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晓静
素质教育根据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问题设计了课程体系,且以德育为首,提出了“全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改革了常规的学科教育目标。小学音乐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根本,同样也需要兼顾基础知识与技能、德育双重任务,全面发挥音乐课程的教育功效。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在小学音乐中构建德智共生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由于我国各个教育机构都是以学生成绩作为选拔各级人才的基本方式,所以各个学科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应试教育问题,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常会以音乐理论知识与基本音乐技巧作为组织课堂的中心,学生必须反复识记音乐笔记,且要通过大量重复的技巧练习掌握某个歌唱、演奏技巧。然而,虽然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特定的旋律、节奏与歌词,但是乏味的机械练习终将消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音乐教学的有效发展。另外,优美的音乐作品本身可以促使小学生产生某种情感、思緒,如果一味强调应试要求,那么必将弱化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违背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本质要求。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回归音乐课程本真,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情感熏陶作用、心灵净化作用,使小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实现德智共生。
一、渗透理论知识,补充育人资源
虽然人们一直在批判与抨击“理论灌输”法的各种弊端,倡导改善这种功利性教学行为。但是,充足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培养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基本前提,所以教师要转变的是机械、被动、单向的教学行为,而非放弃理论知识教学。在德智共生教学改革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尝试在理论教学中创设音乐欣赏情境,鼓励学生代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允许学生自主解读音乐作品,挖掘音乐作品的育人资源,引导学生反思、警醒与自我纠正,切实将理论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
如在“小小演奏会”一课教学中,小学生要认真聆听各类打击乐器的音色与音质,能够模仿各类打击乐器的声音,演唱《你听,什么敲响了》这首歌曲。在识别打击乐器种类与音色的过程中,有几个小学生的表现过于自满,不给其他同学猜测打击乐器种类的机会,总是抢答,成功之后便沾沾自喜,且会无情嘲笑其他同学。针对这个问题,我批评了这几个小学生的自满态度,告诉他们人无完人,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互帮互助,不可因为个人优势而嘲笑、轻视其他同学。在本节音乐课上,小学生还要自己制作沙球这一打击乐器。于是,借助这个手工活动,我渗透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德育思想。本班小学生从小便在家长的宠爱与维护下成长,没有亲手制作过乐器模型,所以他们在制作沙球的时候出现了情绪不耐、焦躁、多动等问题。对此,我耐心安抚了小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小学生按照沙球结构灵活选用合适的道具,直到小学生完成了沙球制作任务。
二、组织音乐欣赏,优化情感发育
音乐欣赏活动自新课改以后便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这一教学任务也关系着小学生的情感发育情况。受到年龄限制,小学生难以理解与自身生活经验完全无关的高深哲理,但是善于模仿、勤于发现,能够从生活经历与科学指导中把握善恶对错。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利用音乐欣赏活动唤起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识别音乐作品中的隐性德育资源,促使学生从文化、思想、情感等深层角度分析每一部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本质。
如在“爷爷故事多”一课教学中,小学生需通过歌曲学习感受革命歌曲的特色,把握作者对革命军人的崇敬之情,接受积极的红色教育。但是,本班小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难以理解战争时期革命军人所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对此,我收集了消防官兵救普通民众于危难之中、武警部队将个人生命安全置于脑后而与犯罪分子周旋搏斗、警察叔叔致力于保障普通民众幸福生活等实例,让学生们知道现在这些人民英雄依然在默默为我们付出。然后,我还播放了近期网络中十分流行的一个小视频,即一个三四岁的幼儿向军人敬礼的画面,促使本班学生产生了激昂之情。然后,我再以《东方红》这个艺术纪录片补充了革命事迹,使小学生产生了革命情感。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入《爷爷的故事》歌曲教学,便可让小学生们充满感情地歌唱本歌曲,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向革命烈士致敬。
三、设计音乐创作,强化音乐体验
音乐创作是指小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展开全新创作,利用这种听觉艺术记录自己人生,表达个人情感的创新行为。通过音乐创作,小学生可以灵活迁移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切身感受节拍、旋律、歌词等音乐因素的表达效果。通常情况下,音乐创作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积极组织音乐创作,通过创作活动进一步深化德育,强化情感表达。
如在《我又长大一岁了》歌曲教学中,小学生要通过《三年级的小男生》《长吧,小孩》《小小少年》《我怎样长大》等多种歌曲学习关于成长的音乐表达方式,感受成长的美好与幸福。学生完成基本的歌曲演唱与音乐欣赏活动之后,我要求小学生自主创编以个人成长为中心的歌曲。学生可以综合利用本课多首歌曲的音乐表达技巧重新编曲,也可以将歌词改编成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表达自己对成长的感受。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经历是独特的、难以复制的,所以我希望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本轮音乐创作,如果遇到创作瓶颈则可向我寻求帮助。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小学生用欢快的旋律制作了曲谱,还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编成了歌词。但是,这个小学生所编写的旋律比较单一,没有明显的起伏与重点,于是我便与学生交流,在副歌部分加入了重音、高音等音乐技巧,且将学生所编写的旋律分成两个段落,使用了不同的旋律节奏,突出了小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歌颂与赞美,使学生把握了音乐段落与高低音对个人情绪的表达效果。
总而言之,构建德智共生实则是综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能够综合挖掘小学生的音乐发展潜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全面挖掘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音乐欣赏与实践创新活动,促使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构建德智共生音乐课堂。
(责编 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