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中心医院康复科 杞县475200)
脑梗死属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快、致残率高等特点。相关研究表明,超过80%的脑梗死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语言能力丧失、认知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多采用减重步行训练进行步态训练、矫正,增加下肢活动,训练下肢承重肌,从而引导感应器官信息传入大脑,加快重组大脑皮层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神经的恢复[2]。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又称为“卒中”,病机多与脑脉痹阻、气血逆乱有关。针灸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舒经活络、活血散瘀的作用,在中风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针灸疏经调脏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2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82 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1 例。参照组男25 例,女16 例;年龄48~70 岁,平均(59.38±4.06)岁;左侧偏瘫22 例,右侧偏瘫19 例。研究组男24 例,女17 例;年龄47~71 岁,平均(59.18±4.15)岁;左侧偏瘫21 例,右侧偏瘫20 例。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偏瘫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脑梗死后偏瘫;(2)患者和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2)精神障碍;(3)听力障碍。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降糖、降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康复锻炼等。参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减重步行训练,具体如下:在治疗师指导下,选择减重步态训练器(常州市久圣康复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型号:JS-BX-03)辅助训练,起始减重30%,逐渐降至15%;平板坡角度0°,逐渐升至45°;起始步速为0.5 km/h,逐渐加速至正常步速。1 次/d,30 min/次。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分腹针疗法与循经取穴法,具体如下:(1)腹针疗法,选用毫针(0.22 mm×25 mm),穴位常规消毒;取穴下脘、中脘、关元、气海、双侧大横、健侧商曲,患侧外陵、滑肉门、上下风湿点;进针前检查有无阳性体征,避开血管、毛孔;留针30 min。(2)循经取穴法,选用毫针(0.30 mm×25 mm),穴位常规消毒;取四开穴,患侧肩髃、内关、外关、臑俞、环跳、阳陵泉、髀关、三阴交、丰隆;直刺进针,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泄。施针间隔10 min/次,留针30 min。(3)两组1 次/d,5 次/周,15 d 为1 个疗程。治疗3 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肢体疼痛、肿胀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手小肌肉无萎缩;有效:肢体疼痛缓解,肿胀减轻,关节活动受限不明显,手小肌肉无明显萎缩;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5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2)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选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总分42 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评测法(FMA 评分)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分值0~100 分,得分越低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差。(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24%,高于参照组的70.73%(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FMA 及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FMA 及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NIHSS 上肢FM A下肢Barthel 指数治疗前 研究组4112.28±2.3541.05±6.3423.18±5.2762.08±11.26参照组4112.39±2.4141.13±5.9622.95±5.1462.19±10.87 t 0.2090.0590.2000.045 P 0.8350.9530.8420.964治疗后 研究组415.67±1.24△53.86±8.04△29.33±2.01△81.56±14.39△参照组419.34±1.86△47.15±7.62△26.14±2.72△74.42±12.48△t 10.5123.8796.0402.400 P<0.001<0.001<0.0010.019
脑梗死后偏瘫发病机制为血管阻塞或脑部血管破裂,致使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导致脑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语言能力丧失、认知功能障碍、偏瘫、头晕头痛、口眼歪斜等。现代医学认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强,康复运动可促进偏瘫肢体恢复,尤以前1~3 个月恢复效果明显[3]。相关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可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促进损伤脑组织功能重组,有利于患者康复[4]。减重步行训练以治疗师为主,康复器材为辅,协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与步态矫正,从而减轻肢体痉挛现象,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5]。
中医认为脑梗死的发生有虚(气虚、阴虚)、风(外风、肝风)、血(血瘀)、火(心火、肝火)、气(气逆)、痰(湿痰、风痰)六种因素,并与情志郁怒、血液瘀滞、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有关,起病急骤、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穴位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通过针灸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6]。本研究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行针灸疏经调脏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24%,高于参照组的70.73%(P<0.05),表明联合治疗疗效确切,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预后改善作用明显。在减重步态训练基础上联合针灸疗法,通过对下脘、中脘、关元、气海、双侧大横、健侧商曲、患侧外陵、滑肉门、上下风湿点等穴位行腹针疗法,对四开穴、患侧肩髃、内关、外关、臑俞、环跳、阳陵泉、髀关、三阴交、丰隆行循经取穴法治疗,能缓解脉络痹阻,祛除瘀滞,增强大脑接收感应器官信息,双向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促进大脑皮层功能重组,从而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7]。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针灸疏经调脏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可有效缓解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综上所述,针灸疏经调脏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