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步云
摘 要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网络中对公众人物、公众事件的讨论越来越常态化,随着某个导火索事件的发生,公众对于其讨论和情感态度的表达会使得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当传播中参差多样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时,各方意见得以整合,网络舆论最终形成。从此过程来看,网络中不同个体、不同群体间最初舆论表达出发點并非一致,舆论的凸显得力于各方意见的摩擦碰撞。但粉丝群体却是例外,其话语表达的高度一致贯穿了舆论起点、扩散和最终形成的全过程。当下网络环境中,属微博中的粉丝群体最为典型,故文章以微博中的粉丝群体为例,探究粉丝群体中舆论表达的特征、生成原因以及简要叙述如何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认知和发声。
关键词 微博;粉丝群体;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1-0023-02
明星的言行一旦贴合了受众心理,微博粉丝数量便会疯狂上涨,现如今谢娜、杨幂等明星微博粉丝数量早已上亿,随便一条微博的转发量可达上百万。微博中的粉丝群体已然成为了微博里一支数量庞大的舆论新军,他们在涉及自身偶像舆论事件表达中展示出让人无法忽视的话语力量。
1 微博粉丝群体舆论表达的特征
1.1 粉丝群体舆论表达的高度趋同
微博依据自身“个人中心+内容关联”的传播结构,将人们的信息传播和社交活动有机结合,交流的开放性和对典型用户的扶持吸引了众多的明星、大V扎根其中,为追星族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他们抱团组成一个又一个粉丝群体,并在群体中发表言论、抒发情感、表达态度。可以说形成了“粉丝社群”。社群本意上是指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一般而言,作为一种亚文化群体,粉丝建立自己的组织是为了重构社交网络,并利用粉丝社群来创建自己的文化环境,找到无拘无束在一起的感觉[1]。
毫无疑问,微博中的粉丝群体必然是以自身喜爱的明星为核心来开展各项群体活动,他们关注偶像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在自发创建的群体里毫无保留的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并发表支持言论,当对偶像不利的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会迅速形成统一舆论来保护偶像的名誉和形象免受侵犯。在舆论表达的过程中,粉丝内部分工明确,强调执行力和凝聚力,统一表达的话语形式,显示出难见的“团队精神”。但在这种舆论轻易便可达到高度趋同的状态下,粉丝群体的不良情绪也更加容易被煽动。
1.2 粉丝群体舆论表达的盲目崇拜性
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指出:“迷”是过度的读者,这些狂热爱好者的文本是极度流行的。作为一个“迷”,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2]。费斯克所表达的“迷”真实概括出了粉丝群体的基本特点,粉丝群体在追捧喜爱明星时极为主动和狂热,即使他们深知自己无法触碰偶像实体且无法感知偶像真实想法,却依旧表现出无条件式的依恋与声援,也正是这种极端感性化和情绪化的表现,让他们的舆论表达趋向于更为坚定和更加难以逆转的盲目崇拜,即便偶像陷入舆论漩涡,他们首先思考的并非是偶像言行的正确与否,而是立刻形成统一战线,考虑如何为偶像挽回形象,帮助偶像从舆论中心脱离。因为在大多数粉丝看来,偶像永远是正面的、可以被原谅的,故而所有对立舆论表达必定是对偶像的刻意抹黑,这正是粉丝群体舆论表达盲目崇拜性的体现。
1.3 粉丝舆论表达的“专一性”和“强目的性”
和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粉丝群体的聚集源于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在粉丝群体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家所有思想和言行都围绕此中心展开。个体粉丝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但所谓的“不同”也只能是为最终的统一舆论而服务,正所谓“殊途同归”,粉丝群体的言论始终专一于自己喜爱的偶像,坚持为其发声。如若某个体的表达和其他粉丝有本质上的差别且拒绝被同化,那么他将会被群体立刻抛弃。由此来看,粉丝群体中的舆论表达永远有着专一性和强目的性,身为粉丝群体中的一员,个体言论必须站在偶像一方,没有权利质疑、反驳群体所制定的舆论导向。粉丝群体舆论表达的出发点和目的皆是为偶像谋利。正如鹿晗粉丝在面对鹿晗和迪丽热巴的恋情绯闻时,对外一致声称是女方恶意捆绑炒作,并非鹿晗本人所愿,有一位6年的“老牌鹿饭”不过表达了一句“炒作也可以为鹿晗带来知名度和流量”,随后就被“开除粉籍”。
