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本文在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社会课堂教学
对于一些任课教师来说,为了进一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将生活化的问题融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这样能保证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极大化丰富学生的体验,满足课堂活动生活化的要求。另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的联系,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保证学生的体验丰富化,能够实现课堂联系生活,确保教学的生活化。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良好品德的培养不可或缺。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这就需要借助丰富的素材去感知。日常生活又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熟知的事融入教学中,比起传统的教学更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生活中实践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知识融为己有,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所学知识升华为指导自己一言一行的航标。因此,把生活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结合起来,既符合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能促使学生知行意的统一。
(二) 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的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科目。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迫切的需求,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事、做人,培养其善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思想品德与社会性能够良性发展。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生最终要迈出校门踏进复杂的社会、走向多彩的生活。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从功能上来讲,必将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所服務。因此,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大趋势下学生的学习背景无疑是生活化的。从品德与社会学科功能上来说,作为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应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提取相关知识,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生活,用所学去指导实践。从学生道德形成的视角来说,道德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二、 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 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师队伍发展环境
每个教师生活、工作于具体环境中,外部环境对其成长发展影响不可忽视。要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有序发展,那么调适发展环境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常常说道:外因影响事物发展,营造良好教育教学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基础教育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基础工程,这就需要争取社会各界鼎力相助,支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改革;另一方面,改善教师工作模式。扬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例如可以更改形式主义的教案拼凑,腾出更多时间让教师钻研教材,走进儿童生活,以使课堂活动栩栩如生。教师还可以利用节省的工作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学校还可以想方设法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走出来看、听、学其他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使教师们不再是“井底之蛙”。
(二)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主要是在教学中构建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用平等、民主、向上的氛围代替以前死气沉沉的氛围。第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职能,设计出易于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将课堂还于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爱无疆,小爱无声。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更要真心付出,用悄无声息地爱去感染学生,在循循善诱中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在平等、民主氛围中关注、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的思考——体验——感悟都是一次成长,力争做到在不断地交流探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快速融入教学中,使教与学得到双赢。因而,在营造生活化的氛围时,务必贴近儿童生活,在亲身体验感悟中升华到自我教育,一改以前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所谓“知识”的现状,实现无痕教育。第三,生活化的氛围虽利于儿童素质教育发展,但授课者要谨慎选择生活素材,不能随手拈来就用,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尽可能影响深远地,不能鼠目寸光。
(三)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新课改的实施改革了先前的说教授课方式,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以往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毫无疑问老师就要针对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加引导。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新课标为准绳,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关注儿童成长的规律,开展多种多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生活的实践中转变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认识,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掌好舵。
三、 结束语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往生活化转向,需要教师耐心与积极地投入工作,以此引起小学生的共鸣与注意,以达到教学的效果,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是品德,怎么做是对的品德。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对学生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向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学周刊,2015(20).
[2]段红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2).
作者简介:
袁顺亮,重庆市,重庆市永川区望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