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之互酬原则

2019-08-16 06:56蒋雨涵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情礼物流动

蒋雨涵

【摘 要】从法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马歇尔·莫斯开始,人类学家们已经对礼物做出了诸多研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阎云翔于1999年发表了《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该书主要分析了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波朗尼所阐述的社会整合模式三原则:互酬、再分配和市场交换对该书进行梳理以及分析。

【关键词】社会整合模式;礼物交换

一、引言

礼物以不同形式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婚礼、生日宴会等,其意义不尽相同。礼物交换的意义在于“礼物的流动性”,在流动中赋予礼物以社会生命。礼物的社会生命即象征着礼物在流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及结成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礼物交换根据各自意义的不同,《礼物的流动》将其归纳为三种功能:一是经济功能:农业社会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劳动环节需要提高效率以赶天时,这需要关系网络来支持。另外私人融资也需要关系网。二是社会功能:在灾荒时期,关系网络给生活危机提供了缓冲和社会援助,是一种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功能。个人遇到特殊情况时,关系网络可提供社会援助。关系网络在红白喜事时候对主家的精神支持,特别是在葬礼上,是一种社会互助功能。三是政治功能:在中国传统绝对权力的背景下,一个关系网络可以缓解上层权力对下层的直接损伤,这是一个自我保护手段的典型表现。

波朗尼最先提出并阐述了“互酬”的概念,在他看来,这种礼物交换模式下的互酬是一种“社会—经济”方式。“因为其展示了(共同体)内部和外部的转让、分配和交换;物品的流通、特殊服务及劳动力的雇佣;以及由于特定社会责任决定的对土地的使用等。”在这个阐述过程中,波朗尼充分运用了马凌诺斯基关于特洛布里恩德群岛德人类学素材,例如,岛屿居民常年的食物甘薯就是通过“互酬”方式是获得——一般是作为亲属关系德一种义务,由妻子的兄弟们无偿赠予。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必须按照社会关系的约束来活动。在中国文化与社会中,人们的各种社会交换活动都受“礼尚往来”的原则所支配,也就是波朗尼所提出的互酬原则最初的原始动机。互酬是所有礼物交换的社会基础,它与礼物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名异而实同。互酬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的交换制度形式。它主要发生于以血缘和伙伴关系组成的共同体中,并起着增强共同体内部团结的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表现为一种义务性“赠予”关系。通过礼物交换,人们传达对彼此的感情,建立长期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赠予既有经济价值和意义,又是予受双方关系的象征。因此“互酬性”不一定是“等价性”,所交换的对象可能只具有参与礼物交换双方所要表达的象征性的价值。

二、礼物交换的现象分析

下岬村,原名夏家洼子,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万隆乡。阎云翔教授通过7年的田野调查发现下岬村村民有保存礼单的习俗,因而从礼物交换的角度,通过对村民日常生活中有关礼物馈赠的所有类型的社会活动进行分析,把中国的礼物交换视为一种总体性的社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依据交换原则来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确切地说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排斥与孤立。他们将这种礼物流动称为“随礼”,这也被村民认为是一种表达“人情”的反映。阎云翔教授在调查中发现,村民的“随礼”行为已成为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且他们的礼物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10%-20%。尽管“随礼”已成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经济负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仍然在可能随礼的场合送出了适当的礼物。而且人们送礼的种类和数量与血亲和姻亲关系密切相关,以主人为中心,关系越近,礼物的分量越重,这种行为所隐藏的是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即“义务性的送礼和受礼为村民提供了一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络的基本方式”。

那么,为什么下岬村对礼物交换如此热衷?这个过程是通过什么渠道或方式一直代代相传?

阎云翔教授在书中提到“一个人如果落下拒绝随礼义务的名声,他就会失信于全村,并且由于没有关系网络而受到孤立”。在他看来,迫使村民们参与礼物经济并培育关系网络的原因归结为道德上的约束,是社会压力和道德力量的驱使。阎云翔教授也多次指出:“礼物交换创造、维持并强化了社会关系结构。”他認为通过义务性的礼物馈赠意识的培养,维持、扩展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礼物交换构成了一个道义经济的体系,在那里,道德原则常常超过了经济考虑”,换句话说,也就是村民通过礼物互惠逐渐积累个人的“社会资本”,以换取自己的村民地位。社会资本,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本既可以从父辈继承,也可以由自已建构、积累和扩展。之所以在人们的思想中沉淀下来,完全是因为社会资本已经成为一种被广大社会民众所认同的社会制度,有着自身运行的制度化逻辑规则,人们从中可以获得实际上的利益。

