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娜 王雪 阎玲
[摘要] 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質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逐步获得的,应从护生阶段就加强培养。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积极实践,将护生三维共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并构建相应的培养体系,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关键词] 护生;三维共情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5(c)-0115-02
共情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即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情感的能力[1]。三维共情的定义包括情感、认知与行为三方面。其中,情感共情是对他人情感无意识的感受;认知共情指角色的采择能力,是对他人感情的理解能力;而行为共情指的是一种言语或非言语共情体验的沟通形式[2]。当前医学院校对护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单一的使用叙事护理教学[3]、心理剧教学法、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4]等提高护生的共情的认知与情感能力,尚缺乏对于“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共情培养实践方案的系统性、理论化研究。该文在总结共情教育实践工作的基础上,从育人工作的视角对于医学院校与相应实习医院如何共同搭建护生的三维共情能力培养体系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 研究设计内容
1.1 问题提出
2017年4月,该院教师在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访学期间,通过体验其特色主题场馆—“黑暗中的对话”,对盲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体验活动带给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启示的核心在于如何引导护生关爱患者,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家属的压力,给予患者关怀。因此,以“患者走进课堂,护生走进患者心中”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护生充分理解护患关系中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将人文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人文护理的能力。
1.2 培养内容
以该院2014级护理本科生为课题对象,在其学院学习和实习的不同阶段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共情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患者入课堂”即患方、教师/临床医护和学生三方(Patient-Hospital-Student,PHS)共赢循证教学模式;在教学实习阶段引导学生实践“生理-心理-社会”同感体验;在生产实习期间开展行为共情转换技巧培训、情景练习、I can help you活动,并实习全期定期召开座谈会,实时追踪护生的心理动态。
2 实施路径
2.1 患者入课堂—提升护生的认知共情能力
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于护患关怀的感受具有差异性。仅仅在院校学习,未真正走出课堂的护生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和社会支持缺乏相应的关注。在2014级护理本科生第三学年的理论教学阶段,天津市康复会抗癌协会的两位志愿者即康复的癌症患者进入课堂,以该院的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临床应用护理学》为课程载体,开展PHS课堂互动。课堂上,通过志愿者讲述亲身患病经历,使护生们更为深刻地体会操作过程中患者的痛苦;通过志愿者参与课程回示环节,激励护生在操作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关爱患者。在课后,志愿者与护生以同感共情、心灵共鸣,换位共识、实习助力等主题为核心,完成了4次课后座谈。
2.2 我为患者代言—提升护生的情感共情能力
在三年的学院课堂教学之后,护生将开始进入医院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护生较容易成为患者急切情绪所致冲突行为的接受者,为避免冲突的发生,除夯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外,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家属的压力,给予患者关怀,也是有效的途径。在2014级护生进行教学实习的阶段,在该校肿瘤医院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体验患者痛苦,我为患者代言”的活动,通过模拟患者在病理状态下生理及心理的疾苦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护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如护生亲自带上三角巾,体会患肢不能活动带给乳腺癌患者生活的不便,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体会患者社会角色转换中的痛苦。
在疾苦体验的基础上,鼓励护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编排成情景剧。在情景剧的排练与展示中,护生将自己现阶段的生命主题和生活经验构建在新的关系中,并在此关系中找到新的理解,提升共情水平。如引导护生在情景剧中体会患者生病后的恐惧、绝望与无助,从而进一步强化护生的情感共情,唤起护生的职业同情心。
2.3 “I can help you” —提升护生的行为共情能力
生产实习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护生将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转化为行为共情所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为了让护生在实习之初顺利进入护士角色,肿瘤医院护理部积极开展对实习护生的职前教育、入职行为规范化培训,并组织学生与患者进行“走进患者内心”的主题座谈。为促进护生领悟护患关系及人文关怀的本质,肿瘤医院护理部更进一步开展了题为“心海导航”的师生座谈会,由资深带教老师传授护生表达共情体验的技巧,并通过运用微表情训练、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方式提高护生行为共情的转化能力。在实习中后期,护生掌握一定共情行为能力后,护理部组织其开展“I can help you”活动,要求护生深入了解患者的需求,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如护生在冬天给冰凉的床档包上温暖漂亮的棉垫,查找和收集重症室患者喜爱的音乐并为其播放等,效果令人满意,受到老师及患者好评。
3 实施的成效
3.1 护生三维共情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培养内容上紧紧围绕提升护生对患者心理的认知能力、对患者情感的体验能力和主动关怀患者的行为能力。在培养培养形式上结合理论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3.1.1 理论学习阶段,拓展护生人际间多元化接触、多途径感受 在院校学习理学基础知识阶段,把共情能力的培养设定为本科护生的学习目标。PHS模式的共情课堂,与传统的授课形式相比,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对话讨论、课后座谈、反思日记等,能够为学生创设可视可感的模拟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和知觉,触发其强烈的情感共鸣,自然流露出同情,并引发学生的联想和反思,提高学生对患者需要和情绪的认知。
3.1.2 临床见习阶段,强化护生疾苦体验的多角度认知疾病痛苦是患者在疾病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同于抑郁的情感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等。疾苦体验是他人对患者的症状困扰和事件的感知与反应的模拟体验,包含症状的频持续时间及困扰程度等[5]。本体系通过运用模拟教具、情景剧教学等方法加强护生的生理性疾苦体验,引导学生切身体验患者患病过程中社会功能缺失与障碍的痛苦,得以动态表达其个人的内在世界,重新构建情感认知。
3.1.3 临床实习阶段,促进护生共情行为的转化 在护生的生产学习阶段,通过加强护生角色认知,明确护士职责。开设共情行为转化技巧培训,提高共情行为的表达能力;提供情景练习平台,促进护生的行为转化练习。鼓励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共情的实践运用,建立考察小组,实时追踪护生动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座谈。
3.2 护生共情能力显著提高
在一系列的培训后,护生的共情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在实习追踪师生座谈会中,不少护生表示体会到了患者患病的痛苦和患病带来的不便,也学会了如何帮助患者解决住院期间生活中的小事,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护士的价值感。如在谈及对癌症患者生活上的关怀和心理安慰技巧时,护生谈到:“得了肿瘤,患者心理很害怕,也很脆弱,这时候我们对待他们哪怕只是轻言细语、面带微笑,平常的时候多嘘寒问暖几句就能让他们心里觉得温暖。”
4 结论与思考
护理学是一门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服务性。护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人文关怀品质的关键时期。当今护理事业正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护生学习的需要,必须破旧立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护生三维共情培养体系精髓在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和同理心,作为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如何把这种体验传达出的精神融入到护理教学和护理工作中,是我们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Wispe L.The Psychology of sympathy.Plenum Press,1991:13-20.
[2] Miller PA,Eisenberg N.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aggressive and externalizing antisocial behavior Psychol Bull,1988,103:324-344.
[3] 高晨晨,王先偉.护理人文关怀叙事教学系统的开发[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4.
[4] 杨青建,辛小林,魏荣荣.本科护生共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吉林医学,2016,37(2):431-432.
[5] Paice JA.Assessment of symptom clusters in people with cancer[J].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2004(32):98-102.
(收稿日期:2019-02-24)
[作者简介] 曹晓娜(1983-),女,天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社区护理和护理教育。
[通讯作者] 阎玲(1972-),女,天津人,硕士,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肿瘤护理、护理教育,E-mail:yanling@tjm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