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
老师您好,我儿子上小班,感觉他不太会跟别的小朋友交往。他个性属于慢热型,到一个新的环境有点不知所措,不敢与人交流,和小朋友熟悉起来以后又容易冲撞别人,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引导呢?
王老师解析:
问题中的情况主要涉及幼儿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这些都属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人的大脑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器官,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研究发现,早期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几乎会影响幼儿发展的其他所有方面,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将赋予幼儿内在的力量来应对各种压力。
三岁以后的幼儿变得独立且活跃,他们逐渐不满足于只与成人接触,而对同伴及其活动产生明显的兴趣。起初他们也许会不知所措,迟疑地站在一旁,或试图强行加入一个团体,也会因为玩具、不同想法或谁当领导者而产生冲突,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对于刚刚开始建立同伴关系的幼儿,成人的引导很重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一、反思父母的价值观和期望值
要想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家长首先应持有以下四个教育信条:
信条1,早期依恋关系是幼儿发展良好社会关系的前提。
幼儿与父母以及其他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具有最持久的影响。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预示着幼儿更容易与他人
建立积极的、合作的关系,对社交环境的解读更准确,能够有效地应对冲突,成为乐观积极的学习者。而不安全依恋会造成情感无助、容易生气以及爱哭、容易沮丧的儿童,这些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将受到限制。
信条2,社交能力只有在真实的交往实践中才能发展起来。
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社交能力也是幼儿在日常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是从一个个碰撞、冲突和解决方法中建构起来的。真实的情境能够激发幼儿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密切观察,积累巩固经验,发展相应的适应与调节能力。
信条3,理解幼儿之间的冲突是个体发展的副产品。
幼儿间爆发的争吵、抢夺、打架会令大人们感到紧张,其实,这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如,小班幼儿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注他人的情感和想法;尚不能很好地做到延迟满足,想要的东西不能等;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想要找到合适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困难的;社会交往的经验不多,不太知道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在急切和愤怒的时候,他们更习惯于身体表达,冲突、攻击也就时常发生了。又如,情绪急躁、不善言辞、不能解读社交环境的幼儿更倾向于表现出攻击性。另外,需要较多身体活动的男童也更容易发生这类问题。总的说来,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遇到的课题,通常在成人的引导下,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便可以顺利解决。
信条4,解决交往冲突是充满希望的时刻。
在传统文化中,成人对儿童冲突的反应要么是批評或者惩罚,要么就是直接告诉儿童怎么解决。成人指令或惩罚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阻止冲突,却不会减少长远的纠纷和暴力,因为他们没有帮助儿童学习新的交往和合作的策略,没有让儿童养成建设性的、长远的生活技能。重要的是把对冲突调解看作一次机会,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冲突,支持幼儿在已有的发展水平上获得新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干的、独立的社会成员。
三、在真实交往中发展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熟悉的玩伴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易于被游戏团体接纳;与朋友一起游戏有助于社交技能较弱的儿童提高能力;而且,大部分时候,有冲突时,孩子们更愿意把问题解决,他们会进行协商、妥协,力求继续玩下去。
1、给孩子与同伴玩耍的机会。具体做法有很多,可以与相熟的家庭结对子,时常组织一些家庭活动;也可以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班上的其他幼儿做朋友,孩子们之间最好有一些相似点(例如共同的兴趣爱好、居住在同一小区等),也可以有一些互补性。家长之间也可以先成为朋友,为孩子们做出示范,由此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进而孩子们也变成小伙伴;还可以安排精力旺盛的孩子参加一些团体的体育运动。
2、多带孩子参加合作性的活动。家长可以与孩子结伴做事(例如合作完成一件家务、搭建一个积木作品),让孩子获得“共同努力”的愉快体验。对于有竞争性的活动,比如棋类游戏、赛跑等,要将注意力导向其中的娱乐性元素,而不要一味地强调胜负。
