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青
(河南省武陟县中医院内科 武陟45495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种以下肢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病变,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每年因DPN 就诊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疗DPN一直是临床医生的关注重点,但目前尚无治疗该病的特异性药物,而营养神经、改善局部微循环等常规疗法效果亦不是十分理想。随着近些年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本研究以在我院就诊的104 例DPN 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征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 年6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就诊的104 例DPN 患者分为A、B 两组各52例。A 组男30 例,女22 例;年龄53~76 岁,平均年龄(61.22±5.79)岁;病程7~15 年,平均病程(8.11±1.09)年。B 组男29 例,女23 例;年龄55~77 岁,平均年龄(61.40±5.51)岁;病程6~17 年,平均病程(8.23±1.1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DPN 的临床诊断标准,温度觉异常、足部感觉减退、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 项或2 项以上减慢,上述5 个项目中至少满足2 项;(2)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2)合并其他急性糖尿病并发症;(3)其他原因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4)入组前1 个月内服用过相关治疗药物;(5)存在严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恶性肿瘤;(6)研究药物过敏。
1.4 治疗方法 两组入组后积极控制血糖,控糖目标:空腹血糖水平<8 mmol/L,餐后2 h 血糖水平<10 mmol/L。A 组接受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060865)治疗:0.5 mg/次,3 次/d。B 组在A 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黄芪、白芍各30 g,桂枝、当归、丹参、柏子仁、炒枣仁各15 g,大枣5 枚,黄连8 g,酒大黄、甘草各6 g,三七4 g;睡眠差者加夜交藤30 g,水肿者加薏苡仁30 g,1 剂/d,1 L 水煎至250 ml,早晚趁热服用。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 周。
1.5 观察指标 (1)使用密西根神经评分(MNSI)从足部外观、溃疡、踝反射、震动感、轻触觉5 个维度评估两组患者病情,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2)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自觉症状消失,神经传导速度上升>5 m/s;有效:自觉症状有所改善,但神经传导速度上升≤5 m/s;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4)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MNSI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NS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NS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 组低于A 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NSI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NSI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 组525.74±0.583.69±0.3821.3190.000 B 组525.67±0.512.42±0.3438.2350.000 t 0.65417.961 P 0.515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均较前明显升高,且B 组高于A 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腓总感神觉经传 导速正度中神经 腓总运神动经传导速正度中神经A 组52治疗前39.09±1.2141.02±1.5640.24±1.5842.25±1.53 B 组5239.23±1.3041.07±1.4340.50±1.6142.31±1.61 t 0.5680.1700.8310.195 P 0.5710.8650.4080.846 A 组52治疗后42.98±1.94*45.02±1.89*45.97±1.96*46.93±2.18*B 组5244.97±2.05*47.31±1.95*48.33±2.11*49.75±2.24*t 5.0846.0815.9096.506 P 0.0000.0000.0000.000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B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 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 组1 例患者出现发热,B 组1 例患者出现头痛,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作为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也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DPN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但目前仍不完全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既往研究认为DPN 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过程,是多种信号通路以及生理反应共同作用所致[2]。血糖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会激活多元醇通路,从而导致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细胞中水平增加,但神经细胞并无法代谢上述物质,其过度积累会破坏神经细胞内外渗透压,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大量肿胀、坏死,引发神经功能损伤。而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异常等因素亦会导致DPN 患者病情加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3]。积极控制血糖、营养神经等针对性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DPN 的常用手段,甲钴胺片是临床治疗DPN 的常用神经营养药物,其药物实质为内源性维生素B12,可通过增强甲硫氨酸合成酶活性提高机体甲硫氨酸水平,从而影响核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合成,进而加快受损神经元的修复。曹奎等[4]研究结果显示,甲钴胺片辅助治疗可有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神经功能。
而随着近些年中医药学的快速发展,中医治疗DPN 的临床效果也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虽然传统中医中并无DPN 相似病名的记载,但现代中医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将其归于“消渴筋痹、痹症”范畴,认为该病是在消渴病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机为阴虚血瘀,而瘀血阻络贯穿整个病理过程,故临床治疗应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益气养阴为主要原则[5]。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中医著作《金匮要略》,原方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五味药物配伍而成,其中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桂枝发汗解表、散寒止痛,芍药镇痉通经,生姜温中止呕、解表散寒,大枣补脾和胃、益气生津,是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的传统名方。而本研究中又在原方中增加了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当归,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丹参,养心安神的柏子仁、炒枣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黄连,清热解毒的酒大黄,破血散瘀、消炎定痛的三七,调和诸药的甘草。诸药合用,以行养血活血、补气行气之功效[6]。
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均高于A组,MNSI 评分低于A 组(P<0.05);B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 组(P<0.05)。这表明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甲钴胺片可用于受损神经的营养修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代谢,从根本改善患者局部循环,从而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而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会增加用药风险,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甲钴胺片治疗DPN 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