,版面图文也是十分活跃而有影响力的,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编辑记者。这当然首先是团中央和报社党组的正确领导所致以及全社员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才得来的。以后他到《中国青年》杂志担任主管,在他领导下,一个老牌的杂志,“机关刊走市场”的尝试搞得风生水起,整个期刊界为之侧目。在《中华工商时报》,为了使“办一张华尔街日报式的中国经济大报”的办报方针,转变为面向中国民营经济的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机关报,他和报社及工商联的领导做了大量的转变思想的工作,终于在他调离前夕,他们的努力得到了中央统战部的认可。这些坚守和改变,在这本集子里都有迹可循。后来他又到中华儿女报刊社,推进改革、创新、发展。退休后又到中国报业协会担任驻会领导,在新闻出版界都有一些影响。国雄领导新闻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本情怀和读者观念。我曾听说一件事:他“寻找读者”。那是在《中国青年》杂志改刊期间,他在地摊上亲自摆卖每期出版的杂志,达2年之久,听取读者意见,收集反馈;还在期刊上连续几年发表自己和读者接触的故事,以贴近新时期的青年读者。 在《中华工商时报》,他在报纸上开辟了社长总编介绍办报思想的栏目,他撰写发表社长介绍报社知名编辑记者的人物系列文章,目的就是沟通编者与读者的联系。这些不起眼的事情,确实比不上新闻界一些大碗们的大手笔,但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和心系读者的新闻情怀。道理只有一个,我们的新闻是为人民服务的,办报是给人民看的,读者是第一位的。今天的新闻出版界的领导,如果能够真正把读者放在心上,向市场寻求资源和灵感,就不会有浮躁之风和形形色色的假新闻,就可以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力量,得到解决当前融合发展中主流媒体困境的神力。

集子的前面一部分,大多数是作者退休以后著述的,写的是作者小时候的故事。看似和新闻没有关系,但却是作者人生的一部分,没有前者,可能就没有后者。由此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即退休以后做点什么?什么叫做“老有所为”?我相信每一位看过本书“老宅旧事”“爸爸妈妈”等章节的读者,都会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家庭传统所感染,对石国雄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石国雄找到成长血脉。培养文明之风,弘扬淳朴民风,当以树立和继承良好家风开始,从小做起,此言不谬。这件事情,我们在职的时候没有时间去做,现在退下来了,正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考的真谛传给青年一代。“人之将老,其言也真。”如果我们老同志、老专家、老教授、老家长,有条件的都去翻翻老账,挖挖老爷爷、老奶奶曾给我们叨叨过的民风家训、故事春秋,剔其糟粕,取其精粹,记录下来,传与后人,那么,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明风尚的弘扬,就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俗说:盛世修史。这个“史”不只是国家修,如果由大家来修,一家一部,社会文化和底层家庭建设当会十分扎实。近年来,由于个性化出版技术已经更加成熟,个人、家庭、家族写书出传、传承家谱家风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民间力量,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我们新闻出版部门,应当顺势而为,推动这件事情有序发展,为后人留下文化财富。

以上,是由国雄所著引起的“闲话”,序此,见教各方。

猜你喜欢
报刊社
论教育报刊社媒体融合的探索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监管:科技创新赋能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体
吉林省教育学院报刊社召开2018年度工作会议
陕西教育报刊社到陕西6所高校调研招生宣传工作
沈晓明考察中国教育报刊社时指出 唯有深化改革才能突破重围
春天,送一份礼物给你
下一代英才献爱心,携手关心下一代
我的青春·正在发生
关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做强做大教育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