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做了个小调查,受调查的学生,从幼儿园大班到初一,寒假安排几乎都已妥当。很多人报了培训班,有孩子一放假就开始上课,一直上到除夕中午。“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寒假。”每逢假期前夕,这句顺口溜就会高频出现。确实,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假期的主角是孩子的学业。
(摘自《文汇报》)
点评:说实在话,很多家长并不想给孩子报班。但是别人都报,咱不能不报,也不敢不报。很多人的想法是:并不是要超过同学多少,而是别被落下就行。可是,从校内的教室搬到校外的教室,这样的寒暑假,还叫假期吗?
现在,不少中小学生,若论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以前时代的同龄人。可是,若论起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却常常又远远不如后者。之所以这样,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把假期“学业化”了。假期本来是休息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自然的,在这些贴近中,学生便学会了经历一些事、感受一些事、学习一些事,这就是成长。可是,当他们始终如一地在“贴近”书本时,如何成长呢?