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经历了文化研究、文史研究等阶段,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理论代替了文学研究,文学研究完全受制于现当代文学,这种发展形态下的文学研究失去了历史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逐步打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史对话的通道。本文通过分析文史对话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运用文史对话的基本方法,希望能够丰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视角。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史对话;文学研究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曾这样论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关注时代是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征。新旧各体文学,虽然在内容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合成了一个作家对这个时代、对这个世界的完整看法。想要深刻地认识一个作家,应该从根本上了解他的新旧文学。这跟新诗里面那些“投枪”“匕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同,旧体文学依然是用一种委婉、婉转的方式,抒发和新文学类似的情感。可见文学研究文史对话,离不开时代背景,离不开历史这个基本的基础。
一、 文史对话的意义
通过文史对话能够进一步准确的厘清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观,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也理解得更深入。另外,文史对话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原则,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文史对话的出现突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不管是在哪个角度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者提供了主动权。我们认为文史对话既能够帮助了解当时的文学作品的表达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也能够深入的展示当时的历史发展特点,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当前的社会观念,从而进一步分析当时社会发展现状。在笔者的研究中发现文史对话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更生动,更活泼,更能够体现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这是当前文史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 文史对话的基本方法
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在这个古老国家中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说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今的文学研究逐渐到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对象跟随时代发生了变化。因此笔者认为文史对话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方法论。
(一) 遵从历史的基础地位。
历史是一切文学作品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支撑,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是虚无主义的,只能是建立在充分地想象的基础上,显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真正建立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之上的,离开了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学创作就离开了活水之源,就难以形成真正的文学作品。如今电子媒介的出现带了来影视文学、广告文学等一大批新型文学样式,这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并将这些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传统的文学作品地位有所撼动。“文史对话”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学研究学科走向成熟。就像解志熙所说的:“在工作中应该有意加强一点史学的品格、理性的节制、客观精神和传统的学术规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批评性的激情、当代性的兴趣和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如果脱离了当前的社会发展状态,盲目的就文学论文学,必然会影响到文学研究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一切的文学研究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离不开当时的人物心理,一旦脱离历史研究文学必然对文学研究的发展进步造成一定的困扰。遵从历史的基础地位,掌握文学的核心地位,彰显历史的创新作用,这是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 用历史观和文学观研究文学。
历史观和文学观在当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既要秉持着文学观开展文学研究,又要尊重历史的现实情况,历史才是一切真相。在80年代中期,我国文学界对真假现代派进行了争论,在一位西方现代学者看来,这已经不是所谓的现代派的研究,而是将其转化成了一个历史观问题。因此在開展文学研究中一定要明确文学发展的现实意义,在文学研究中突出文学的氛围和价值,凸显时代背景,彰显时代特色是文学作品研究的一个基本的规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然紧紧抓住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发现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探寻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三) 以对话的方式串联文学研究
文史对话并不仅仅是用文学观和历史观开展文学作品研究,还应该通过对话的方式开展文学研究。例如在文学作品研究的实践中,以京味小说当中的语言为例,老舍先生就利用了文史对话的方式,来向人们展示北京方言的魅力,以它独特的京腔给人们创造一种机智圆滑、世俗幽默的情绪体验。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现今研究人员的思想和观念,进行跨时空对话的串联,形成思想冲击和观念碰撞,通过对话达到心灵情感共鸣,进而探寻、理解、认识和把握文学发展规律。
三、 总结
文史对话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系非常紧密,同时也是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笔者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的文学研究者,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将文史对话应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之中,从而凸显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路宏.淡化文史知识强化育人功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反思[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1):57-60.
[2]刘宏志.以“史”贯“文”“文”“史”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之我见[J].语文知识,2009(3):71-72.
作者简介:
王艳玲,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