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年,大量公众参加了于巴黎举行的全国工业品展览会,展会上,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研发的一项卓然发明令参观者倍感惊叹。五年前,准确地说是共和九年获月7日,即1801年6月26日,这位制表大师获授一款新型调速器的专利:陀飞轮。作为制表史上最伟大发明之一的保有者,于6月26日,宝玑品牌都会邀请腕表爱好者、品牌拥趸和收藏家共同庆祝陀飞轮日。每逢此日,世界各地的宝玑精品店皆为消费者提供机会,探索品牌作品系列,并近一步了解这一独特的复杂装置。
在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的一生中仅出售了35枚陀飞轮时计。这一机密数字本身即昭示了创制这一独特机械构造所需面临的极端复杂程度。该项技术虽于1801年获得专利,但自1795年至1805年,该项技术历经了不少于10年的试验与研究。曾经,人们习惯将钟表垂直佩戴于身,制表大师们为此投入大量心血以寻求抵消地心引力对摆轮运动造成负面影响的有效方案,于此基础上提高钟表走时的精准度。随后,宝玑大师灵感涌现,将摆轮、游丝以及擒纵机构(擒纵叉和擒纵轮)置于一个围绕轴心旋转的笼框之中。根据笼框及其零件的双重旋转之感,宝玑大师为其赋予“陀飞轮”之名,该命名源于一个被遗忘多时的概念:行星围绕恒星所做的单轴旋转运动。
自发明之初到如今,这一发明巧夺天工的设计和令人着迷的卓越功能,始终为世人敬重。在始终忠于陀飞轮设计之初目的的同时,随着新技术的涌现,陀飞轮亦随之蓬勃发展。
Classique经典系列5367超薄自动上链陀飞轮腕表便完美诠释了这一点:作为一枚腕表,这件作品蕴含了珍贵的宝玑风格设计,如大明火珐琅表盘、配备阿拉伯数字时
标的偏心时环和蓝钢宝玑指针——其外观与带有品牌标识的怀表相似。
Classique经典系列5377超薄自动上链陀飞轮腕表的玑镂刻花表盘大胆呈现非对称设计,营造微妙而迷人的整体效果。
两种款式均搭载世界上最为卓著的自动上链陀飞轮机心之一,其厚度仅为3毫米。表款与直径41毫米玫瑰金或铂金材质表壳非凡融合,搭配玑镂刻花表盘的表款最大厚度为7毫米,珐琅款的最大厚度为7.45毫米。薄度并无碍于机心润饰,表桥及发条盒均以手工镌刻精美修饰。其可双向运动的铂金环形自动陀位于机心外缘,并且于宝玑制表工厂内手工饰以玑镂刻花图案。
机心之精巧通过重新设计每个主要零件得以实现。特殊材料的运用亦令其成就一项壮举。陀飞轮的设计经整体重新构想。框架由侧面驱动而非由已被移除的齿轮驱动。在最初由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设计的陀飞轮基础上,这一特别解决方案需要一个额外的齿轮直接与框架的外部啮合,令其更为纤薄。宝玑亦选择了经倒角修饰至90度的擒纵机构和一个20齿的擒纵轮,该装置无法由其他制造商生产,并可令轮系以高频率运行。由于活动框架运用了钛金属,而游丝和擒纵轮均采用硅材质,因此节省了重量,实现了4赫兹高振频——这一数值对陀飞轮而言堪称非凡,同时亦确保了卓越的计时功能。
该枚581机心所搭载的超轻量级陀飞轮框架,总重不逾0.290克;并配备杰出的80小时动力储备,而最新一代581机心却并未止步于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微型杰作,致敬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正是他孜孜不倦的研究曾令机心达到同样的薄度,亦为第二个复杂功能的独特诠释奠定了基础:时间等式。该功能显示了平均太阳时间(民用小时和分钟)和真实太阳时间(太阳小时和分钟)之间的差距。
Marine航海系列5887陀飞轮时间等式腕表搭载了同样的超薄陀飞轮机心,制表师于其上配置一个肾形的时间等式凸轮,并置于透明蓝宝石玻璃圆盘之上。这一结构运用陀飞轮每分钟的旋转控制凸轮每年旋转一周。一根触针将这一信息传递至运行的太阳时指针,该指针独立于民用时分针。
除了时间等式功能,万年历功能的融入亦增强了这一超卓复杂腕表的复杂性。
2019年,全新宝玑Classique经典系列5395超薄陀飞轮镂空腕表为凸显陀飞轮装置,特别臻选厚度仅为3毫米的超薄镂空式581机心。该枚腕表作品无论于制表技术层面,还是于艺术技艺方面,皆可堪称大师之作。宝玑在不影响构架的前提下实现减少将近50%的机心材料。在厚度仅为3毫米的18K金质机心上加以镂空设计可谓突破极限,令人回想曾经宝玑制表大师真正的技艺精髓。这一表款尤为特别,宝玑选用18K金制作机心夹板及表桥。尽管金质材料在制造和装配的过程中非常复杂,但它具有诸多技术优势,由于其高硬度,因此对镂空结构而言更为坚固,非凡的耐用性令其十分适合手工加工。加之手工镌刻、玑镂刻花、倒角修饰工艺的运用,使得该枚腕表更为出类拔萃。
经典或前沿,数世纪以来陀飞轮已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而最为重要的是,得益于宝玑对陀飞轮的热情与掌控,这一延续至今的古老发明拥有了令人振奋且不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