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中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于这种历史性变化,我们在精神上、在社会心理上准备得如何?现实生活中民众的精神面貌,能否适应物质领域的变化?精神上、心理上的准备状况,又会对“伟大飞跃”和“光明前景”的实现产生什么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新时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心理维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全面进步。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确立并落实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共同进步,表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味着社会要在不同层面满足人与生俱来但同时具有历史规定性的丰富需要,包括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需要。党的十九大通过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创新,首次明确了当代中国人需要的新变化。过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特别强调,“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人的需要更加多元化:既有“更高要求”的“物质文化生活”,更有“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需要的多元化特别是“更高要求”“日益增长”这样的现实,一方面折射出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如对食药品安全状况的不满,对普遍存在的人为的不公平、不正义等现象的不满,对特权、权力大于法的不满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解决问题的迫切期望,对党和政府领导中国持续进步的信心。尤其是,“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安全”等要求,既有制度方面的要求,也是社会心理需要的反映。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相当多群体的利益不能有效实现,或者他们面临的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者他们关心的公共议题得不到有效回应。随之产生的,是个体的、群体的心理上的感受,如利益受损群体的被剥夺感、关注社会问题但又参与不进去的无力感等。
需要本身乃至需要的实现及其评价,既涉及主体对其利益(诸如劳动报酬、教育、养老、医疗等)的认知与获取状况,又涉及他们主观上的评价与感受。“美好生活需要”之“美好”,就包含着主观上的评价。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数量无限庞杂、传递手段空前便捷、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复杂交织的自媒体时代。现实中的人,对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象,特别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敏感,更容易产生共鸣。共鸣,必然产生“放大效应”。人民所“放大”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悟。个体的经验和体悟,毫无疑问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放大”之后,更容易被扭曲,或者以偏概全,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真实。这种现实,对党和政府精准把握社会脉动,细致体察群众舆情,及时做好解释、沟通、安抚、引导乃至解决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人的精神、心理层面上的需要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精神面貌变化的结果。“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4页),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早在2000年,我们党就注意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这个判断,与其说是近20年前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写照,不如说更切合当下中国社会的实际。人民的需要升级了,要求更严苛了。满足人民精神、心理上的需要,或者说,即使受限于条件而暂时不能有效满足,也要以主动心态和积极举措有效疏导、缓解,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些新现象,尤其是社会心理因素的凸显,我们党总体上是清醒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过很多论述。
“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来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首次出现在2015年11月总书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自此以后,“获得感”这个概念频频出现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中。关于共享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8日)。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习总书记强调改革举措要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页)。甚至在反腐败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细致入微地注意到人民的感受:“我们着力解决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67页)当然,在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尤其是在贫困群体的脱贫问题上,人民的感受最直接也最敏感,习近平总书记同样作了大量的论述。例如,“要实施精准帮扶,把钱花在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针对性帮扶上,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使他们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4页)。
在“获得感”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使用过“幸福感”“安全感”等概念。例如,他在强调城市规划时指出,“一个地方弄得生活不便、交通不便、房价飙升、环境恶化,群众还有什么幸福感啊!”(《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04页)他在谈到产权保护时指出,“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9页)。党的其他领导人还使用过“归属感”等概念。如在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问题上,要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问题,“让他们有归属感,不能让他们长期徘徊在城市边缘,不能加大他们成为城市贫民的风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17页)。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都是心理层面的感受。与这些概念相比,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频繁地使用“感受”一词。在环境问题上,要“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3页)。在改革问题上,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7页)。在特殊群体的关照上,“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2页)。此外,“人民的期待”等话语也经常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
感受,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的感受,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折损非常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党和政府也注意到了。“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透明度很高的社会”,该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公开,“社会上就议论纷纷,甚至无端猜测,容易引起群众不满,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最大的风险是暗箱操作、分配不公,“如果这方面出了问题,……不但事与愿违,与我们的初衷不一致,还会使人民群众对我们做了好事也不信任,甚至反感”(《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0—271页)。与负面感受、“反感”相关的,还有道德底线、心理底线、社会容忍度等问题。例如,在特困群体问题上,“兜底线”非常重要,“一旦发生‘等钱救命’、‘流浪者无家可归’等现象,即使只是个例,都会对社会的道德底线产生巨大冲击”(《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47页)。“把底托住,不让冲破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情屡屡发生”,是“更有力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50页)的基本前提。
从一般的“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正面的感受,以及“反感”“道德底线”“心理底线”等,乃至党的十九大强调的既包括物质生活又包括精神生活的“美好生活需要”,频频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由过去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阶段,跨入了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发展阶段;我们党敏锐地意识到了新变化,并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采取得力的措施,向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适应并引领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九大报告重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换言之,健康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心理,不是自然生成的,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在这个几乎与所有社会主体都相关的系统工程中,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行使者,担负着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
首先,加强权力监督与协调机制建设的同时,加强权力运行的心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心中有戒”:“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25页)与此同时,还要解决权力的“不作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页)。
其次,强化问题意识,把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放在首位,尤其是容易引起社会普遍不满的问题。“获得感”“幸福感”等,根子在于“获得”,在于利益问题。突出问题意识,强调问题导向,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22页)。相应地,“要把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对于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页),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显著特点。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速,“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重点在于,“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2、553页)在当代中国,所谓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户籍、身份等方面的差别,导致的在工资、福利、高考、医疗等方面的差别对待。这些“人为因素”的产生有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但在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只能说是有悖于普遍利益的特殊利益在作祟,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强烈质疑与不满。
复次,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时代条件,创新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把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讲是以人民的利益实现为中心。人民利益的实现,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发展很大程度上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要讲究方法和智慧。这几年,在对外交往和国际领域,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强调要破除“零和思维”(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新华网2014年7月4日),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54页)。在国内的改革发展问题上,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例如,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调整利益不能只以静态的观点、在既有利益格局下切‘蛋糕’,更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增量利益、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即使是既有利益格局调整,也不能简单地搞平均主义那一套。……我们通过发展、通过增量来理顺利益关系、优化利益格局的余地很大,让人民群众普遍受益的空间也很大”(《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87—788页)。
最后,建立完善科学的社会舆情收集与反馈机制,完善、创新民意表达平台和体制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社会沟通效果,引导社会情绪与预期。现在的体制、机制和平台,要以创新的思维尤其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大完善的力度,使之真正发挥“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的作用。尤其要注重三点,即透明、及时和责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除国家机密外,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是满足人民知情权与当家作主心理的根本途径。及时公开,才会杜绝误会,防止以讹传讹。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追究,追究必落实,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也是政治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的人民群众对政治人物的基本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心理、人民感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0页)。他还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民心,深刻洞察不断变化的社情民意,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不偏狭、不激进的社会心态,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社会心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