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耕地

2019-08-15 01:32罗亮亮
当代贵州 2019年24期
关键词:苗族彝族基础设施

文/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罗亮亮

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在省自然资源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大力帮扶下,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唤醒“沉睡”的耕地,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5 月14 日,立夏刚过不久,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回水村的700 亩矮化苹果开始挂果了,初挂的小果或青或粉,阳光之下显眼又可爱。

回水村村民何舒国和同伴们给果园除草后,一起在园中步道上吃午饭小憩。

“要路有路,要水有水,现在干农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又脏又累了。”何舒国笑呵呵地说,想不到村子里的水泥路能直接通到地里。

双坪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南部的高寒地带,10.34 万亩的耕地面积为全县最大。

2016 年以前,由于土地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加上大部分人口外出务工,土地利用率较低,双坪26 个行政村中有21 个贫困村(含5 个深度贫困村),产业扶贫成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难点。

为破解这个难点,双坪彝族苗族乡在省自然资源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唤醒“沉睡”的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为产业发展打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有其道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产业,农业产业长远发展需要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

从前,在双坪,种植土豆和玉米是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手段,农民的耕地田间地块没有成型的耕作道路,没有科学的灌溉、排水系统,“人背马驮”的耕作方式让经济产业难以推开。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双坪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在2016 年省自然资源厅对口帮扶双坪后,借助他们的力量,进行土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等项目的实施,释放土地资源红利,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北药南菇’的产业布局,已在我乡初步形成。”双坪彝族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钱仕龙介绍,以半夏和博落回为代表的中草药种植产业、以香菇和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已成为双坪的主导产业。

走在省自然资源厅定点帮扶村福来厂村的田间小路上,偶见村民骑着摩托车穿行而过。省自然资源厅派驻福来厂村第一书记徐侃说,他刚来时,这里一片泥泞,“省自然资源厅帮助安排落实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包含了产业路和机耕道的修建,把全村全覆盖的机耕道、产业路与通组路串联起来,泥泞消失了”。

去年底,福来厂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经基本完工,建成生产生活道路和田间道29 公里,蓄水池23 座,引水管道约64 公里。

今年,福来厂村拟将1000 余亩土地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种上中药材,当地农户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保底收购费等多方面的收入。

为企业入驻添动力

“喂,您好……好的,我明天就赶过去!”5 月14 日,见到双坪彝族苗族乡党委书记赵朝勇时,一通电话让他喜出望外。

“心里的大石总算落地了,中博农终于确定要和我们签约了!”赵朝勇兴奋地告诉记者,经过考察,来自北京的企业中博农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福来厂村建设一个占地约500 亩可容纳6000 头牛的养牛场,“明天就和我们完成意向签约。”

这样的企业入驻,将为福来厂村及周边几个村落带来福利:部分村民可获土地流转费,未来到养牛场务工的村民将获务工收入,周边多个村落的村民可通过种植青贮作物供养牛场加工饲料而获得收入……

企业被吸引入驻,除适宜的自然条件外,当地积极协调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降低建设成本,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营着回水等三个村矮化苹果种植的贵州农丰源农产投资有限公司,在2016 年试种成功后,立即着手策划产业发展方向:把果园建设成为采摘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可以有效延长产业链。

这需要配套机耕道、采摘步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乡政府马上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为园区的建设申请来土地整治项目,2017 年就种下了第一批。”贵州农丰源农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伟说。

园区采取“企业+基地+扶贫开发公司+农户+贫困户”运作模式,按“2611”模式进行利益分配,20%分给乡平台公司,60%用于县平台公司偿还苹果种植贷款,10%作为土地入股农户分红,10%支付给种苗供货的企业作为技术服务费用,每年分红比例实现四清。

矮化苹果示范项目能带动全乡贫困人口1000 余人就业,贫困户除了入股分红外,在园区务工,每人每天还可以获得80 元收入。

“北药南菇”产业布局:以半夏和博落回为代表的中草药种植产业、以香菇和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已成为双坪的主导产业。图为当地村民在河泉村食用菌大棚务工。

促进群众思想转变

“我家是单家独户,离公路有一定距离,中间请帮我们修一条路。”

“我家也想修个厕所,建个化粪池。”

“我家也是想修一条路。”

…………

5 月14 日,几位村民来到乡政府办公楼大厅,表达各自的诉求,赵朝勇询问后答复他们说:“我们的通组路、生产生活道路、住房‘三改’正在分批次进行,你们几家都在今年的规划中。”村民们这才吃下“定心丸”。

从前,由于少部分群众的不理解,推进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并非易事。“刚开始推进产业路建设时,有一户人家不愿配合,我们就不停地给他们做工作。”省自然资源厅派驻回水村第一书记曾程瑶说,开群众会、上门谈心,他们用了大半个月才做通了这些群众的工作。

乡政府办公楼大厅发生的一幕,显然与从前大不相同,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驻村干部给群众讲解政策、算收入账起了作用,较好的土地基础设施带来的产业红利也促使群众自觉转变。

在设施相对完善的河泉村,已投入使用的264 个食用菌大棚,预计今年年产值可达1060 万元。收益的20%归贫困户,60%用于务工工资,10%归企业,10%用于村集体发展。按每户一棚算,贫困户不参与务工可增加5940 元收入,参与务工可获23760 元收入。

有理想、有志气的农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默默付诸行动。

据省自然资源厅派驻红卫村第一书记刘弢介绍,返乡农民蒋先俊在村支书吴学斌的带领下为全村试种天麻300 余亩;副支书李文宗和村主任助理李仁义带头试种白芨。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家乡和从前不同了,土地资源经过重新整合更加适宜发展产业”。

“既然政府为我们修了路,把环境搞好了,我们就要尽全力把路保护好。”在福来厂村,37 岁的护路员董延军兴奋地说,保护好道路就是保护好“财路”。

猜你喜欢
苗族彝族基础设施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补妆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