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颈椎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颈肩部疼痛明显,老年人是高发群体。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颈椎病患者除了感觉到颈肩部疼痛难忍、麻木症状外,一些患者还出现了眼花、头晕、晕倒等各种症状,这些均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这一类患者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是由于颈椎增生、退变引起的,属于祖国医学中“痹证”疾病范围。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现阶段尚未确定统一的临床标准。中医主张采取针灸、牵引、推拿等方法,临床效果明显,并发症较少,且医疗费用较低,患者容易接受。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尝试采用针灸、牵引及推拿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我院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库中随机抽取80例,参照《中华内科学》[1]及临床症状均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妊娠者、精神障碍者、脏器疾病严重者。使用双盲筛选的方法将病例资料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60.3±1.5)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1~64岁,平均年龄(61.2±0.7)岁。两组患者相关资料较为相似,不会影响研究结果统计的准确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方法,温水服用西其汀(黑龙江中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3020091,规格10 mL/支),2支/次,3次/d。观察组在这一基础上采取推拿联合牵引、针灸治疗方法。针灸:协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将太冲穴、足三里穴、风池穴、太溪穴、三阴交穴、颈夹脊穴确定为主穴,太阳穴、合谷穴、印堂穴、大椎穴、天柱穴为配穴。进针时采取捻转的方法,平补平泻方法,针灸时间不得低于25 min,1次/d。牵引:使用日本欧技技研公司生产的多功能颈椎牵引仪。协助患者取坐位,告知其全身心放松,对枕颌带予以有效固定,持续牵引,借助牵引仪上部横梁伸缩对牵引角度予以调整,调整角度范围保持在15°~20°,起初重量控制6~8 kg,渐渐增加重量,男性患者可增加到12~14 kg,女性患者可增加到8~10 kg,牵引时间不得低于20 min/次,1次/d。推拿:推拿采取放松的手法,对颈项两侧肌肉及韧带进行推揉,使得患者肩部肌肉完全放松,慢慢地叩肩背两侧大约30次,耳屏前渐渐推揉到锁骨近端,再从胸锁乳突肌提拉至耳后;然后顺着肌肉走向采取弹拨、点按、理筋等各种手法,头部应采用拖拉牵引法,颈部可采用旋转复位,最后使用放松手法结束推拿。值得注意的是推拿力度渐渐地从轻到重,以患者耐受力为基础,1次/d。两组患者2周为1个疗程,均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主要症状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眩晕、头痛变化情况予以评价,具体评价标准为:①眩晕程度。共分为5级,不存在眩晕症状为0级;偶尔发生眩晕症状,但是症状比较轻微,感觉到疲劳时平躺休息一会儿后便可消失,颈部症状不明显为1级;时常出现眩晕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过度疲劳眩晕症状明显,平躺后症状有所改善为2级;持续性出现眩晕症状,颈部活动越来越严重,平躺后有所改善为3级;眩晕症状越来越严重,持续发作,且出现呕吐症状,两眼紧闭,平躺后症状依然存在为4级;眩晕症状日益加重,患者精神萎靡为5级[2]。②头痛、颈痛程度。共分为4级:不存在任何症状为1级;活动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为2级;活动和工作时感觉到颈痛、头痛,休息一会儿后有所改善为3级;头痛、颈痛感日益严重,休息后并未得以改善,甚至感觉到疼痛难忍为4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3]:主要分为颈部疼痛、临床症状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等10项评价内容,则从临床表现与活动功能予以评估。每一个选项分值主要分为0~5分,分值越高说明颈椎功能障碍越严重,具体得分计算公式为NDI (%)=每个项目得分的总和/调查对象完成的项目数×5×100%。基于结果分类成:80%~100%为完全功能障碍,60%~79%为极重度功能障碍,40%~59%为重度功能障碍,20%~39%为中度功能障碍,0~19%为轻度功能障碍。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眩晕、头痛、肩颈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不存在,肌力恢复症状,可自由地劳作[4];显效:临床症状偶尔出现,颈功能恢复如初;有效: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颈部功能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并未任何改变,且越来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临床观察指标采取()、率表示,经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眩晕、头痛及NDI评分比较(表1) 据统计得知,治疗前,两组患者颈痛、眩晕、头痛及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项目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情况比较(表2) 据统计得知,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差异较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功能障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3)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眩晕、头痛及NDI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眩晕、头痛及NDI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颈痛/级 眩晕/级 头痛/级 NDI/分对照组 40 治疗前 3.72±0.41 4.13±0.54 3.57±0.57 30.5±4.91治疗后 1.80±0.59* 1.80±0.57* 1.71±0.47* 20.8±3.45*观察组 40 治疗前 3.80±0.51 4.19±0.49 3.62±0.64 31.5±5.57治疗后 0.81±0.33*# 0.95±0.42*# 0.77±0.34*# 17.1±1.17*#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现代医学指出[5-6],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见于颈椎椎间盘出现退变情况,上关节突肥大增长症状明显,且骨质增长严重,压迫了椎动脉,为脑部提供的血液越来越少,再加上颈椎节段稳定性较差,颈椎运用会对椎动脉附近交感神经予以有效刺激,加快收缩椎动脉,使得脑组织供血严重不足。所以,对椎基底动脉血供予以有效改善,并减少颈椎压迫椎动脉,是该疾病治疗的关键所在。中医将这一疾病归属于“眩晕”范围中,风寒湿邪外侵,再加上劳损、外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出现气血瘀滞、筋脉不荣、清窍失养的现象,这便是该疾病的发病原理[7]。所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是中医治疗的重点。牵引是一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向颈椎增加压力,不断缩小横突孔口径,合理调整小关节错位、椎体滑脱的情况,控制椎动脉及周围神经丛压迫情况,加快脑部血液的循环。由于牵引时间、角度及重量直接影响了牵引的效果,本研究选取较低的牵引重量,预防过度损伤颈椎[8]。同时,选取前屈15°~20°牵引角度,可确保牵引力符合运动轴心,以此来减小横向应力[7-9]。针灸可严格遵照循经取穴的原则,可加快颈部气血流通,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缓解肌肉痉挛的现象。另外,配以推拿,可对颈部肌肉予以松解,改善肌肉痉挛的症状,加快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症状,强化新陈代谢,改善炎症症状[10]。牵引、针灸与推拿联合使用,可发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从而促使患者颈椎功能早日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及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证实了推拿联合牵引、针灸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