阎云翔教授深入考察了中国农村社会,发现大部分的礼物交换关系都是通过互酬来维待的,但由于中国社会中独特的“人情纽带”的存在,礼物的交换并不总是遵循互酬原则,仅有互酬原则事实上并不能涵盖一般性的礼物理论,中国的礼物馈赠是一种人情表达方式,存在着一种人情的伦理模式。针对下岬村的礼物交换现象异于现有经济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互惠模式,阎教授提出了另一个论题——单向馈赠,也就是此时的礼物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是与波郎尼“社会整合模式”下的互酬原则本质相冲突的。

三、礼物交换背后的文化规制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礼物交换见于世界各地。然而,通过阎云翔教授经验性考察了中国村庄社会生活,进而分析礼物交换的模式、规则及其映射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运行方式,让我们更深刻地明白了中国文化在礼物世界中的位置和它所采取的形式依据文化母体的不同而各异。

中国人的礼物交换极具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礼物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理想类型”,而应当看到礼物交换虽然本质上应该带有波朗尼所提出的那种“互酬”特质,但也包含着利益互换的现实性的一面。以下岬村的礼物单向馈赠为代表的礼物交换,其所处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结构是由流动的、个体中心的社会网络而非凝固的社会制度支撑的,这种馈赠在维持再生产及改造人际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越来越频繁的礼物交换活动中不断扩张了私人关系网络,这才是人们礼物交换的真正目的。

中国社会是以私人伦理关系为本的社会,人们会根据所处的不同情境来对自己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因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有着极大的变通空间。“每个文化都提供一种机制,这个机制能将由均衡与不均衡间相互制约而产生的社会禁止限制在一个界限之内。”在人情伦理社会中,礼物往来在村民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着“有来有去”,也即“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人们把礼物馈赠看做是人情表达的主要方式,通过礼物交换传递感情,维持并巩固既有的亲属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村民中的礼物交换,以双向流动为常态,即以对称性模式在相互间流动,然而在某种情况下,礼物馈赠又呈单向流动,这种现象的存在,预示着礼物馈赠背后的人情伦理与互酬原则的背离。同时《礼物的流动》还提到,在中国的人情伦理体系中有理性计算(与经济上的直接盈亏计算相对)、道德义务、情感联系三个架构性维度,构成了人在维护关系网络时所考量的三个支点。其中,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可以看做是长效机制,用来维护群体利益不受损害,情感联系则在于加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直接保护群体中的成员免于到来的危机和灾难。而理性计算在保证个体在短期内不至于在经济上出现不平衡导致危机。通过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到,传统的礼物馈赠是以社会义务为基础进行物品和劳务交换,最终的目的是旨在整合社会资源,这在波朗尼看来即是一个互酬系统,同时又强调不能将礼物交换的人情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一种理性计算的工具,提出应重视礼物交换的道德和情感的层面与社会文化意义。

当然,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人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以工具性和个人操纵性为特征的演变过程,它本身具有贬义。但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关系又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随礼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礼物的流动》这本书中细致入微地观察与叙述了一些基本的礼物交换规则,真实反映出20世纪初的中国,确切地说应该是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从而试着去理解在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所放映出的社会关系,一方面,礼物交换,应该被视为一种礼仪,是维护及改造人际关系的有力方式。向长辈送礼是一种孝敬与尊重,向上级送礼是培养和上级的良好关系,向朋友送礼是联系感情与问候。另一方面,个人要通过礼物交换实践学会如何去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由此来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

四、结论

波朗尼所阐述的社会整合模式三原则:互酬、再分配和市场交换,其并非是互相排斥的范畴,他们往往在同一民族的经济过程中交替存在。在《礼物的流动》中,以下岬村为中心而构建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以及在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所反映出的社会关系为代表,这些被经济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经济制度和行为,在三原则中淋离尽致展现出来,同时这三种分配形式和礼仪、礼物交换等社会文化因素又密不可分地嵌合在一起。因此,这三种社会交换模式绝非是一组仅限于经济领域的范畴,而且是在共同体内部协调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稳定社会结构的社会整合方式。

【参考文献】

[1]閻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施琳.美国经济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15-16.

[3]潘泽泉.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03):221-227+246.

[4]顾伟列.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79-83+123.

[5]祝志芬.礼物流动的运行逻辑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01):102-105.

[6]付广华,李叶青.中国古代朝贡关系之于经济人类学的独特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2006, 72(4):115-118.

猜你喜欢
人情礼物流动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不要透支人情
爱的礼物
礼物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