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升
(河南省鄢陵县中医院骨科 鄢陵461200)
跟骨骨折与垂直撞击等因素相关,患者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存在严重活动能力受限,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1]。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属于传统手术方式,是既往临床治疗跟骨骨折主要术式,该术式虽融入非接触技术、术后引流加压包扎技术,但仍无法有效控制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临床应积极探讨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术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2]。随着微创理念发展,微创技术在临床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属于新型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多种优势,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选取我院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6 例,分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6 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 例。研究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19~67 岁,平均年龄(34.29±7.48)岁;体质量指数17~2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19±0.89)kg/m2;车祸11 例,高处坠落17 例,其它10 例;Sanders Ⅱ型骨折20 例,Sanders Ⅲ型骨折18 例。参照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21~65 岁,平均年龄(35.18±7.05)岁;体质量指数18~2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41±1.03)kg/m2;车祸10 例,高处坠落17 例,其它11 例;Sanders Ⅱ型骨折21 例,Sanders Ⅲ型骨折1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确诊为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2)符合手术适应证;(3)无凝血障碍;(4)一般资料完整;(5)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麻醉禁忌者;(2)合并严重感染者;(3)病理性骨折者;(4)非闭合性骨折者;(5)合并恶性肿瘤者;(6)严重骨质疏松者;(7)严重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本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X 线等基础检查,行椎管内麻醉。参照组予以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于外踝部位上方约4 cm 处作切口,经腓骨、跟腱后缘重点,向下至外侧、跖交界部位,向前至第5 跖骨基底近侧,完成“L”型切口,分离软组织,使用跟骨解剖钢板于骨折部位做固定处理,逐层缝合。研究组予以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于外踝尖下方约1 cm 处作切口,于第4 跖骨基底部作约4 cm 长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短肌上支持带锐性分离,充分显露跟骰关节、后距下关节面,清理骨折周边血块,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手术区域至视野清晰,无血块等物质残留,充分显露骨折区域,使用拉钩拉伸趾短伸肌(向上)。恢复跟骨高度、距下关节面平整,使用克氏针固定骨折块,跟骨两侧做挤压处理,恢复跟骨宽度。依照C 形臂透视信息,明确骨折复位情况,并依照实际情况调整克氏针位置,保证克氏针可完全固定骨块,解剖复位无误,冲洗术区,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留置引流胶条,予以抗生素抗感染。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围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2)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术后1、2、3 d 疼痛程度,共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度越高。(3)记录两组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物移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表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研究组3834.19±5.6217.56±3.149.68±2.96参照组3862.48±7.5128.61±3.7221.57±6.85 t 18.59213.9939.841 P<0.001<0.001<0.001
2.2 两组VAS 评分比较 研究组术后1、2、3 d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术后1 d 术后2 d 术后3 d研究组386.21±1.155.24±1.033.18±1.06参照组386.84±1.096.01±1.123.97±1.16 t 2.4513.1203.099 P 0.0170.0030.003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跟骨骨折发病率较高,在足部骨折中占比约60%,在全身骨折中占比约2.1%[3]。手术治疗可复位骨折,缓解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但不同术式效果不一。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为传统手术方式,虽可良好固定骨折,但术后患者预后效果欠佳[4]。与其相比,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术具有以下优势:(1)可充分显露距下关节面,可直视操作,有利于保障手术精准性,提高固定效果;(2)微创可减少切口创伤,降低软组织损伤,避免皮瓣牵拉、缝合牵拉引发神经疼痛,有利于降低术后疼痛度,并可避免术后患者出现皮瓣感染等并发症;(3)克氏针固定,操作简便,且术后易取出,避免钢板固定在术后取出时二次损伤软组织;(4)切口避开短肌腱,能避免腓骨长短肌腱鞘损伤,并能有效避免腓肠神经损伤;(5)可减少跟骨外侧壁剥离次数,能减轻该部位血液供应破坏[5~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3 d VAS 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使患者及早出院。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术的安全性较高。但施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术还应注意:(1)术者必须经历过较长学习周期,具备丰富经验和较强综合能力;(2)在缝合过程中,应注重腓骨长短肌支持带是否修复得当,避免肌腱脱位[7]。综上所述,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