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扶贫分析

2019-08-16 06:56刘璐璐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发展特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刘璐璐

【摘 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国家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在新时期,“三农”发展应始终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少数民族地区和多民族混合地区(以下简称民族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必要简要梳理这些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希望促进这些地方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发展特点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事实上,这个时代开启于中共十八大。乡村振兴是中国梦的重要构成部分。要推进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就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由于各种原因限制,边疆多民族地区乡村多分布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贫困问题突出。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才能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一、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民族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必要对这些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梳理,希望可以良性的推进这些地方的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的村庄通常根据地理基础由同一家庭或不同的家庭成员占据,因此村庄往往具有地理社区和血液社区的特征。对于少数民族村庄,它也具有民族社区的特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受生态环境,地理位置,社会条件和历史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农村贫困呈现整体性、长期性、脆弱性、不稳定性等特征,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与难上之难。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全国592个重点扶贫县新名单,其中231个(39.2%)位于八个民族自治区。位于民族地区的有299个(占50.5%)。2015年,八个省区的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2%,而贫困人口的比例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32.5%,接近三分之一;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

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呈现出主体性、多样性和文化性的特征。首先,其主体性体现在乡民们自身世世代代生活在那个乡村,是通过他们自己生活的故事缔造出来的这样的一种乡村,同时乡村的未来是在当地居住的各民族民众手中;其次,其多样性体现在农村地区的多样性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计方面。无论是边境地区还是内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一个或几个民族居住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多民族混合地区和混合地区,都是如此;第三,其文化性体现在农村一些独特的民族风情中,包括民族服饰、语言、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礼仪。

二、影响民族地区农村振兴的因素

中国的农村贫困监测也采用多维标准,利用一系列指标来监测贫困和变化,包括收入和变化支出、生产和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平和许多其他方面。制定民族地区的扶贫标准需要考虑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特殊情况。以西藏为例,国家确定的“两担三保”(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确保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有保障)基础上提出了“三不愁、三有、三保障”。“三保”是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

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表现的多维性正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除了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制约导致的物质因素以外,人口快速增长、人力资本欠缺导致的能力因素,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束缚导致的精神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的限制与累积等,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以及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除上述三个主要原因外,历史因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许多少数民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尚未走过完全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发展程度普遍较低,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因此,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小农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其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适应性都很低。最终的表现是市场适应性差,自我发展潜力弱,容易导致贫困。

另一方面,从朝代的历史统治政策来看,大多数人对少数民族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反向倾斜。文化歧视、政治和军事压迫导致少数民族经常分布在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这不仅使少数民族地区远离商品交易中心、市场发展程度低、商品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活在这些交通不便,信息失灵的封闭环境中的少数民族形成了相对保守的思维意识。很难融入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外开放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三、民族地区农村振兴的特殊价值

民族地区乡村的地理生态环境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比如西南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山区,同时又相对欠发达,与其他地区比如江浙一带的乡村不同。江浙一带乡村市场经济发育较早,位于大城市辐射区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把握住了发展的有利机会,因此现在大多实际上已经就地城镇化,或者乡村与城镇已连绵一片,分不清哪是乡村哪是城镇。相较而言民族地区的乡村实际上已缺少这种快速城镇化的条件,远离大城市以及山地环境都使它很难就地城镇化。但是正因为如此,民族地区乡村有了另外一种优势或者经济上的价值。比如具有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的条件,山地环境以及特有的气候对发展一些特殊农产品具有优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对蔬菜,水果等高端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山区特有的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因此高端山区的农业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无疑是民族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其次,由于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大都远离繁荣的城市,所以相对落后和封闭但同时也保留了较好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時,农村地区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农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比较优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现代社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足以丰富一个地区或一个村庄。

此外,由于其他地区的村庄已经城市化或与城镇融为一体,村庄的固有文化已经丧失,民族地区的村庄对于保持传统村庄的特色比较完整。对于想要找到乡愁并找到一个与城市生活不同的安静的人,无疑具有特殊的价值。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条件和环境。面对民族地区农村变迁过程中的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从了解少数民族村寨的独特价值入手。重建民族和农村,调整城乡关系,以此促进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纠正重城市村庄的认识;第二,增加政府对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三是重点发展适合民族地区农村特殊生态环境的高效农业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最后,通过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发展。目前,民族地区中小城镇的发展非常困难。因此,许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城镇像村庄一样被挖空。如果国家优先考虑这些乡村,农村的繁荣将反过来促进城镇的发展。

四、结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和摆脱贫困是先决条件。消除绝对贫困为振兴农村和农村振兴的底线标准提供了动力;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可持续稳定的扶贫提供了长期保障机制。由于各种原因限制,边疆多民族地区乡村多分布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贫困问题突出。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才能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永远不要让少数民族,一个地区落后”它已成为民族地区实现准确扶贫和准确扶贫的有力指南。在少数民族地区,物质贫困、能力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在一起。通过对贫困人口的多维识别,对贫困人口的多维度援助,多功能合作和扶贫管理,扶贫多维度评估,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并将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小康社会。

在具体实践中,应进行全面的贫困管理,短期内应大规模地建立教育、医疗等非竞争性公共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家庭精准扶贫与本地区主要扶贫项目相结合,弥补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缺乏公共福利的问题。增强人力资本,改善能力贫困和物质贫困;从长远来看,要逐步消除贫困文化,弥补“现代性伦理”的缺失,消除精神贫困。

【参考文献】

[1]杨帆,徐伍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7): 7-12.

[2]吴晓萍, LIU Hui- wu.论乡村振興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54-59.

[3]王建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J].社会发展研究,2018,5(01): 22-31.

[4]徐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3): 45-48.

[5]贺金瑞.乡村社会治理: 中国传统民族地方与现代内蒙古乡村[J].北方经济,2016(02): 59-64.

[6]廖林燕.乡村振兴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6-12.

猜你喜欢
发展特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论当前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