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昱 刘圣曜 刘伟 罗人彰 杨帅智
(广东省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外三科 佛山528211)
手作为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器官,手指功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手指皮肤缺损的发生率不断上升[1]。目前,临床对手指皮肤缺损的治疗普遍以皮瓣修复为主。依据患者手指皮肤缺损情况,患者对美观的要求等选择相对合理的皮瓣修复方式进行治疗尤为重要。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皮瓣修复方法。有研究表明,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可改善皮肤缺损患者的手功能,缓解疼痛[2~3]。本研究对比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与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效果,及对患者美容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 年1 月~2018 年1月收治的手指皮肤缺损患者9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22 例;年龄27~73 岁,平均(50.27±0.46)岁;车祸伤19 例,机器碾压伤15 例,重物砸压伤9 例,刀伤4 例;左手损伤27 例,右手损伤2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3 例;年龄26~74 岁,平均(50.46±0.29)岁;车祸伤20 例,机器碾压伤14 例,重物砸压伤10例,刀伤3 例;左手损伤27 例,右手损伤2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为手指皮肤缺损;(2)年龄26~74 岁;(3)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凝血障碍;(2)患有严重血液疾病;(3)与上述纳入标准不符。
1.3 治疗方法 明确患者手皮肤缺损的具体部位、程度,麻醉后对手部缺损的创面进行清洗与消毒,保留未受污染、有生机的组织,止血。在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清洗处理后,选用浓度0.9%的氯化钠消毒创面。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术(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根据观察患者手指皮肤缺损的部位、缺损大小及程度等,在患者胸部设定与手指缺损部位大小等同的皮瓣。为患者实施臂丛阻滞麻醉,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再从深筋膜角度将皮瓣斯开,修剪皮下组织,尽量保留蒂部的皮下组织。皮肤脱套伤时,可对胸腹壁皮瓣的蒂部进行管状缝合,减少患者手术修复后的创面渗液。
1.3.2 观察组 采用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为患者实施臂丛阻滞麻醉,根据患者穿支的部位,对皮瓣进行设计,调整皮瓣的边缘,在距离血管干约1 cm 左右的位置,将脂肪小叶暴露,以钝性的方式除去,暴露出穿支血管,作纵向的切口,将切口延长,与穿支血管周边深筋膜空腔相连接,提起深筋膜小血管,切断肌肉穿支皮瓣,决定血管支在筋膜层的方向,将其作为皮瓣中心,切开皮瓣的边界,提起皮瓣后游离。两组手术完毕后,均需用胶布对患指进行固定,避免皮瓣折叠,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修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液化、出血和皮瓣坏死。观察两组修复前后手功能与疼痛评分,手功能评分包括运动功能、活动功能、感觉恢复、血液循环状态、外观与工作恢复,总分120 分,分数越低代表手功能越差;疼痛评分总分10 分,分数越低代表疼痛越轻。观察两组修复效果。(1)显效:无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手功能恢复评分≥110 分;(2)有效: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少且轻,手功能恢复评分<110 分且≥100 分;(3)无效: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多且严重,手功能恢复评分<100 分。总有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两组修复满意度进行评定,十分满意(80~100 分):治疗显效,手活动自如,外形丰满;满意(60~79 分):治疗有效,手活动基本自如,轻度萎缩;不满意(60 分以下):治疗无效,手活动费劲,畸形明显。总满意=(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修复后并发症发生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修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修复前后手功能及疼痛评分比较 修复前两组手功能、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观察组手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修复前后手功能及疼痛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修复前后手功能及疼痛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修复前手 功能评分修复后 修复前疼 痛评分修复后观察组4795.85±2.37114.26±2.457.54±0.342.12±0.24对照组4795.62±1.75104.29±2.677.29±0.675.23±0.37 t 0.5268.4590.3289.526 P 0.3170.0140.5370.002
2.3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修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例(%)]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修复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度对比[例(%)]
手指皮肤缺损是临床常见的损伤类型。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手指皮肤缺损的发生率为8.5%,发病人群广泛,男性与女性发病比例差异不大[4~5]。机械工作、意外交通事故、刀切等因素是导致手指皮肤缺损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对手部皮肤缺损普遍采用皮瓣修复手术治疗,主要是因为手术治疗的疗效较快,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手术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常见术式,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手术效果受到较大的限制[6~7]。近年来,各种新型的手术方式相继出现。有研究指出,将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手术应用于临床手指皮肤缺损的修复中,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手指的美观度[8~9]。
本研究通过对比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与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效果,明确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效果。通常来说,手指皮肤缺损创面修复期间,可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多种并发症,不同手术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不同[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无感染、皮瓣坏死发生,液化与出血也仅为1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6%;对照组出现1 例感染,3 例液化,2 例出血和皮瓣坏死,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02%,表明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传统皮瓣修复术选取的是胸腹部带蒂皮瓣,虽然选材相对简单且容易操作,但是皮瓣部位与手指缺损的适应性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血运[11~12]。因而,与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方式相比,传统的皮瓣修复方式取得的效果偏低。
观察组与对照组修复前的手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修复后,观察组的手功能评分为(114.26±2.45)分,对照组的手功能评分为(104.29±2.67)分,表明观察组手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Song 等[13]在其研究中分析了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对于手指皮肤缺损修复的价值。该研究与本次研究的不同之处为,该研究是单项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了修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皮瓣坏死情况等;本研究是对比分析研究,观察指标不包括修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皮瓣坏死等。该研究与本研究的相同之处为,两种研究均选取了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两种研究均对患者实施了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两种研究均观察了患者修复前后手功能,疼痛改善情况,修复效果等,从手功能、疼痛评分角度实现对修复效果的评估。
在手指皮肤缺损治疗中,手指的修复效果可以用于直观评价手术方法的作用和价值。目前,有不少研究认为不同的修复方式对手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和97.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2%和82.98%,说明观察组手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更好。此外,有不少手指皮肤缺损患者接受治疗时,通常比较关注手指皮肤修复后的美容情况。观察组十分满意度与总满意度分别为89.36%、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4%和87.23%。以上研究结果从不同的方面证实了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的应用价值更好。分析原因为,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皮瓣修复术,此种修复方式的供应区选择相对狭窄,取得的效果受到限制;观察组采用的是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该修复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术式,主要用于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对于皮瓣修复的选择性较强,供应区较为广泛[15]。同时,在切取穿支皮瓣时,可选择性地携带皮神经,能够将皮神经转移到相应的手指缺损区,实现神经吻合处理,促使手部感觉功能的恢复,提高手部外形、感觉功能水平,优势较为突出[15]。因而,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功能。
综上所述,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可降低手指皮肤缺损修复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手指功能评分与疼痛评分,提高修复效果及美容满意度。临床治疗手指皮肤缺损时,可根据患者的手指皮肤缺损情况,对美容的需求等,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