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中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脑二科 漯河462000)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由后循环缺血、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引发,痰湿中阻为其常见证型[1]。当机体后循环出现缺血后,脑干内前庭系统供血不足,眩晕为后循环缺血首发甚至唯一症状[2]。眩晕可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探讨化痰清眩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眩晕(痰湿中阻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45 例。研究组男24 例,女21 例;年龄42~74 岁,平均(57.32±2.95)岁。参照组男25例,女20 例;年龄43~76 岁,平均(57.38±2.9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眩晕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主要为头重、头昏、眩晕,可伴呕吐、恶心、面部麻木等症状;中医辨证为痰湿中阻,表现为头重恶心、四肢沉重,不思饮食,脉弦滑,舌苔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患有颅内肿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资料不全;中途退出研究;对研究使用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参照组应用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37023094)治疗,于睡前服用5~10 mg/次,1 次/d,持续治疗1 个月。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化痰清眩丸治疗。化痰清眩丸组方:天麻、泽泻、茯苓、白术各15 g,砂仁、当归、石菖蒲各10 g,白芷、清半夏、羌活各9 g,干姜、菊花、甘草各6 g。诸药制成药丸,每丸6 g,6 g/次,3 次/d,持续用药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采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对两组症状进行评估,包括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等症状。评估采用0~3 分积分法,0 分表示无症状,分数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对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进行比较,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两组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疗程结束后患者各项症状彻底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疗程结束后患者头重、眩晕等症状均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疗程结束后患者各项症状均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无效,疗程结束后患者各项症状均无明显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等证候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眩晕治疗后 治疗前头痛治疗后 治疗前头重脚轻治疗后研究组452.65±0.230.89±0.082.53±0.180.82±0.052.59±0.250.92±0.04参照组452.61±0.211.25±0.152.49±0.161.29±0.122.61±0.231.36±0.11 t 0.861214.2061.11424.2530.39525.217 P 0.3910.0010.2680.0010.6940.001
2.2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5.56%(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TG、TC、LDL-C、HDL-C 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TG、TC、LDL-C 水平低于参照组,HDL-C 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
组别 n 时间 TG TC LDL-C HDL-C研究组45治疗前1.74±0.495.32±0.743.32±0.891.15±0.52治疗后1.32±0.184.76±0.512.31±0.621.86±0.63参照组45治疗前1.75±0.515.33±0.763.34±0.901.14±0.50治疗后1.61±0.355.12±0.722.91±0.841.21±0.53
眩晕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头沉等,可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会加重,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后循环缺血为眩晕的常见病因,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狭窄使得脑灌注降低,对前庭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引发眩晕、呕吐等症状。
目前临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采用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可对局部血流进行改善,起到治疗效果[4]。氟桂利嗪为一种临床治疗眩晕常用药物,作用机制为对钙离子进入细胞进行抑制,对血管痉挛有效抑制,进而起到扩血管、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促使脑血流量增加[5~6]。氟桂利嗪还可改善脑干前庭区血循环,进而缓解眩晕症状[7~10]。虽然氟桂利嗪可一定程度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用药后症状仍然无法缓解,如何有效改善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成为临床研究热门课题。中医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眩晕发病不外虚实两端,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实为火、风、痰、瘀扰乱清空,病位在窍。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化痰清眩丸中天麻有通络止痛、平肝熄风之效,主治风痰引发的头晕、头痛;泽泻主治痰饮眩晕、水肿胀满;白术主治头晕、痰饮等病证;石菖蒲有开窍醒神、化湿之效,主治痰蒙清窍、神志昏迷等;白芷有祛风解表、通窍除湿之效;当归可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可共奏化痰止眩、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学认为,化痰清眩丸可有效发挥抗氧化、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可有效扩张血管,调节血脂水平,抗炎效果显著。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等证候积分显著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升,血脂水平也明显得到改善,提示化痰清眩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应用化痰清眩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湿中阻型)患者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患者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