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启示

2019-08-16 06:56李慧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科技创新

李慧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其科技创新的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具有借鉴价值,更对推动湾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提升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一、前言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湾区城市应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及区域协同作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然而,在跨境创新合作上,三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障碍有待破解,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世界三大湾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提炼成功经验,为更快更好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二、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现状对比

湾区经济作为一种滨海经济形态,来源于港口城市群与湾区独特地形的聚变,具有开放经济结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强大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国际交往网络等特征。[1]以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为代表的三大湾区,代表着世界湾区最高水平,引领全球高新科技风潮,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佳参考对象。

从表1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占地5.65万平方公里,接近三大湾区的面积总和。相较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总数分别为东京湾区的1.4倍,纽约湾区的3倍和旧金山湾区的9倍。充沛的人力资源可为湾区产业发展以及服务业升級提供保障,同时也会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此外,香港、澳门是自由贸易港,区内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超于其他三大湾区的总和,可见湾区的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为区域内的物流、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高效互融互通和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外,东京的GDP总值居于首位,接近2万亿美元。但根据2017 年最新数据,粤港澳大湾区GDP总值超过10万亿人民币(折合约为1.5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纽约湾区,位居东京湾区之后。根据相关的统计,纽约、旧金山湾区在近年来其经济增速基本稳定在低速水平,预计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将与东京湾区旗鼓相当。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总体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7%以上,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2]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其他湾区相比仍存在短板。其中大湾区的人均GDP 与其他湾区相差甚远,尤其是作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旧金山湾区,其人均GDP 超过10万美元,约为粤港澳大湾区5倍,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再者,在第三产业比重中,三大湾区的占比均超过80%,但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仅为64.9%。其次,表中大湾区内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仅有16家,另根据最新《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得知,总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500强企业为20家,占比16.7%,比2017年上升1.9%,却与东京湾区的500 强企业数相差甚远。另外,虽然湾区拥有4所世界100 强大学,但这些大学均集中在香港;根据2015年年底的高等院校在校生数占各市常住人口的比例可见,除去珠海和广州,珠三角地区其余7个城市的高校在校生比例普遍偏低,可见内地城市在高等教育水平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粤港澳科研与产业优势,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和创新资源的加快融合,对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世界三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载着重要历史使命,为有效促进相关政策落地,我们既要集思广益,又要借鉴他山之石。目前,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在功能、产业、空间上协作分工,并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其科技创新的举措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1、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是全球制造中心,以东京为基点,向西发展出京滨工业地带,向东发展出京叶工业地带。据统计,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区的经济总量占全日本的26%。[3]区内已形成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巨型产业集群,成为全球其中一个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此外,东京湾区拥有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业重镇,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

东京湾区具有雄厚的科教创新资源,截至2018年,日本共有780所大学,其中东京湾区有225所,占比达到9%。湾区研究机构占全国髙达40%,研发人员更是占全国的60%。[4]前日本研究开发局局长、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科学审议官冲村宪树在媒体采访时表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每年会向很多科研项目、研发人员发放战略资金,支持项目的起步、研发以及产业化等,其中有很多项目可能是50年甚至100年后才有可能用得上。” [4]此外,JST在科研资金发放的监管经验亦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借鉴。据了解,JST会将资金主要发放在国家重点培育的技术领域,由评审员来评定具体发放的机构和个人。

在湾区整合创新资源方面,东京湾区的发明专利授权和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湾区前列,形成了“ 工业(集群)+ 研发(基地)”独特的发展模式;同时引进了庆应大学、武藏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知名研究型大学,有效带动了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3]目前东京湾区已培育出一大批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如NEC、佳能、三菱重工等,这些企业成为湾区整合创新资源的重要中坚力量。

2、纽约湾区

纽约湾区是全球金融中心。截止2018年,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和外贸等2,900多家单位的总部均落户于此。纽约湾区的金融产业聚群经验亦值得我们借鉴,区内金融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精准的产业定位。地处湾区内的华尔街不仅是全球金融的心脏,更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区内的格林尼治基金小镇更发展成为扬名世界的对冲基金特色小镇;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再到辅助机构金融咨询公司等,其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有力地保证纽约湾区金融高效运行。

此外,纽约湾区拥有多所常春藤联盟高校—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魯大学,此外还有纽约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等58所高校。这些高校为湾区核心地带带来虹吸效应,一方面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另一方面营造湾区创新氛围和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推动技术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企业进而实现产业化。

3、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是全球科创中心。区内的硅谷,是全球顶尖高科技公司的摇篮。硅谷起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校办工业区,向南北发展。通过高校技术外溢,硅谷聚集了众多全球500强顶尖高新科技企业,如苹果、谷歌、惠普、脸书、思科、Adobe等,形成了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硅谷,亦被公认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全球最顶尖的技术人才的集中地。相关数据显示,超过50%的硅谷企业由美国以外出生的人所建立,初创企业中约1/4的创始人至少有一个是在中国或印度出生,约1/3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并非在美国本土出生。

