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老邪
1400多年前,有一位老人,据自身丰富的阅历与学识,撰写了一部内容十分庞杂的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由此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备、体系宏大的家训,曰“颜氏家训”。这位老人名颜之推,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浸润于良好的家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后成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颜之推一生较为曲折坎坷,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流离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晚年时著书,未尝教授厚黑之学,而是教化家庭成员修身齐家,自此开启后世“家训”之先河,对后辈影响甚大。今日重读《颜氏家训》,依然能够深刻体会其强烈的现实训导意义。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首篇《序致第一》说明全书宗旨,末篇《终制第二十》叮嘱后事,其余十八篇分别为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心、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等,涉及“家庭伦理”“品德智能”“思想方法”“养生处世”和“其他知识”等多个方面,可谓题材多样,知识广泛,内容丰沛。该书文采斐然,擅用典、擅叙事、擅取问答形式结合作者自身实例来说理,饱含哲思,实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独特而珍贵的遗产。
家庭伦理的训导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一定要趁早。他先说了自己少时的经历,彼时“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涤”。因此,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以此为鉴。颜之推甚至推崇“胎教之法”,怀胎三月时便可从“音声滋味”加以引导,孩子出生后,尚在襁褓之时,便可开始训练,“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样等孩子长大,便可省去鞭杖的惩罚了。
颜之推还强调,父母对子女应把握好严教和慈爱间的尺度。一方面,父母不能溺爱子女,“恣其所欲,宜戒翻奖,应诃反笑”,则子女认为一切理所当然,久而久之,父母威信扫地,而子女“终为败德”。家训中还提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父子过分亲昵、不拘礼节则容易催生子女的放肆不敬之心。另一方面,父母又要对子女充满慈爱,“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可见,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一种辩证观,认为要保证教育效果,父母既要树立威严,又不能缺失慈爱,且面对顽劣愚钝的孩子,也应一视同仁。
在兄弟关系的处理上,颜之推认为兄弟乃“分形连气之人”,应懂得相亲相爱,父母去世之后,更应该彼此照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兄弟之间期望不要过高,过高容易产生不满,关系密切,则不满容易消除。当兄弟之间产生一点矛盾时,应及时处理,“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
在治家方面,颜之推强调家庭成员间互相影响的关系。父母若要子孝,则须对其慈爱;兄长若要弟弟恭敬,则须对其友善;丈夫如要妻从,则须对其重义。家训还强调勤俭持家,但须宽严有度,“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家训还指出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弊病,如重男轻女、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利用婚嫁赚取钱财等现象。
细读《颜氏家训》,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家训字字千钧,充满了对现世的警醒与批判,而不仅仅止步于对家风塑造的期待。其中提到的家教要趁早,不要等到子女习惯养成再去改变,依然是对当代“甩手掌柜”似的家长们的忠告;提到的要把握严教与慈爱的尺度,更是对压迫或溺爱子女的“怪兽家长”们的提醒;提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又何尝不是对无数家庭内部彼此抱怨忿恨终成悲剧的告诫……
为人处世的训导
在德行方面,颜之推注意到人与人之间往往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家训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容易相互影响,颜之推告诫子孙:“君子必慎交游焉。”当代社会的我们,尤应注意不为世俗流弊所左右,而应仰慕贤人,向各行各业最为优秀的人学习,多与正能量的人交往,以收“潜移默化”之功。
在安身立命方面,颜之推强调“人生在世,会当有业”,不管农民、商人或是匠人、武士,都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千万不能一味依靠祖上荫庇,停止学习修业。同时,学习本领须专精一门,不要门门涉猎,却又无所精通。家训还警醒我们:“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一千多年过去,虽然今日的我们有大国可依,不再颠沛流离,但是在物质不断丰富的环境中,却出现了“拼爹”等怪现象。某些家庭富裕的子女不思进取,却顶着父母的光环四处炫耀,甚至成为道德败坏的典型。今日重读颜之推的训导,依然能感受其在当代社会留下的沉重回响。
此外,家训还提醒我们,应趁早学习、终身学习、在与人交流中学习;文人要讲求德行,不可陷入轻薄,要多读元典,要谨慎用典,不可偏听偏信;为人处世要去除形式主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人要实,不可一味求名;言行应讲求尺度,给自己留有一定余地……
什么是经典?经典不会沉睡于蒙尘的书架,而是活跃在无数人此时此刻的阅读之中。《颜氏家训》将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其间取精用宏、旁征博引,可谓谆谆教导、字字恳切,仿若一位老人从历史深处走来,与尔围炉夜谈。谈罢惊觉,千年已逝,音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