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程强
(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上饶)
和其它专业相比,小学教育专业的职业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各类普通小学培养合格的专任教师[1]。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全社会对于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担任的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局面既给小学教师的培养单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给小学教育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开办了小学教育的本科专业,培养的模式主要有两类:
该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综合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细分具体学科和具体专业方向,该模式目标定位为培养文理并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都较高,能够满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小学多门学科教学需要的本科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特点是“宽”而“不深”。代表性学校有:东北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
2.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根据小学阶段开设的具体学科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各学科的专业方向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特点是知识面和教学实践能力“深”而“窄”。代表性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等。
3.中间培养模式。这是培养模式是上述两种培养模式的中间状态,采取了文理分科的形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培养出具有文科或理科综合素质的小学老师是这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按文科和理科两个主要方向设置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特点是知识面和教学实践能力既“较深”也“较宽”[2]。代表性学校有:上海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
以上这三种人才培养的模式虽然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教学基本功方面并不扎实。
该类人才的培养,采用了“二加四”分段培养的类型,前两年的学习任务在高中完成,后四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在高校完成,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学籍转换的过程需要进行选拔性的考试,只有考试成绩合格的才可以转换;学生前两年的学习内容,主要以高中阶段的课程和教师教学技能的课程学习为主,但课程的难度会略低于普通高中的课程难度;后四年在高校里的学习的主要内容以专业方向课为主;和前一种培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做比较,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更加的扎实,实践能力也非常强,但缺点在于知识储备量尚显不足,生源质量也得不到稳定保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随后快速推广到其他师范类院校[3]。
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小学教育的本科专业应当定性为‘教育门类’,定向为‘小学阶段’,定位为‘本科层次’”[4]。主要从办学的性质、办学方向和办学层次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体现了该专业三个主要特点,分别为小学性,本科性和综合性。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国于2012 年颁布实行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对小学教师专业的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该标准主要从“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个大的方向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在“基本内容”上主要设置了三个专业维度,分别为:“专业理念与师德规范”、“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每个专业维度又被细划分出若干个子领域,而每个子领域又有若干个要求,该标准虽然并不完美,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但它还是为我国的小学教师培养和考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
3.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进入21 世纪,我国小学教育得到了快速而稳步的发展,同时也呈现出新趋势:一是全社会对小学阶段的教育需求已从单纯的学校数量的需求上升到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学生的个人综合发展方面的奠基作用显得更加的突出,小学层次的教师必须具有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能力;三是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主要根据班级规模的不同进行调整,可以分科也可以综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进,从而适应我国小学阶段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5]。
1.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方面,培养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才的培养层次;其次要明确培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各项专业素质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在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方面,培养单位需要确保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培养出具有多方面专业素质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合格人才,培养单位才能够达成小学教育人才培养设定的主要目标。
2.完善人才的培养内容。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培养单位需要直面这些问题并给予解决,进一步完善当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需要体现出本科层次的水平,课程内容要突出在纵向上的联系;在课程类别的设定方面,要选择以综合性的课程为主,不仅体现在通识类、教育类和学科类等课程的整体综合,在各课程的内部科类上也需要综合;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需要处理好不同课程课时数设置的比例关系,从而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统一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
3.改进人才的培养策略。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在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人才培养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方面,需要从四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具体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必须有利于小学专业教师的培养效果的提高;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理念[6],让受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教育他本人的人;第三,教学的基本途径和辅助途径需要有效整合,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能深入小学教学的课堂,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获得扎实的经验和感悟;第四,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使用,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领悟,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能力,为他们未来进入小学教学的课堂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从入口、过程到出口都是相统一的,培养单位只有在这些具体的环节上都采取了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检验措施,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保证。因此,培养单位需要从入口、过程到出口上整体性的构建出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价。在入口上,需要把控好生源的质量关,能够把真正热爱小学教育,具有小学教育情怀,有奉献精神并且符合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生选进师范类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专业考试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评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等,对小学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且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改进,使小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及未来小学教育发展的各项要求,使我国的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我们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