旧金山湾区建立以发达的风险投资为主体的金融环境,其风险投资规模占全美的1/3以上。在硅谷实现了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之间良好的融合,形成了完整的投资体系,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等投资组合,为湾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资源。此外,旧金山湾区拥有一套完整而高效的市场化机制,而其中政府直接购买科研成果的Entrepreneurship-in-Residence(“入驻企业家”)计划尤其引人关注。[5]

此外,在硅谷,企业与当地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和设备,甚至让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参与校内的研发,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发展,从而实现大学与企业的创新驱动循环。

四、世界三大湾区科技创新若干启示

1、强化湾区顶层设计 建立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顶层设计”(Top Level Design)是一个工程学术语,本义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追根溯源、统揽全局,统筹规划项目各方面、各层次和各要素,以集中有效资源, 高效快捷地实现战略目标。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一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在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3]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顶层设计,从中央层面协调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行政障碍和体制机制。而广东省委近日相继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更为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

建议通过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突破行政的壁垒,制定有利于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的机制体制,推动广东省的产业市场优势跟港澳的市场优势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三地技术、人才、资金、产业等创新要素的区域合作与共融发展,把湾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城市群,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营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2、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创办大湾区产学研产业园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逐步打通高校院所技术到企业成功转化的通道,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进行技术攻关,以提升区内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研究和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新生态。此外,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可利用周边城市制造成本洼地,围绕战略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形成深度协作的全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高端集聚的现代产业布局,有助于最大限度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此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集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科技市场体系,一方面打破区域壁垒,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研究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另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营造公平交易的环境,以提升大湾区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此外,重点鼓励区内企业进行国际化部署,积极申请各类专利(包括申请国内专利、申请PCT专利及外国专利等)、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编制,为大湾区科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保驾护航。

3、推进湾区金融创新 促进资源高效配置

建议由三地政府牵头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创业投资基金,并引导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向具有高成长性、高发展潜力的企业投资;金融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优势,特别是香港拥有与国际金融服务紧密互动的规则体系。通过强化大湾区“金融+科技”的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发展。通过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和创投基金等多种方式为“两高四新”(高科技、高成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渠道,以实现技术、企业、市场、资本无缝对接。

此外,通过设定特别监管方式和通关模式,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通过协同推进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尝试探索允许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部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在CEPA 框架下,进一步放宽港澳投资者在大湾区内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门槛,对接引进港澳优秀风投机构,逐步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营造有利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创新的环境。

4、搭建湾区科技平台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为实现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跨境便利流动,可探索推动粤港澳人才资质互认;同时全球遴选和发掘前沿领域的科学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归国创业留学人员及高质量科技人才,完善创新人才在区内工作和就业的配套措施及保障机制。

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合作建立跨境培养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創新,以提高区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科研和人才培养能力,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和科研机构发挥知识创新源头作用;此外,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惠州)等重大基础设施将陆续投入使用。因此,建议成立大湾区科学研究平台,统筹调度区内科技基础设施。一方面,以香港和澳门作为平台吸引全球的尖端人才,并以“共享实验室”的模式,由广东提供为人才足够优秀的研究实验和测试环境,以具体研发项目实现多方合作;另一方面,利用人才聚集效应,通过关键性的人才带动一大批人才在区内流动,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成果。

五、結语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体制和经济的最大特点和优势,也是大湾区内区域合作的难点所在。与世界三大一流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其一人口优势,充沛的人力资源,有助湾区加快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其二地域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接近其他三大湾区的面积总和,且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远超于其他三大湾区的总和,这为壮大区内经济体量提供重要支撑;其三,产业优势,广东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且作为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湾区城市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熟悉市场经济通行规则;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的技术条件、资源、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且长期以来掣肘各方的利益分配格局问题有待解决,这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基于上述比较研究,本文尝试对大湾区发展提出建设思路:既要强化湾区顶层设计,又要建立起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在实际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湾区内各城市产业发展特色,建立大湾区产学研产业园区;同时要大力推动推进湾区金融创新,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促进科研资金、科研设备等科研要素跨境流动;此外,探索推动粤港澳人才资质互认和统筹调度区内科技基础设施,以实现各个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继旧金山、纽约、东京湾区之后的第四大湾区,通过吸收和借鉴其他湾区发展的经验,令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将形成合力,在重大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实现深度合作,有助湾区走出一条独具自己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段艳,红何悦,胡品平. 世界三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路径与特征[J].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8(04):27-30.

[2] 邓志新.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著名湾区经济的比较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8(04):92-95.

[3] 王力. 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经验:对推动我国大湾区建设的启示与借鉴简[J]. 银行家,2019(06):90-94.

[4] 王纳、钟达文.东京湾产业转型启示录[N].广州日报,2018-6-12.

[5] 林贡钦,徐广林.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5):25-31.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科技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