3、支持羞怯的孩子的社交需要。对于性格羞怯的孩子,家长需多加观察,以了解他们都遭遇了哪些交往挫折,然后教给他们一些加入游戏的语言和技巧。羞怯的幼儿一般更适应人数较少的玩伴群体,在与比自己年龄小的伙伴玩耍时表现更好,成人可以让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此外,父母稳定的情绪、关心和认可有助于增强羞怯儿童的安全感,从而更加主动自信地面对社交中的风险和挑战。
三、在日常生活中发展道德意识
道德是公认的社会准则,是社会交往顺利进行的保障,体现在幼儿阶段主要是有礼貌、知对错、守规则。道德发展是一种长期的、内隐的学习过程,是恶补不来的,家庭就是其最好的启蒙所和养成地。
交往不顺利的儿童,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语言表达不利。当孩子经常使用挑衅的、讽刺的、嘲笑的、粗糙的话语而不能“好好说话”时,家长一定要审视自身、检查家庭中的语言环境。
家长应帮助孩子了解,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话语有好多种,要选择正确传达意义和情感的方式。我小时候跟母亲去别人家做客,回来后母亲都会点评我的言行举止,哪里做得好,哪里欠妥当,时间长了,我便会有意识地控制和反省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在家里是可以随意一些,但不能过分随便——使用粗俗的用语、对长辈大呼小叫、言行举止不礼貌……父母切不可认为孩子在家中放肆,出外就会好,说话只图自己“爽”不管是否伤害到别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在社交中也一定会被嫌弃。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养成好习惯。
在向孩子解释道理,帮助其树立规则意识时,要帮助幼儿从自己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方面进行理解,鼓励幼儿关注他人的幸福和情感。比如,不要说“不许乱跑”,使用的措辞要隐含着对他人带来的潜在后果:“我们不要在里面跑,因为如果撞到其他人,会造成伤害。”还可利用故事推动幼儿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同样一件事,放在自己身上,孩子难以冷静理智地思考,换作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行为的界限。
四、帮助孩子学习解决交往冲突
交往中的冲突在所难免,事实上,些许不太激烈的冲突是有益的,这表明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促使儿童和成人找出问题所在;冲突可以成为坦诚交流的开端,这些交流可以建立更牢固的、令人满意的关系。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步骤支持幼儿解决冲突:
步骤1:冷静地接近,阻止伤害性行为。
當孩子在伤害其他孩子或者大喊大叫时,成人必须立即做出反应,这时候要保持冷静是很难的,可以不断暗示自己:“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时刻,我要支持孩子去学习新技能。”这种内部对话有助于增强我们的信心。
接近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孩子更关注成人的身体语言而非口头语言,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以下方式向儿童表达我们的信任和尊重:蹲下来,使用冷静的嗓音,轻轻抚摸儿童。
步骤2:认可儿童的感情。
使用“我知道”的陈述句式来表示我们对孩子的感受的关注——“我知道你真的很难过(生气/烦恼)”。
如果孩子特别情绪化,就需要在这个步骤上花更多的时间,反复地认可孩子的感情直到他平静下来——嗓门变小,哭声渐止,呼吸平顺,紧绷的双手和四肢慢慢放松,面部表情柔和,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步骤3:收集信息。
简单的“是什么”的问题能有效地收集信息,例如:“发生了什么事?”“你对什么感到烦恼?”“问题是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想告诉他什么?”这类问题能引出具体的事实和细节。成人要注意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可以用“嗯”声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能使幼儿安心,表明我们仍然在倾听、支持他们。尽可能不用“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很抽象,对幼儿来说十分困难,并且带有指责,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步骤4:重述问题。
由于幼儿的情绪强烈,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我们要对相关的信息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所以问题是……”,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总结方式。
步骤5:寻找解决方法,共同选择一个。
“我们该怎么做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所以解决方法是……你能接受吗?”这一步确保最后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法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步骤6:准备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可以做一个鼓励性的陈述,例如,兴奋地说:“你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陈述很重要,强调了孩子们就是问题解决者,重塑了他们的信心。然后,我们需要继续观察一阵子,看看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