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娟
(南昌职业大学,江西南昌)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是新时代民办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本文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探索民办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路径。
为了解民办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现状,笔者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并在江西多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学生的职业精神现状分为在校期间和校外实习期间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分析[1]。
学生在校学习是为未来对应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不仅需要掌握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培养职业精神。为充分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精神状况,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多所江西民办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教育等6 个方面调研学生的职业精神状况。调查发现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状况不容乐观:55%以上的学生缺少清晰的职业目标;80%以上的学生职业价值观有偏差;大多数学生对所在学校职业精神教育感知度不高,认为效果不明显[2]。
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表现能够有效反映其职业精神状况。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南昌职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问卷调查通过“爱岗敬业”“创新意识”和“纪律观念”等16 个指标考察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精神状况。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92 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职业精神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学生的责任心、学习态度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在文献梳理、调查研究以及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民办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处于开放的环境中,一些负面信息和错误观念快速传播扩散,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其职业精神的培养。
首先,社会的人才观仍存在不少问题[4]。唯学历、唯职称的现象仍然存在,高职学生在就业时不被认可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这难免会使学生产生自惭形秽的心态,何谈职业精神培养?
其次,当前我国技术技能型工作的从业人员在劳动报酬、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和管理型或者研究型人才相比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技术技能型人才存在心理落差,仅把工作当作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缺乏坚守本职岗位的耐心以及在本职工作中钻研、创新的积极性[5]。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从企业方面来说,一些企业在接收高职院校的实习生时,更多地考虑如何用低成本获取劳动力来解决企业短期的用工短缺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企业不合理安排实习生工作和实习生超时加班等现象屡屡出现。
其次,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说,一些民办高职院校未能很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育人功能,疏于对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管理和职业精神培养。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专业教学与职业精神培养脱节、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和职业精神考评体系缺失等问题。
1.专业教学疏于职业精神培养。专任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不少高职教师只教授知识技能,忽视育人职责。民办高职院校师资薄弱、流动性大,一些教师仅把教师职业当作是谋生的手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2.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开设和职业精神教育有关的课程有创业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课,但是,这两门课程只是部分提及到职业精神的培养,内容所占比重很少。思想政治课讲得过于笼统,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要求,缺少专业性和实践性。就业指导课主要是传授学生就业技能和方法。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分散,难以发挥实效。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种“工匠精神”正是他们需要的职业精神。培养民办高职学生的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协作,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方能见得成效。
1.完善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新生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课”三位一体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通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初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其次,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兴趣、职业性格与职业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实现三者的有效匹配。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普遍的职业精神内在要求。
2.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首先,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职业素养。一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素养培训,二要加强教师考核。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学效果评价当中,应当将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精神教育纳入考核指标。通过上述办法让专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
3.实验班培养工匠精神。为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笔者带领本课题组于2018 年3 月份在南昌职业学院开展了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培养实验班试点活动。我们邀请资深教授、行业企业专家给实验班学生作讲座,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探讨工匠精神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意义;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感受各行各业一线劳动模范的风采,领悟他们爱岗敬业、孜孜以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展“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活动,让学生们寻找自己身边的职业楷模。通过实验班培养,学生们对职业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内化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企业一线职工很大一部分将来自高职院校。如何吸引、用好和留住这些新兴的劳动者,是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职业精神的培养上,企业应当肩负起应尽的责任。高职学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可能会不适应,职业精神也比较欠缺,企业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帮助学生成长。
1.树立正确理念是前提。企业对于学生实习应当树立正确的理念:首先,高职学生来企业实习,其主要身份是实习生,而非正式员工,企业应当重在培养,而不能过度使用;其次,招聘高职学生来企业实习不是企业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渠道,而是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2.构建实习生培养体系是保障。企业应当根据专业背景、个人专长和个人意愿为实习生安排工作岗位,并配备师傅或导师,带领他们尽快熟悉岗位工作,掌握岗位的工作技能;加强同学校的联系互动,共同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为实习生提供劳动安全保障和合理的薪酬待遇;完善实习生转正考核制度和职业生涯管理,挑选和培养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有效推动民办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
1.政策推动。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完善促进民办高职教育的相关法规政策,推进民办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引导高职教育办学突出鲜明的职业属性。其次,清理唯学历、唯职称的不合理用人政策,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第三,引导企业挤掉“人才泡沫”,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收入。
2.舆论引导。不扭转社会大众的错误观念,职业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教育的类别不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贡献、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也不比管理型、研究型人才低,这些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有效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