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珠 徐义林
【摘 要】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调查数据,运用扩展的Mincer收入决定方程,实证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同时对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的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并且互联网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居民;非农收入
一、引言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作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以往农村居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空间,以农业生产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业兼业化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非农就业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在给城市生活带来巨变的同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互联网传递信息的高效性,降低了农业信息的传播成本,加强了农民与外界的交流,但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带来了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的普遍提高?探究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对于指导农民抓住互联网带来的经济发展契机,提高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为了互联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本文主要变量采用2015年CGSS全国调查数据。此次调查涵盖全国28个省(区、市)的农村和城市,调查共计11438个样本,最终剔除问卷填写不全的样本,得到有效样本4480个。
2、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是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為防止共线性,对个人年劳动收入取对数处理。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是否适用互联网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使用二元虚拟变量,其中“1”表示使用互联网,“0”表示不使用。
控制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互联网使用之外的影响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个人特征变量和地区变量,具体包括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工龄(、工龄的平方、健康状况、和工作地区,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年龄和工龄都可能对其收入状况存在非线性影响,因而,本文加入工龄的平方项作为控制变量。变量的选取、具体定义以及描述性统计结果:
样本总量为4480个,其中被访者以男性居多,占到62.61%,汉族被访者居多,占到89.07%。被访者以初中学历居多,占比为47.25%,较高学历的较少,仅为5.92%。72.84%的被访者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从样本分布地区看,西、中、东部分布比较均匀,东部为32.43%,中部34.31%,西部33.26%。
3、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基本的Mincer收入决定方程,并作以扩展,设定非农收入的回归方程为:
其中,InY代表收入的对数,为方程的因变量,edu代表受教育年限,exp代表工龄,Internet代表是否使用互联网,X代表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其中,系数β4衡量的是互联网的使用对非农收入的影响程度,ε为残差项。
三、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1、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
模型1未添加任何控制变量,考察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这表明互联网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模型2包括了互联网的使用和全部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表明互联网的使用确实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
2、不同变量分组下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
(1)性别、互联网使用分组下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决定模型。
模型3、模型4分别是男性和女性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决定模型。互联网的使用在女性分组中对其非农收入呈现1%的显著性影响,而在男性分组中,互联网的使用不显著影响其非农收入,表明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讲,可能不经常或较少利用互联网进行职业活动,抑或是男性使用互联网从事职业活动与不使用效果相差不大。
(2)地区、互联网使用分组下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决定模型。
考虑到样本范围覆盖全国,而各个地区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本文设置了地区变量分组的实证对比分析。模型5、6、7均包含了除所处地区外的全部控制变量,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互联网的使用对其非农收入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的影响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在东部地区影响则不显著。这表明在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相对于不适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确实能提高其非农收入,而东部地区信息流通可能不需太过于依赖互联网的传播或者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依赖互联网的程度不高,从而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与不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相差不大。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5年的调查数据,利用扩展的Mincer收入模型,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互联网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第二,互联网的使用对女性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呈现显著性影响,而在男性分组中,则影响不显著;第三,互联网的使用在中西部地区在1%显著性水平上影响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在东部地区影响则不显著。
农村居民获得收入的来源日趋多样化,非农收入逐渐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互联网使提高了信息化,也提高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为农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农村的互联网覆盖率还很低,很多农民不使用互联网是因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到位,所以应加快互联网基础建设,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率。
【参考文献】
[1]唐为,陆云航.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吗?——基于关系网络、信任与和谐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1,(09).
[2]毛宇飞,曾湘泉.互联网使用是否促进了女性就业——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