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鹏,陈 坤
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新元素、引入新活力,可大幅度提高体育场馆维护水平和加强规范化管理开放,对体育场馆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场馆管理和经营有着积极的意义。国务院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出,高校创新教育需不断加强,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我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场馆管理的创新模式,以求对高校体育场馆引入学生参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可得,在我国,目前拥有体育场馆的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集体承包模式、个人承包模式、学校专门机构管理模式、租赁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对学生参与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模式的研究甚少,特别是体育专业学生参与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模式的研究几乎为零。
现从开放目的、服务对象、开放时间等三个方面切入,将以上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模式与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的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模式的状况
其中创新模式的管理人员为体育专业学生,而学生又是高校教育的购买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从“育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运动技能,有利于培养某些专业场馆管理人才,有利于丰富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有助于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某一活动的组织、实施,可以从人员配备、规章制度两方面入手。在人员配备方面,各种管理模式均采用来自校内或校外的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创新模式的管理人员则为体育学院指导老师和体育专业学生组成。在规章制度方面,各种模式大同小异,但有些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漏洞较多,发现问题不及时,办公效率低,有些则靠管理者多年经验和威望经营。在创新模式下的管理线路呈直线式,下达任务经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团队直接执行。
财务方面可从收入与支出切入分析。在收入方面,传统模式部分模式入不敷出,校方给予一定的补助,其他模式以及创新模式的收入均靠自身开放经营获得,达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效果,大大减少学校的财务压力。场馆开放所得资金主要用于上缴学校财务(承包和租赁模式除外)、发放工资、维护改造场馆、购置器材设备等。在支出方面,除承包和租赁模式外,其他模式下场馆管理开销所需资金均需向学校报备,由学校统一安排。创新模式的另一优越性,学生管理人员可通过指导场地器材使用者,开设培训班等有偿服务获得酬劳费,其中一部分可补贴学生管理人员非值班期间的杂务费。
服务方面可从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体育场馆场地器材、服务场地使用者切入分析。在服务维修维护场地器材方面,传统模式和创新模式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在传统模式下维护维修技术人员多为校外专职人员,而创新模式下的则多为有经验的学生管理人员。在服务场地使用者方面,创新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建立在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基础上。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人员在服务场地、器材使用者以及指导方面非常薄弱,专业性不够,没有专门性的培训指导。而创新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人员经过培训以及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又有更多时间可以对服务者专门性提供服务,确保安全和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带动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在原有教师管理团队上,通过勤工俭学的形式招聘体育专业学生自愿加入场馆管理团队。
在指导老师的领导下,号召(体育专业学生自愿报名、勤工俭学、有管理能力优先)报名参与,成立体育场馆管理学生团队,在指导老师授权下推出一名团队负责人对团队内部进行规范化自我管理,该团队主要任务是负责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工作、协助教师场馆后勤工作和体育器材设备维护工作。
体育专业教师自愿报名参与管理工作,由体育场馆指导老师安排轮班教师值班表,成立轮流值班团队,值班老师按时签到并监督学生进行场馆开放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3.1 值班制度的执行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开放管理值班,学生根据值班表轮值,按时开放管理体育场馆,教师轮班指导监督,确保体育场馆顺利开放。当教师自己有专业课或有科研任务、或者公务时由老生代替教师指导监督。引入学生参与管理这项制度确实是大不相同的,让教师的法定休息日得以保障,教师的科研时间也有了保证。
2.3.2 场地、器材的预约和维护
学校器材接受使用者报名预约,学生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跟进,有序的对场地器材管理开放,以免因场地器材使用问题而引发矛盾甚至拳脚相向。在各个体育场馆开放前后都需要检查场地以及器材是否有损坏而影响教学、训练、比赛和锻炼使用,是否对使用者的安全存在隐患,发现场地或者器材有损时及时报修。除了开放前后的简单检查,还需定期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测,不符合指标的进行维修或更换处理,定期对特殊场地进行禁用养护。
2.3.3 场馆卫生管理和开放运营
值班学生在场馆开放之前必须做好卫生清理和场地器材检查工作,按时开放场馆,根据预订使用安排场地器材给予使用者并收取使用场地器材费用,给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减少支出负担,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理念。
2.3.4 多种角色自由切换
面对体育场馆使用者的疑惑,值班学生可一一解答,面对使用者对器材不熟悉或者不懂得操作,学生可充当指导员,指导使用者操作器材,以达到健身锻炼娱乐等目的,同时规避了一些因使用者操作不当而发生的意外,对于某些运动技能技术,体育专业学生可以以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导他人;当消费者租用场地进行比赛时,体育专业学生可以充当裁判员,使比赛专业度提升,也让学生得到实践;对于一些特殊运动项目(如游泳项目),则需配备安全员,确保消费者安全得到保证,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进行健身锻炼。
2.4.1 场地设备及器材维护能力
教师和老生对新生进行维修和护理场地器材能力专门性培训,避免当问题出现时不能及时处理,反而帮倒忙的情况发生。例如足球场季节性的保养和维护,游泳池水质测试、净化,健身器材的保养等技能。
2.4.2 开放运营能力
开放运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沟通去解决,新生在指导下掌握这种沟通能力,但有些情况需要采用行为动作去解决,通过传帮带在无形中让新生形成这种能力。
2.4.3 指导与安全监督能力
体育专业学生在自身掌握某一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助理教师完成体育教学,教师在正常教学情况下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指导能力。开展专门性救生与安全监督管理培训,务必使每一位体育专业学生在参与管理工作前具备一定的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原有的管理制度上,针对引入学生参与管理开放工作制定相关规范化制度并实施,此制度根据实践中实际情况不定期更新,确保制度日趋完善。“无规矩不成方圆”,需监督学生在此制度内参与开放管理。在开放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值班学生具体的职责、各项禁止以及注意事项,确保体育专业的学生出色完成开放管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学生需定期写工作总结,这样能直观的看出各场馆的使用情况、收入明细和存在问题,教师尽快找出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大幅度提升了场馆管理的水平。
学生参与管理团队内部每学期进行一次评选优秀学生管理人员,分享工作事迹,为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以及工作的方向。
使学生明确“雷区”禁止触碰和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的奖惩制度内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干劲和责任心,还可以杜绝学生“走弯路”。
4.1.1 体育专业学生在管理制度下参与开放管理工作,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律,此创新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管理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4.1.2 能部分缓解教师的压力,使科研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又可培养出吃苦耐劳、技能精湛、精通场地器材维护的能手。
4.1.3 体育场馆还可作为与此有关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实习场所,能锻炼和提升自身素质和增强管理经验,更能为高校的管理注入活力,有利于高校的场馆管理创新和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场馆开放管理,拓展了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空间,打破了原来固有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使开放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又能延长场地器材的使用寿命、提高其利用率,同时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出一批批综合素质高的体育专业学生。
4.2.1 高校应响应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号召,成立相关部门、搭建相关平台以及提供相应的机会,使高校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参与高校管理建设。
4.2.2 学校应积极探索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场馆开放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出台并不断优化场馆开放管理制度和学生参与管理的规章制度。
4.2.3 提高参与场馆开放管理的学生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正确的服务定位,加强维护场地器材的责任意识和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4.2.4 体育专业学生参与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育人为本”的观念,在树立正确的服务定位进行管理工作的同时,其本身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