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不管您今天从事的是经商创业,还是学术研究、艺术设计,需要进入各自的圈子,这个道理在我到江苏江阴后感受特别深:有一年我去江阴市调研,当地企业家带我去一家酒吧,坐下来不到30 分钟,便有好几拨各路商人过来打招呼,聊一聊张三李四隔壁老王的企业现况如何,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看得出大家渴望互相学习又合作竞争,创业和创新的气氛热烈,这是现在盛行的网聊不可取代的。
而我小时候生活在知识分子大院,家长们聊的都是张三李四家的孩子考上哪所学校,选什么专业,成绩如何,这个圈子特别看重学业,也许这就是我至今没有下海赚钱的原因吧。
从大的维度看,每个圈子有自己的血统和性格,有自身品牌和个性玩法,这是一种“天命”。
但是,圈子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又牵绊其中。聪明人的嗅觉灵敏,追着圈子跑,上至苏商徽商年会,老乡云集;下到聚集在横店周围的群众演员,等待被剧组选中……这都是合理的,但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文化很难抵抗风险。
如果浙商一直做小品牌,苏商一直做代工,粤商闽商一直做外贸,一旦产业规则改变,可能整个圈子都会垮塌,这几年皮鞋厂倒闭、眼镜中心停业的案例太多了。
人要发达,就必须跳出原有的圈子。如果马云一直待在浙商老乡圈里,没有孤胆远赴美国,在硅谷的投资界得到扶助,无论如何成不了今天的大气候。同样的道理,如果王健林、任正非一直待在复员军人圈子里,恐怕也做不到业界“霸主”。
不仅是商界,体育界、艺术界、学术界都是如此。
由于我们的选拔体制,今天在清华大学里聪明孩子扎堆,他们都是各省市来的奥数冠军、高考状元。但我常常跟他们说:到了这一步就千万不要再攀比成绩,更不要看到别人留学进投行,我也要进投行,这样容易陷入攀比倾轧的格局,无法认清自己的优劣势。
所以在每一届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不管哪一任校长致辞,不管从什么角度,中心议题都是:不要沉溺于哈佛這个金字招牌,不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去闯荡吧。
人只有走南闯北,互补和扩大社交圈,眼界才会更加开阔,而不是在羊群里相互牵制。中戏96 级出了赵薇、章子怡、刘烨等大明星;白先勇、金庸等人构成港台文学圈。年轻人会聚在一起相互激励磨砺,但最后都找到自己的特色长处,发展出各自的精彩人生。
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第一,及早看清并进入自己要发展的圈子;第二,当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定要跳出原来的圈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创出大格局。这就是进圈子和出圈子的辩证法。
(摘自《南方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