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虎 ,汪晓泊 ,刘彦民 ,熊 睿 ,杨凤英 ,柯元南
(1.中日友好医院 心脏科,北京 100029;2.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西宁 810007)
目前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由多种病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心血管综合征。有关血压调节的研究已发现遗传、环境因素以及内分泌和神经调节等多方面因素与血压升高有关。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与血压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3]。高海拔地区人群地处相对特殊的地理环境,空气含氧量低,机体为了适应生理需要,红细胞、Hb代偿性增高,人群中上述指标平均水平高于平原地区[4],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该人群外周血中Hb与血压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高海拔地区人群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Hb与血压水平及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血压升高的机制研究及高血压人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样本采集自青海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17年3月~2018年3月体检人群,选取海拔2500~4000米的同德县、共和县、达日县、班玛县及玉树州的长期居住者为研究对象。剔除其中基本信息不完整,合并各种感染、肝肾疾病、恶性肿瘤、患有贫血性疾病或近期有手术外伤等失血情况、服用降压药物者。符合条件、纳入本研究的对象共有3954人。其中男2497例(63.2%)、女1457例(36.8%);平均年龄(41.77±11.68)岁。纳入本次研究对象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基本信息调查及测量
用统一调查表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kg)/身高2(m2)。
1.2.2 血压测量及判定标准
测量血压前30min内禁止饮用咖啡或含酒精饮料、无剧烈活动及情绪剧烈波动。排空膀胱,静坐休息5~10min。由经过血压测量培训的护士使用上臂隧道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坐位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标准,按血压水平将样本人群分 3 组[5]:正常血压组:SBP<120mmHg且DBP <80mmHg; 高 血 压 前 期 组 :SBP 120 ~139mmHg 或 DBP 80~89mmHg;高血压组:SBP≥140mmHg或 DBP≥90mmHg。如果 SBP、DBP 属于不同级别,以较高级别为判定标准。
1.2.3 血红蛋白及血脂的测定
所有受试者要求禁食12h后,于清晨体检时进行采样。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用贝克曼AU583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酐(Cr)、血脂水平。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血红蛋白(Hb)与血压及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表1示,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及高血压组患者外周血Hb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前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调整性别、年龄、BMI等变量后上述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血压水平人群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
表2 Hb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β值)
图1 总体样本外周血Hb同SBP、DBP的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无论男性或是女性,Hb 含量与 SBP、DBP、BMI、TC、TG、LDL-C 均呈显著正相关,同Cr无关(表2)。研究对象总体外周血Hb同SBP、DBP的关系呈正相关(图1)。
分别以SBP及DBP为因变量,年龄、BMI、Hb、Cr、TC、TG、HDL-C、LDL-C 作为自变量,对 3组样本人群分别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其相互关系:(1)在正常血压组,Hb、BMI、LDL-C 与 SBP 呈独立相关;年龄、Hb、BMI与 DBP 呈独立相关;(2)在高血压前期组,年龄、Hb、BMI、TC与SBP呈独立相关;Hb、BMI、TG 与 DBP 呈独立相关;(3)在高血压组,年龄、Hb、BMI、Cr与 SBP 呈独立相关;年龄、Hb、BMI与DBP呈独立相关;(各组独立相关因素β值见表3、表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 是 SBP(r=0.21,P<0.01)和 DBP(r=0.18,P<0.01)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有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等,但尚有其他未明因素有待深入研究。近年多项研究均证实,血红蛋白(Hb)与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相关。Atsma等[2]在大样本健康人群中研究发现,Hb水平与SBP和DBP均呈正相关,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气温及BMI等混杂因素后,关联性依然存在。Heinicke等[6]对驻扎在高海拔缺氧环境的官兵与海平面驻扎官兵进行对比观察发现,高海拔缺氧环境下导致Hb含量增高,同时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国内钟海兰等[3]的研究也证实,随着血压水平升高,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有明显上升趋势。Hb升高可能增加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发生率。上述研究的结果表明,Hb含量可能是影响血压水平的独立因素。
表3 不同血压水平组影响SBP水平的因素(β值)
表4 不同血压水平组影响DBP水平的因素(β值)
高海拔地区人群生活于高原低氧环境,Hb含量相较平原地区明显增高,同时高海拔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低海拔居民[7],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本研究发现,高海拔地区生活人群无论处于何种血压水平,Hb含量有随血压升高逐步升高趋势(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含量与SBP和DBP均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显示,Hb是SBP和D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结果与Atsma及钟海兰等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证实在国内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人群中,Hb含量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
Hb与血压升高相关的机制目前仍未能完全阐明。早期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认为Hb通过改变血流变学影响血压水平[8~10]。新近研究则进一步发现,游离Hb与一氧化氮(NO)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血管舒张功能产生障碍,可致使血压升高[11]。此外,Hb水平升高能促使红细胞聚集,增强内皮细胞黏附血小板能力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12];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腔狭窄使机体组织缺血缺氧则引起Hb代偿性增高,负性循环不断作用从而使血压升高并最终导致持续性高血压。由此可见,Hb水平升高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体血压,在血流动力学、内分泌代谢、血管舒张功能等几个方面造成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发病率上升。
本研究首次证实,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人群中,Hb与血压水平存在密切相关性。Hb水平的增高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原地区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提示血红蛋白的升高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在于,采用了横断面研究,无法证实Hb与血压中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未能对不同民族人群进行分组对比,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进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