2 微博粉丝群体舆论表达的形成原因
2.1 源于群体心理认同的“厚重滤镜”美化并重构偶像形象
粉丝群体舆论表达之所以体现出上述特征,和粉丝对偶像无意识美化有很大关联。网络是一个被虚拟建构出的世界,每个人都和真相之间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明星偶像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多关注和喜爱,会利用一切宣传方式对自己进行“伪装”,放大自己优秀的一面或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人设。粉丝群体首先从内心认可偶像设立出的任何形象,随之在群体交流互动中,个体粉丝对偶像的形象美化得到进一步渲染加深,从而产生对偶像的极端爱护和盲目崇拜心理,再夸张、虚假的人设也成为了粉丝眼中的优点并由这种共同心理认同演化出粉丝滤镜,将偶像的一切言行都投射出七彩的颜色,拒绝一切相反的看法和观点。不仅如此,粉丝会基于这种幻想中的美好将所有关于偶像的信息,诸如图片、视频等进行二次加工和解读,只为帮偶像塑造更完美的形象以获得大众的认可,当二次加工生产出的信息完美贴合粉丝心理幻想时,他们的粉丝滤镜自然又会加深。
2.2 粉丝圈层中的“去匿名性”和“强责任感”
如今的粉丝群体实际上早已“圈层化”,粉丝们能够围绕偶像这个中心来进行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从而形成了“个体寻求心理认同—自觉聚集成为群体—群体增强心理认同—沟通交流—寻求更多人的心理认同—群体扩大”的圈层机制。在这样的体制下,大家看似都在用匿名的身份交流互动。许多网络用户对粉丝群体嗤之以鼻,认为其言论缺乏理性判断和认知。这主要是由于匿名性会降低人们发表言论时的自我约束和道德感,它会削弱网络讨论环境中参与者的责任感,个体不愿对自身的言论负责,也不会在意其他参与者的感受,因为对方所看上的就是屏幕上出现的文字而非真实的个人[3]。
但粉丝群体舆论表达中所展现出的统一导向、专一性、盲目崇拜性等特征,却是由于粉丝认为其个体在群体中是“去匿名性”的,这种去匿名性并非指公开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而是在粉丝群体中对自我身份地位的明确认同,每一个个体都明白自己是谁的粉丝,自己的言论应该为谁服务。长久的沟通协作使得彼此间逐渐建立起熟悉的强关系,因此他们会自然而然产生共同维护、帮助偶像的强责任感,否则就是作为粉丝群体一员失职的表现。这种强责任感也能帮助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可和称赞,使其对于群体的眷恋感逐渐加深。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度责任感的驱使会造成类似于“人肉搜索”的恶性行为舆论,这是“排除异同个体,攻击他人使之屈服”不良心态下的产物。
2.3 意见领袖引导下粉丝舆论最终形成
当群体心理和机制都成熟时,舆论的形成将更为自然。在粉丝群体中存在着一批“大粉头”,他们有机会和偶像工作团队甚至与偶像本人进行交流,因此掌握着关于偶像最新鲜、最真实也最多的信息。基于此,这批人便成为了粉丝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于粉丝群体而言有着很强的舆论引导力,能够命令和监督其他粉丝,他们在群体内部所组织的活动只要是对偶像有利,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基于沉默的螺旋效应,在关系密切、归属感很强的粉丝群体中,个体为了保护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或是为了及时得知偶像的信息,不得不表现出很强的从众心理,在“大粉头”的引导下表现出意见的趋同甚至行为的一致。粉丝一旦脱离了心理上“赖以生存”的圈子,重新成为单独的个体,在追星这条路上便会显得孤立无援,追星的过程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3 结束语
微博平台中的粉丝群体日渐增长,在丰富社交的同时,其产生的舆论也必定会对微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究其舆论的成因和表达特征来看,明星偶像对粉丝群体的積极引导、微博平台的监督和粉丝群体自身的理性讨论极为重要。三者若能联合起来良好配合,必定会使微博中粉丝群体的舆论表达越来越趋于理性,也能够让微博的整体舆论环境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丽莎·A·刘易斯.崇拜者:粉丝文化与大众传媒[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1992:50-65.
[2]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胡泳.众生喧哗[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曹远.粉丝社群舆论自我加强机制原因及引导方式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